浅谈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2018-01-19 16:13关云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标准意义

关云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功能日益扩大,教师担负的角色也日趋复杂。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调适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意义;标准;原因;自我调适方法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个人幸福,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特别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弱,情绪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教师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感喜怒无常,对学生赏罚无度,冷漠无情,就可能导致学生的心态不平衡,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不健全的学生。所以,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必须重视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1)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3)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4)抗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6)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四、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压力大

1.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源于教师工作的繁重性

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据了解,每名小学教师的课时通常为每周十到十五节课,有时,还要上副科课程,有的甚至一人要带几个班的课。在课后,教师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等。而小学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会更大,工作很琐碎,每天都要组织学生做清洁、维持秩序、做课间操、解决班上的大小事务。教师几乎没有了上下班的区分,长此以往,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导致极大的心理压力。

2.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源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都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中,而且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层次不齐,所以,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3.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源于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

随着教育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源的不断萎缩,教育内部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平均分,考核、落聘、待岗、下岗始终是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心理承载着多重压力。

(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首先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学历要求较高,另外,对教师上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承担课题,发表论文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否则不但影响职称的评定,还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教师还要熟悉多媒体教具的使用,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教具,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等。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好的优质教育,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三)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冲突

教师也是普通人,也要处理生活琐事,恋爱、交友、婚姻、照顾父母、教育子女等等。但是教师工作的性质是铃声就是命令,不管你的心情如何,有什么特殊情况,教师都必须精神饱满地去讲课,满怀热情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不良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教师又面临着买房子、生活需要等切实的经济问题。而职业和社会又要求教师不断付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足

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认识模糊,教师心理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在产生心理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出现偏差。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方法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都有教师自我参与的过程。因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主动参与者的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自我调适。

(一)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

(二)在工作之余学会休闲

安排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留给自己多一点的时间来培养兴趣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也多姿多彩。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紧张、不友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負担、心理压力,会引起教师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

(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能促使教师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

(五)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乐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积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六)保持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应付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保持健康必须注意:第一,积极防止大脑过度疲劳。第二,加强身体锻炼。

(七)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会影响教师的身心活动,身心活动也在影响或改变着职业压力,对职业压力起着调节作用。具体做法是:一是主动适应环境,勇于敢于改变自我,采取积极的认知方式。二是善于调节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在不良情绪已经产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加问题活动、听音乐、散步、做肌肉放松训练、找朋友倾诉等消除紧张、缓解焦虑,长期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总之,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真正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而需做的工作也比想象中多得多,教师在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应该适时适度的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持良好、豁达的心态,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标准意义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有意义的一天
永远幸福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人必其自爱
党员标准是什么?
女汉子的新标准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