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2018-01-19 16:08辛会行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格人文

辛会行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归类、情感打包、思想定性。比如写景的归结到喜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这一思想层面,写人的全部落到学习主人翁某种品质这一情感角度,且同类文章的教法、设问、练习、情感体验如出一辙。然而,这种教法真的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孩子们的优秀人格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加强语文课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创新的主题,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应有之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从激发学生兴趣和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教学中,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的机械抄写,他们对激发求知欲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同时,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用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几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之时,我始终把人格发展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立足点,语文与人的思想品德联系得尤为紧密,语文的人文教育是学生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础。应该说,语文教学“归类打包”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是正面的,而且从课堂教学来看,也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看似热闹的课堂,同学们的言行其实都在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打转,而且学生的个性发言、独特发现一旦与老师框定的价值标准、思想要求、审美取向不符,便被老师否定或不予理睬,孩子的个性表达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受到压抑。孩子的话语常常幼稚可笑,但展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而且,孩子纯真的心灵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要创造一个良好开放的环境,这种珍贵的禀赋就会绽开绚丽的个性之花、创新之花,開启人生美好的境界。

二、注重课堂朗读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是诵读经典之作,培养语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二是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三是诵经典诗词,背名篇名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让人文质彬彬。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自由背诵一首诗歌。课前请一名孩子学生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事实证明,蕴涵着生命之爱、人性之光、自然之美的人文精神是创新之源。可以肯定,语文课文本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和编排的优秀作品,其语言魅力、思想内涵、审美情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是学生人文教育的生动教材。而且每个文本中的人和事都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感系统,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在诵读、学习和思考中进行多方面的解读、体验,逐步学会用心灵去观察、感受、思考和表达。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文本中“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灌输,而恰恰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抑制了他们的个性思维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无益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培养,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真谛。

保护青少年的原创精神和鲜活个性事关民族创新力的发展。而如此“归类打包”的语文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思维固化、情感同质化,于是学生作文的感慨、抒情、议论和思想都惊人地相似,难以找到富有个性的情感话语和心灵独白,空话、套话甚至假话连篇,这实在令人忧虑。即便作文写的是真事,但其中的思想情感却是跟着别人说的,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老师强调的立意深远、思想正确,也才能得高分。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文本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这样才能达到塑造学生优秀人格、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格人文
以鸟喻人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