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莉,田寿乐,沈广宁,许 林
4种主要干果——核桃、红枣、板栗、柿子在山东省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干果具有多方面优良特性,同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社会发展中受到热烈的欢迎[1]。山东省地形、气候多样,干果栽培历史悠久,泰山板栗、泰山核桃、乐陵小枣、圆铃大枣、镜面柿等地方特色干果名扬国内外,多年的实生繁殖,衍生了大量的变异类型,特色干果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支撑山东省干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加强山区建设、退耕还林、推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政策的激励下,山东省干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在生产和市场的驱动下,干果产品加工也出现了新的局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桃生产国和消费国[3]。2012年,全国核桃栽培总面积达555万 hm2,占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14.96%,年产核桃 201万 t,产值 906亿元。其中,山东省核桃产量稳步增长(表1)。2000~2015年,全省核桃产量已经从1.08 万 t增长到21.97 万 t[4],贮藏加工企业、核桃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增加,核桃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山东省作为中国最早利用枣资源的省份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因枣树抗旱、耐涝、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在盐碱地和瘠薄山区林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了鲁北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鲁西北圆铃大枣栽培区和鲁南长红枣栽培区等,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2013年,山东省枣栽培面积在18万~16.8万hm2之间,栽培面积未发生很大变化;2000~2015年,山东省枣产量稳步提升,由年产枣35.36万t增长到118.93万t,产量增加了2倍多。从各主要枣产区来看,滨州市与德州市枣产量占据全省总产量的78%以上(图1)。其中滨州市枣产业发展迅速,占全省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22%上升到64.9%;而德州市枣产量数值波动小,但是占全省的比例由2002年的56.2%下降至21.7%,发展放缓。东营市的枣总体产量偏低,但在2002~2007年产量稳步增长,而2008~2011年产量缓慢下降,占全省的比例由0.74%增至4.1%。泰安市近10年枣产量在起伏中有所提升,到2011年产量比2002年提高了2倍,占全省的比例也由2.2%增至2.7%。聊城市、枣庄市枣产业发展缓慢,产量偏低,占全省产量比例不超过5%[5~7]。
表1 山东省4种主要干果产量 t
山东省是我国板栗集中产区之一,长期的实生繁殖形成了遗传多样、特色鲜明的山东居群。山东省土壤类型丰富,地容地貌多样,受土壤pH值限制,板栗集中分布在泰沂山脉南侧和半岛地区,形成3个集中产区,即鲁中产区、鲁东南产区和胶东产区。其中鲁东南产区属沂蒙丘陵山地和沂沭河冲积平原,是山东省最适于板栗生长发育的生态区,产量约占山东省板栗总产量的60%。2005~2012年,山东省板栗栽培面积波动幅度较大,2005~2009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3.90万hm2降为2.19万hm2,到2010 年开始有所回升,2011 年达4.05 万 hm2,2012 年为3.77 万 hm2[8,9]。2000 年至2015 年,山东省板栗产量起伏变化比较大,2000~2003年产量逐年升高,2004年降幅较大,到2005年、2006年产量有所回升,2007年略有下降,之后到2013年产量逐年升高,2013最高达到31.47万t,2014年大幅降低,2015年恢复到略低于2013年的水平。随着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成本的逐年增加,板栗种植效益持续走低,产业发展趋缓,有待进一步的扩大规模。从全省各地市来看,2000~2015年,临沂市板栗产量位居全省第一,但产量不稳定有所波动。泰安市位居第二,板栗产量虽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烟台市板栗产量波动较大,呈波浪变动的趋势,在2014年降幅较大。日照市板栗2000~2007年产量变化波动较大,其中2004和2007年降幅较大,其余年份处于缓慢增长趋势。潍坊市板栗2000~2006产量逐年上升,之后产量不稳定,呈上下波动,其中2010年降幅最大。其余地区板栗产量发展缓慢。
中国是柿的原产国,也是世界上柿树栽培面积最大和柿果产量最多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1年我国柿树收获面积72万hm2(占世界90.13%),产量305万t(占世界76.05%)。近10年来,山东省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山东省原产柿品种皆为涩柿,各产区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如菏泽镜面柿、临朐小萼子、青岛金瓶柿、嘉祥牛心柿、泰安四烘柿、枣庄磨盘柿、历城小面糊、烟台旗杆柿、沂源水柿、蒙阴滑柿等,品种数量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位。柿在山东省分布较广泛,根据生态环境条件和生产状况等可划分为5个主要栽培区,包括鲁中山地地区、鲁南山丘地区、鲁西南平洼地区、鲁西北平原地区、胶东丘陵地区[10]。2002~2012年,山东省柿子产量由10.94万t增长到16.29万t,是持续增产的趋势;而2013~2014年,山东省柿产量出现小幅下滑,2014年产量为15.03万t[11]。同其他大宗水果相比,柿还是一个小树种,而随着对柿保健功能、文化旅游功能和加工品的不断开发,柿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柿的市场空间仍较大。
表2 2000~2015年山东省主要板栗产区产量情况 t
近几年山东省干果部分产业发展脚步滞缓,主要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冲击等外界因素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干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干果生产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圆铃大枣、金丝小枣等原有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品种裂果、浆烂严重,中高档果品比例低极大地影响了红枣品质和枣农收益,亟需加大对个大、着色好、品质优的早熟鲜食红枣品种和抗裂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核桃、板栗盲目引种,呈现严重的品种趋同化,缺少竞争优势。果农一般采用“敌百虫”浸泡或喷洒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桃蛀螟等蛀果害虫危害,导致产品商品性差,质量参差不齐。果农销售干果多随行就市,除用作留种及自己少量消费外,采收期过后基本无贮藏。
缺乏主导市场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推广利益机制,使干果生产无法进入有序市场引导下的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多数果农市场信息不畅,产品多停留在自产自销和客户上门收购形式,不能形成有效的产销衔接,只能等待商贩上门收购,主动销售方式如集市摆摊、批发零售等有限,经济效益不佳。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发育不完善;缺乏辐射能力强的产地批发市场和营销网络,交易市场较少,主要依赖农产品综合市场[12]。
目前大部分果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机械化管理水平低,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其中,低产低效园约占30%,配备管灌或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及肥水一体化设施的果园不足20%。经济实用型果园作业平台、弥雾机、耕翻机等生产装备类型少,机械化程度不足30%。管理用工多,人工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65%以上[13]。自由化栽培比较多,需要加以指导。
核桃收益主要还是销售干果、食用果仁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部分加工核桃露、核桃粉,核桃油,而且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商品化处理能力低;很少加工精品核桃油、核桃蛋白粉等高端产品,核桃深加工量仅占总量20%。山东省板栗主要以生栗销售和糖炒栗子为主,栗罐头、蜜饯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板栗制品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8],干果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少,深加工能力薄弱。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
主管部门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各市、区及乡镇的干果管理大多归林业站或农业站等,很少有专业的干果技术人员,导致各项标准化管理措施无法落实。政府政策倾斜力度不够,科技人员配备不足,缺乏能深入田间地头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科技服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各项农业补助资金很少用于扶植核桃、柿子等干果上,加上地方财力和农民自身实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很低,技术手段难以更新,制约了干果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山东省干果产业的发展应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建立干果交易市场和信息体系;扶持龙头企业,促进采收加工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14];培育干果产品中介机构,拉长干果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果农发展干果产业,使果农能够有实际的收益;通过宣传,使政策措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总结经验、持之以恒地把干果经济林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科技为先导,特色占市场,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新格局[15]。
抓好抓实地级市县级市干果新品种引进、繁育基地和干果标准化栽植管理示范园建设。同时积极推广成熟的经济林的实用栽培技术,因地制宜认真搞好优势干果经济林区域规划,用心打造区域干果经济林红枣、核桃、板栗、柿子的主导产业品牌,包括名、特、优、新品种,尽快使干果产品从初加工向深加工延伸,发展区域特色经济[16],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民生活。
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发展以枣、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规模化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在栽植初期可实行立体栽培、科学套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的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选择品种和栽培方式。现代化的干果生产同时配套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使干果产品商品化,实施品牌战略,规范采收和加工包装环节,明确责任。积极发展冷链运输、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尽可能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认知度,使干果营销业也随着干果生产的发展而更加活跃[15]。
引进优种和繁育试验推广名特优品种,增加科技和基础实施投入尤为重要。从果品培育、加工、销售等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让干果生产有参考依据。加强对当地的干果经济林发展指导、服务,努力打造优质产品,使优质产品名牌化、规模化,从而提高干果经济林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与各地农业大学、农科院所等科研单位合作,为提高干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干果从业人员的基础业务水平。
对于影响干果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要大力支持干果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以产业技术体系为基本骨架的创新体系,内引外联促进产业的发展。在栽培技术、新品种培育、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有创新和特色,破除干果产业发展瓶颈,并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效益的,则应给予一定的奖励,高标准抓好干果基地建设,多层次开发具有干果自身特色的衍生产品等,从而促进干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 孙艳平.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果菜,2017,37(6):43-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6.
[3] 李冰,樊金拴,李红娟.我国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2(1):76-78.
[4] 张美勇,徐颖,相昆.山东省核桃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落叶果树,2015,47(5):1-3.
[5] 张琼,谭淑玲,王中堂,等.山东省枣栽培现状分析[J].落叶果树,2014,46(6):15-17.
[6] 王中堂,张琼,单公华,等.山东省枣产业近十年的发展状况[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26-128.
[7] 王云霞,王翠香,韩传明.山东省枣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135-137.
[8] 刘雅慧,鹿永华.山东板栗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果树,2014(6):81-84.
[9] 蔡荣,虢佳花,祁春节.板栗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果树,2007(4):1-3.
[10] 高文胜,孙玉刚,闰田力,等.山东省柿生产科研现状及建议[J].落叶果树,2008(2):36-38.
[11] 艾呈祥,秦志华,辛力.2013年中国柿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果菜,2014,34(2):10-13.
[12] 李丁.北京干果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0(11):23-26.
[13] 田寿乐,孙晓莉,沈广宁,等.我国板栗园管理机械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方果树,2013(3):1-3.
[14] 赵萍,李贤伟,孙兆祥,等.莱芜市干果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落叶果树,2016,48(2):23-24
[15] 李月文,李彬,陈道静,等.重庆干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10):128-129.
[16] 石成利,赵之峰.山东省经济林现状及“十二五”发展展望[J].山东林业科技,2011,41(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