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婕,胡 毅⋆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北京 100853;2.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
胃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根据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由于癌症导致死亡的几率位居第三。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该类疾病发病初期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显著,大部分患者到院就医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此时,对于胃癌晚期患者而言,化疗已经成为治疗的首选方式[1]。临床上利用靶向药物治疗该类疾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轻微,患者的耐受性相对较好,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在我国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应用[2]。
抽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68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按照用药类型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分别34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为44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年龄(64.15±4.54)岁;常规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为46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64.74±4.85)岁。经统计学的处理和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常规组服用替吉奥(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19)药物进行治疗,每次服用40~60 mg,2次/d,每次均于餐后30 min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用药方法:①患者体表面积<1.25 m2时,每次服用40 mg;②患者体表面积在1.25~1.5 m2之间时,每次服用50 mg/次;③患者体表面积≥1.5 m2时,每次服用60 mg。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不良反应观察指标:高血压、蛋白尿、白细胞减少、腹泻等。
本组试验均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和核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31例(91.18%)显著高于常规组23例(67.6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治疗有效率比对 [n(%)]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例(5.89%)显著低于常规组9例(26.47%),卡方值=5.314,P值=0.021,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近几年来,临床上通过加强对于胃癌患者靶向药物治疗的力度逐渐加深,认为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与肿瘤的发生以及血管的生成存在密切关联[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的传导通路对于血管的生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参与到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生长过程,其中,VEGFR-2对于血管生成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的表达。阿帕替尼作为抑制VEGFR-2的小分子药剂,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4]。
经过大量的分析和讨论充分表明,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31例(91.18%)显著高于常规组23例(67.6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例(5.89%)显著低于常规组9例(26.47%),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对于晚期胃癌患者采取阿帕替尼的治疗方法,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给药方便、耐受性好等优势。
言而总之,与替吉奥药物治疗相比,通过对晚期胃癌患者行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不仅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1]王大鹏,宋莎莎,王 凯.晚期胃癌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26(87):130-131.
[2]王艺茜,邓晓琴,孙亮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1例病案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221-222.
[3]郎丰平,赵毓毅,范 鹏.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6):996-998.
[4]姚艺玮,何义富,胡 冰,等.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6):38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