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庆琦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艺术治疗,又称艺术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介入方法,它涵盖了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并从诸多领域中汲取精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广义的艺术治疗,包括音乐治疗、绘画治疗、舞动治疗、陶艺治疗、园艺治疗、书法治疗等多种形式。狭义的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本文所指的艺术治疗就是指狭义的艺术治疗。根据治疗目标的不同,艺术治疗分为治疗性艺术治疗和发展性艺术治疗。本文中的艺术治疗则指的是后者。发展性艺术治疗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当个体身处困境时,能够立足于既有积极品质和力量的开发,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能够管理、调节自身的情绪,以良好的姿态实现个人价值。
残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常常不被社会关注,国内相关的研究也较为匮乏。本研究运用艺术治疗这一崭新的方法,针对听障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试图缓解其消极心理,充分挖掘积极潜能,帮助其构建积极心理场。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心理场”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1]。“积极心理场”是指在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库特·勒温的“心理场”理论,通过创设有利于人的发展潜能、求知欲、表现欲、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外部心理环境,促进人的需要、意志、情绪等内在品质的全面积极发展[2]。
听障大学生,也称为聋人大学生,指存在听力残疾的大学生。调查表明:无论与全国普通人常模还是与全国普通大学生常模相比,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非常低[3]。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听障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听障大学生认知心理现实性较差,思考问题易脱离实际。听障大学生的听觉受阻,但视觉敏锐;形象思维发达,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相对缓慢。他们言语发展迟缓,大多依赖手势语言与别人交流,故容易离开实际思考问题,而表现出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固执偏激的心理倾向。
2.听障大学生依赖性较强,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由于聋人大学生生理的缺陷,个性特征方面存在不同于正常人的特点,面对自身的缺陷,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退缩、甚至焦虑的消极心理。
3.听障大学生具有盲目性、脆弱性、自制力弱等特点。听障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其人际交往的绊脚石,他们在朋友的选择、处理问题等方面存在盲目性。一些残疾大学生无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残疾,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并逐渐形成了敏感偏激、孤僻多疑等心理特征。
残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更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积极心理场是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场的结合体,而积极心理学不但把普通人作为帮助的对象,更是残疾人辅导和教育所需要的。在积极心理场的作用下,使其正视自身的缺陷,挖掘积极心理资源,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自身生理、心理的问题时,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艺术治疗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理理论和艺术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治疗师、求助者和艺术作品三者关系来发挥作用”[4],此疗法实施灵活,不受被治疗者年龄、认知能力、言语的限制,可采用团体和个体的治疗方式。本研究运用这一新兴的治疗方法对听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极心理进行干预,并据干预的效果,对构建其积极心理场提出建设性策略。
本研究选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听障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97.6%,有效回收率97.6%。通过问卷筛选出30名有较明显消极心理的学生,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每组各15名成员。筛选的学生存在自卑、焦虑、自尊消极、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自我接纳能力较差等显著心理问题,这些均与其生理缺陷有着必然的关系。
表1 实验组成员基本情况
1.治疗计划
据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所筛选被试对象存在的显著心理问题,对15名被试者实施艺术治疗,治疗活动每周一次,一次时间为90分钟,共实施8次。为了保证充足的时间,在治疗中运用较广泛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及成员之间更充分的分享,本实验采取团体治疗的形式。
2.治疗目标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创设温暖、安全的“场”氛围,使治疗成员能够在零压力的团体中自由地进行艺术活动。主要治疗目标如下:
(1)减少自卑、焦虑,提高自信水平。
(2)减轻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交往能力。
(3)提高容纳他人的能力。
(4)提高自尊水平,促进人格成长。
本研究运用艺术治疗不受被试者语言、年龄、认知能力限制的独有特点,通过实施一系列的艺术治疗活动,最大化地挖掘被试对象的心理积极资源,减弱消极个性心理,构建自我和谐的积极心理场。
3.实施过程
治疗师在整个治疗活动过程中全程使用手语,亦有手翻进行协助。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治疗团体成员实施以下艺术治疗方案。
表2 艺术治疗实施方案
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因子进行比较
SCL-90量表测查角度全面,使用简便,测得被试者在躯体化等9个方面的分数,即因子分。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采用SCL-90量表在实施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表3 SCL-90量表前后测各因子对比
从表3看出,通过艺术治疗干预,实验组的总均分差异极其显著(P<0.01),十个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强迫症状因子的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P<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在前后测的总均分和各个因子上均无明显改善(P>0.05)。可见,本艺术治疗对提高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
2.采用自尊量表(SES)对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自尊量表(SES)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已被广泛应用,是对积极或消极感受的直接评估。
采用自尊量表(SES)在实施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表4 自尊量表(SES)前后测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艺术治疗干预后,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27 P<0.05);对照组前测与后测没有显著差异(P=0.478 P>0.05)。这表明,本艺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被试者的自尊水平。
3.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自我和谐量表(SCCS)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也可以用于心理治疗研究和实践的疗效评估。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在实施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表5 自我和谐量表(SCCS)前后测对比
从表5看出,通过艺术治疗干预后,实验组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等三个因子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差异最为显著(P<0.01),自我的灵活性这一因子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在三个因子上均无明显改善(P>0.05)。这表明,本艺术治疗可以显著增强被试者的自我和谐程度。
艺术心理学家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有力工具,可以用非语言的象征性手法来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是心理投射的技术之一[5]。“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6]对于听障者来说,这种“非语言”的治疗方式正是不谋而合。听障大学生由于生理的局限性,他们较健全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缺乏自信、胆怯、焦虑等。但个体存在的积极心理潜能一旦以艺术治疗的方式被激发,其固有积极力量必然得到增长,同时,消极心理会被抑制或消解,从而达到“自助”“自愈”的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7]自我效能感低常常表现为:畏缩不前、情绪化、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的干扰等。聋人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他们往往偏执、情绪变化快、依赖性强。艺术治疗“以意象为交流语言的绘画艺术活动,以其独特的沟通手段,成为有些病症的重要诊治手段和表达途径。”[8]艺术治疗运用到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容易认识自我成长的路径,挖掘自身积极资源,激发潜能;在干预过程中,逐渐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提升自信心,增强抗逆力,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创作艺术作品是赋予感情生命的体验。绘画艺术家认为,绘画艺术治疗可以通过创造新意象去纠正有偏差的情绪反应,改善自我形象从而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8]弗洛依德认为,绘画对释放人的愤怒、畏惧、妒忌、紧张、忧郁、自卑等情绪有良好的治疗作用。[9]听障大学生的情绪较健全学生往往表现为不稳定、易紧张、自卑等,情绪管理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人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以情带情,“心理场”便会由认知的改变而在情绪上产生积极的反应。
绘画艺术疗法可以加强患者自我概念或自尊改善。[10]Sylwester(1997)为绘画艺术疗法与自尊改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生理学依据。他发现,大脑中神经传导复合胺的数量波动,影响了动作质量,也影响自尊水平。含量高与自我肯定和动作控制有关,含量低导致愤怒和冲动行为。[10]他坚持认为,艺术提供的训练恰恰产生于这样的技能运动,这些动作的展示导致同伴间的积极反馈,因而加强自尊。[10]现有研究显示,自尊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低自尊的个体会更倾向于把挫折和失败做自我能力归因,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问题[11]。残疾是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它会导致个体产生自责感、无用感、焦虑、抑郁等情绪上或心理上的问题。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关注自身的优势,正确认识和积极接纳自我,通过艺术治疗的方法提升自尊水平,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际交往能力是残障人士普遍缺乏的能力,而人际交往障碍亦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问题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保持愉悦的心境、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损伤身心健康。残障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常常因自身的紧张和焦虑,而陷入困境。因此,缓解紧张度,提高自我表露水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听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究证明,以团体艺术治疗的方式,能够提高治疗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听障大学生来说,在治疗师、治疗成员、艺术活动组成的安全的环境和友好的氛围中,会使其减轻紧张感;集体的氛围有助于被试者关心自己的主观体验,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集体的体验与互动有助于被试者之间产生亲近感并为建立真实关系提供了机会;团体给每个参与者所提供的各种体验就是存在主义所认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收获(Richard S.Sharf 1996)。对于听障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艺术治疗较其他方法来说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听障学生探索自我情绪,洞察自身问题根源,达到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为未来融入社会及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绘画艺术治疗除了有助于患者自尊、社交技能的提升以外,还可以通过创作过程促进患者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改善。[10]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调动患者的感知觉能力,使其感官全部打开,并利用各种形式表达自我,使信息沟通顺畅。这一点对于听力和言语存在障碍的聋人大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性艺术治疗立足于人格成长的终身过程,期望通过自由的艺术活动让个体理解自我内部结构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其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和自我整合意识的同时,使其固有的天赋和独特性得到合理的、建设性的开发。[12]通过艺术治疗的多种方法和技术,对聋人大学生的情绪、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认知能力进行改善,整合各个积极心理因素,营建和谐人格,使其健康发展。
艺术治疗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残障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教育者以及全社会都应当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尊重他们的尊严、重视他们的地位、肯定他们的价值,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潜能,更好地发挥其能动性。实施艺术治疗,努力构建残障个体积极心理场,以营造出更广阔的“场”,整个校园也必将成为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场”。
[1]杨华.略论勒温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J].社科纵横,2004(8):176-179.
[2]王雁.论数学教学积极心理场的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刘在花,许家成,吴铃.聋人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8):91-95.
[4]田敏.现代艺术治疗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57-261.
[5]王乃芳.聋哑儿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绘画治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
[7]Duane Brown.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2002.
[8]孟沛欣.精神分裂症患者绘画艺术评定与绘画艺术治疗干预[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9]钟自珍.美术治疗小组对智障人士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作用[D].兰州:兰州大学,2015.
[10]孟沛欣.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11]陈建文,王滔.自尊与自我效能关系的辨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24-630.
[12]徐凤先.基于积极心理学发展性艺术治疗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