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澄·著
常白釉脱胎 专门生产白胎小件产品,碗类为工碗、汤碗、饭碗,盘类为五寸、四寸、三寸,盅类为大缸盅、二缸盅。器型多为罗汉器和正德器,经红店加彩后销往外地。
所用原料为中级南港不子、星子高岭和釉果。每只利坯的日产量为16板,工资单价约为双造脱胎的八折。窑位以“扶窑”为好,有时也满在“包墙”“表上”“现火”。
黄泥巴脱胎 使用的坯料为余干不子配石头口或贵溪高岭土,呈黄色而得名。釉料用陈湾釉果。窑位一般是“重二”“包墙”和“重三”。主要产品为蓝边罗汉汤碗、二碗,盘类为罗汉五寸、二寸半,以及大缸盅、二缸盅。工艺要求也比较低。由此,工资单价也较低,每只利坯的日产量为18板。
30年代,有少数人洞察到四小器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冬青釉不仅烧成温度难适应,而且是涩口。小发器中的鲜花碗又要消耗价钱昂贵的青花料,于是将汉器的造型加以改进,在蘸釉之后,于外沿车粗、细边线各一道,圈足处车细线一道的韭菜边,工艺操作简便,原料和烧成的成本又低,于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物美价廉的普通瓷,从而又得名为“普通”⑼ 。
(八)二白釉
二白釉是粗瓷过渡到细瓷最早的品种,因内外均施白施,故名。又因其形状像锅,亦称作锅器。其所用原料,也仅次于脱胎,坯料以南港为主,掺用少量祁门不子;釉料是次等釉果。在清代,有专门彩绘二白釉的红店,而且规模较大。当年,二白釉有系列产品,盘类有二寸半、三寸、五寸、七寸、八寸和九寸。盅类有茶盅。碗类有汤饭、工碗、四大碗、三大碗、二大碗和顶碗。这种配套产品称之为桌碗,彩绘以后,富丽堂煌,是酒楼和富贵人家必备器皿,畅销全国。此外,还有内浅足高的高足四大和三大,以及半高足畅销宁波地区的宁波大碗。
20年代以后,脱胎业日趋兴盛,配套产品日臻完美,使之二白釉系列产品日趋衰落。窑户们为适应新的形势,摆脱系列品种,单造碗类,尤以单造锅三大者为多。后来窑户们发现这种碗在农村广有市场,于是降低成本,坯料用余干不子,釉料用陈湾釉果,釉带青色,再用青花料饰以韭菜边,售价比白釉者便宜,市场果然繁荣。人们把这种碗叫做蓝边三大或蓝边大碗。
二白釉以“利坯”进行劳动组合,以两只利坯计算,每天琢坯28板。清末以前,每板规定栽坯21只,由于料板长度有限,做坯工不得不在栽坯时将坯往内折,但容易犯毛病,一是坯体稍微干过头,在印坯时会折断;二是坯体在折痕处容易犯翘扁。经行会研究修改,每天的琢坯总数不变,改每板栽坯18只,计35板。刹合坯汤釉时,每板放坯14只,又多出好几板,一伕坯的总数约45板左右。促釉时,每条重坯为25只,10只为1板,一条坯2.5板。这种“板”是计算工资单位。
二白釉要求精工细作,且坯件体积大,份量重,泥料多,所以在工匠配备上稍多一点。以两只利坯的规模为例:打杂2人,做坯1人,印坯1.5人,利坯2人,刹合坯1.5人,装坯1人,伙佬1人,管事1人。凡2人的,两只“红饭使用”,半个人的,只有1份“黑饭”,这份黑饭,可以带一个徒弟,也可以让别人兼做,也可以由家属做助手,还可以卖给别人。打杂2人分上手与下手。分工是:上手为打泥、练泥、搦泥、起搁泥桶。下手为捧坯、淘泥、淘釉、打泥浆、起搁泥砖等。印坯有做渣饼和掺渣饼。利坯为1人打粗,1人修坯。如果品种为蓝边大碗,刹合坯要打箍。装坯用大器匣钵。在二白釉为系列产品时,那怕是小碟三寸,都得按行规用大器匣钵装烧,即一坯一匣,因匣柱细小,常常造成倒窑。
各脚工资按千板坯计算,打杂工因用泥量大而工作忙,工资要“接半”,即在原来的基础加五成,二人共得银元约8.8元,做坯约3.8元,印坯工人共得5.3元,利坯2人共得6.8元,其中修坯得5.5成,打粗4.5成,剐坯约4元,刹合坯1.5人约4.2元,打箍另有津贴。
(九)饭 贝
饭贝亦称饭闭,因所用原料呈黄色,也叫黄泥巴饭贝。这是一种配有盖的茶碗,在外地,又叫做盖碗。清末以前,流行一种琢器业制造的名叫“官盖”的茶碗,但较为笨重,盖与碗的口沿有子口相连,子口不上釉,不易洗去茶垢。与官盖同时流行的古器业制造的料盂、川盂和石盂,虽小巧,但无盖,于是有人将料盂的造型加以改进,配上盖,因是釉口,不积茶垢而深受人们欢迎。品种和工艺如下:
庄饭贝 以余干不子和贵溪高岭为坯料。以陈湾釉果为釉料。劳动组合以“利坯”为单位,属中级细瓷。产品的造型为深锅形,敞口,高约7厘米,口径约8厘米。盖比碗的口径稍小,为便于提起,圈足稍高,并向外倾斜。碗与盖的外壁用青花料绘山水或团鹤,口沿打双线箍,圈足打单线箍。这种形体轻巧,装饰清秀的新品种一问世,很快就替代了官盖,成为茶楼酒肆的专用品。至今,四川、北京等地凡用这种茶碗喝茶,通称“喝盖碗茶”。
外壁装饰方面,有少数窑户别出心裁,施紫金釉,或紫金釉夹绘青花。紫金釉的配方是:以陈湾釉果为主,约占65%,金埠产的余干不子约10%,雷公山的红粘土约10%,瑶里釉果约5%,釉灰10%,烧成后,呈色为鳝鱼黄。刹合坯工配这种釉很慎重,各种配方要适当,否则,不是釉面不亮,就是紫酱色。蘸釉也很重要,釉层要薄,因为红粘土的附着性很强。在内壁,口沿打箍,再对称地画四尾金鱼,使在喝茶时,有鱼在游动感。有的在外壁画鱼,操作方法是,先刮去紫金釉,再画鱼,然后用釉笔涂上白釉。
斗饭贝 形似量米的斗,直口,方肩,体积与庄饭贝差不多。
石榴饭贝 喇叭口,夸肚,其余与庄饭贝相同。
饭贝在配底托方面,又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开始,用三寸碟子为底托,形成盖、碗、托三件头,用茶时,手端托子,显得很雅致,但三寸碟为平底,稍不小心,就打翻了茶碗。于是人们又创造了一种叫“穿盘”的空心托。这种托子的造型和工艺有三处特别的地方。①做坯工在做好内底径准备收口的时候,用大姆指稍微往下压,形成一圈浅浅的凹槽;底足圈大,坝子高约2厘米。②剐坯工剐坯时,将圈足内的内底全部剐去,形成了穿心的盘子。烧成瓷后,碗底嵌入空心处,不会摇晃,泼下的茶水,流入凹槽,不使桌面肮脏。这种穿盘,既配庄饭贝,也配斗饭贝和石榴饭贝,风靡一时。
马蹄饭贝 这是继庄饭贝之后的品种,因形似倒置的马蹄而得名,分盖、碗、托三件配套。30年代中期,脱胎业方兴未艾,几乎无器不造。设计人员根据庄饭贝容量的优点,采用了四大器中鲜花碗的样式:喇叭口、弯腰、方肩、平底;盖子沿用旧的式样,特别是托子,构思巧妙,采用内底心凹下,恰好与碗的圈足相吻合。有一种托,口沿分四个方向内凹进,因像荷叶而名为荷叶托。工艺制作精细,特别之处是剐内底心。这一工序由利坯工完成,在“打粗”时,先修削外壁,然后将坯仰置在利脑上,用剐坯刀将内底心剐空。这一工艺,窑户另给补贴。到坯件完成的时候,剐坯工却很轻快,只要将底足削平即可。装饰方面,精工绘制山水,也有雕玲珑的。这一品种的问世,立即得到上层人士的青睐。至今,古装戏剧和电视剧,都用这种饭贝为达官贵人饮茶的道具⑽ 。
(十)酒令盅
穿 盘
穿盘剖面
酒令盅简称令盅,是盛酒的小杯,因喝酒时常行酒令而得名。从质地上划分,有粗瓷官古酒令盅,细瓷黄泥巴酒令盅和脱胎酒令盅。从规格划分,有大令、二令、汉酒,并有少量的比汉酒还要小的曹令、瓜子令、汉火等品种,这些细小品种流行的时间很短,到20年代,就几乎绝迹了。前三种品种流行时间长,直到50年代后才有所变化。
官古酒令盅 这是一种古老产品,属古器范畴,因所用原料含有捡渣,故又称渣令。在古器兴盛的年代,有古器窑户兼造这种产品的,也有专门制造的。因为,官古酒令盅所用原料、坯房布局、工艺流程等都和古器一模一样,连劳动组合的形式和各工种配备的人数,也都与古器无异,所以,古器窑户只要择一10至12间的大坯房,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同时制造古器和官古酒令盅。具体部署是:前半幢坯房为古器之一处,后半幢为官古酒令盅之一处,画桌同设在廒间。尤其是装坯,一浅匣钵装4只饭碗,空隙处装令盅,大大节约了烧瓷费用。工人也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获取额外收入。各工种均可带1至2个徒弟,师傅碌古器碗类,徒弟碌盅类,因同在一处,既传艺,又可监督徒弟作业,一举两得。
当年,广大农村都以这种酒杯喝酒,尤其是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需求量很大,因此,除兼营者以外,专业户亦达十余家。
官古酒令盅产量多,每日琢坯50板,平均每板40只,合计约200筒。由于日产量这么多,在工艺方面,能省的则省,能减的则减。如打杂工,亦用陶泥塘淘泥,用泥窖练泥。做坯工,抠一坨泥巴后,不“分饼”,不“扯喇叭”,不用坯瓤“关坯”,直接成型。印坯工,捺死“鬼眼睛”以后,不拍坯,双手往下一捋即可,而且只印一道,叫“闷饭”,没有“套坯”工序。画坯时,将画坯笔分成双笔头,一次画成上下呈倾斜的两个茶花图案,而且不混水。剐坯不雕泥,直接隔坝圈闭泥。汤釉不用汤釉盏,而是右手握坯,直接往前撮釉两次。剐坯后不促釉,而是点釉,刹合坯工左手端着盛稀釉的碗,右手拿着用篾削成圆头样的篾片,舀釉滴入坯底。装坯时,在匣钵底垫一层渣,用拿推压紧,不用渣饼。如此等等,既省掉许多工艺流程,又降低了成本。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需求细瓷量越来越多,官古酒令盅与古器一样,逐渐被新的品种所替代。
黄泥巴酒令盅 这是属于黄泥巴脱胎范畴,造型也酷似罗汉汤碗,只是肚子稍小。装饰方面,也是用青花料箍成韭菜边。
圆器行业本为都昌人的一统天下,唯有这一行为抚州临川人,全镇有十家左右。这些窑户又都是跟着形势的变化,从官古酒令盅转营这一业的,只是抗日战争以后,才有三户都昌人汇入这一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工匠也全为临川人。这批人组成行会以后,重新修订了行规,确定黄泥巴令盅为中档细瓷,舍弃了官古酒令的粗糙部分,从原料到造型以及工艺流程作了若干改进,所出产品,虽没有脱胎酒令盅那样华贵,但价钱适中,所以仍为畅销产品。
较官古酒令盅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①以余干不子和中级星子高岭为坯料,用泥桶淘泥,沉淀的捡渣为废弃物,不再掺用。②劳动组合以“利坯”为单位,利坯工由“一处”的1人增至2人,即为“二只利坯”。③每天产量由50板减至40板,便于各工匠精心制作。④烧成窑位由原来满“重一”“重二”改为满“重三”。⑤工艺流程方面,做坯工要先“分饼”,大令要用坯瓤“关坯”成型。印坯工要印二道,不得“闷饭”。利坯工分打粗和修坯。剐坯工要先“雕泥”再“隔坝”。装饰方面不用画坯工,由刹合坯工打韭菜边箍。装坯时,大令用软渣饼垫底,二令和汉酒仍用渣垫底。由于坯件体积小,加之工艺操作的改进,折青率很高,窑户们很赚钱。
脱胎酒令盅 能做脱胎产品的都是资本雄厚的窑户,所造的品种为桌器,即酒席上大小配套器皿,酒令盅为配套之一,其所用原料,工艺流程和装饰,都与碗、盘相同,所以成本高,价钱贵,未形成独立行业。
冬小器业也造酒令盅,也是与冬小器的碗、盘搭配生产,所用原料、造型、装饰等方面,也与其碗盘一样,也未形成单独行业。
五 行规习俗
圆器行业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取得经验的同时,产生了与生产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又反过来为生产服务,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久之,习俗成为行规,成为窑户与工匠共同遵守的准则规范。主要如下:
雇工 窑户开业,首先是请好“做头的”,所谓“头”,就是有生产经验,并有组织才能的领头人。又根据生产性能分地下头、画坯头和装坯头。地下头是领导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剐坯、刹合坯六脚的头首。这个头首可以是这六脚中的一员,也可以由其他坯房中的人兼任。40年代,有位叫余式梅的刹合坯工人,做头达十处之多。画坯头指青花脱胎、灰可器和满尺盘等业中画坯工人众多,请其中一人为头。关于装坯头,清末时装小器的行会组织叫“五府十八帮”,每个帮的头首就是装坯头。这种组织消失后,一些有威望的装坯师傅成了装坯头。
这三个头当中,尤以地下头最为重要。他的待遇与工人也有很大的悬殊,如果是本厂六脚中的一员,除做工所得一份工资外,按所做品种之难易,一年有1至3石米的“头茶钱”,另外还享受一名工人的“红饭使用”。这份红饭可以带一名徒弟顶岗,又可以领取一份工资。窑户对头师傅的辞退非常慎重,在非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要拖到年终,如果在平常时间,工头的手续未办好就不能开工,而且原工头出厂时要将他所请的伙计一并辞退,这叫“一龙带去,半个不留”。兼他厂的头师傅,每天要到那个厂巡视一次,以解决所出的问题。
窑户请好地下头之后,各脚工种皆由这个头去雇请。如果这个坯房的生产能力是三只利坯或四只利坯的,那么每脚工种有二至三人,做头的只请一人,这种人的身份叫“板板得”,再由他去雇请同行的一人或二人,被雇请的人叫“拗铳的”。雇请的方式是上茶馆吃泡茶,一杯清茶,二根油条,边吃边谈。谈妥后,被雇请的人付茶帐。解雇工人,也按这种规矩进行,即窑户解雇做头的,做头的解雇板板得,板板得解雇拗铳的,方式也是吃泡茶,这叫“送过”。如果板板得辞做头的,做头的要“劝亡”,劝说无效,任其他去。这种茶帐,皆由请方支付。
工人新上岗位叫“上场”,被解雇或辞退叫“下地”。更换工人有三个季节;一是年前定事,约定明年工作,并预付定金若干,但要论“八升”,即预支8元,明年则要扣除10元。年前没有被“定事”的,则在春季找工作。二是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也叫“变工节”。三是十月二十六日的人工节,也叫“十月人工”。非这三个季节,窑户不得随意解雇工人,若要解雇,须停工三天,点架结帐。所谓点架,就是将坯架上的半成品,按折扣付给工资,另外还要吃三天“找帐饭”。
在平常的生产过程中,窑户对工人的人格须要遵重,瓷器犯了毛病,先与做头的商量,再由做头的与工人们共同追究原因,这叫做“千斤有头,万斤有主”,如果窑户直接“放排”(批评),工人则停工以示抗议,窑户须请吃泡茶或打爆竹赔礼道歉。
膳食 一日三餐干饭。地下六脚和画坯工的饭由伙佬送到坯房,装坯、伙佬与管事等人在窑户家中用膳。但吃的是砻下糙米,民国9年(1920年)打“熟米饭”派头后,改吃双机米。关于吃菜,在清代,由窑户买好豆豉、腌菜和青菜等送到坯房,由打杂工炒好按人头均分,每人每天只有一小碗,这种菜叫“窑菜”,工人当然不够吃。有歌谣云:“一粒豆豉咬两边,端着饭碗望窑烟—没菜下饭”。清末打派头后,改发菜金,每人每月铜钱500文。民国10年(1921年)每人每天增加8毫,为740文。民国37年(1948年),因物价暴涨,改为每人每天两块豆干的币值。每人每月菜油半斤,盐1斤。每月初十、二十、三十每人“知四肉”4两(16两为1斤)。炒饭烧菜的柴薪是烧工人自己的。
每年还有大小酒饭和休息日若干。二月花朝起手酒,普通酒饭,后改为起手面,每人肉丝面1碗。这一天,做坯4板,意为“四季发财”。花朝本为十五日,但一般要拖到三月初一。三月清明,本为祭扫“义冢”或到会馆祭奠祖先日,民国19年(1930年)以后,这种风尚逐渐消失,但休息日尚存,窑户则以酒钱若干,每人肉4两,要工人照常生产,于是行成了“买清明”规矩。四月“扯水帐”,休息1天,到茶馆吃油条或包子,或是每人肉4两。扯水帐的意思是没到结帐的日子,窑户自愿拿点钱给大家吃东西和预付若干工资,工人则在阴雨天休息,免得在天气好时耽误生产。五月初五端午节,早晨每人面1碗,粽子2只,灰包蛋2只,中午“十碗头”的雄黄酒(详见《轶事·雄黄酒派头》),休息3天。七月十五中元节,“十碗头”酒,休息3天。十八日为起手酒,每人有小酒钱若干,面1碗。八月十五中秋节,“十碗头”酒,酥饼素饼各1块,休息1天。十六日为起手酒。九月“扯水帐”,待遇同四月。十月人工节,只有小酒钱。冬月冬至,待遇同清明节,叫“买冬至”。腊月十三歇手,即做坯工这一天停歇,以后各脚依次完成坯件制作任务,叫结架。结架完毕,吃3天找帐饭后回家过年。有的年份生意好,腊月十三以后再做坯,那就每天每人肉4两,小酒钱若干。但一般不超过二十四日,架上的坯,点清数量,折成坯价找帐,或留到明年再做。此外,上半年有小酒钱6次,每人600文。大酒钱,五、七、八月3次,每人800文。补贴钱,从五月初五起,每季每人2100文。民国10年(1921年)打“一六升洋”派头后,1600文铜钱折银元1元。
另外,还有“红饭”和“黑饭”两种不同的待遇,红饭指在位工人,有饭吃,并享有菜金、油、盐和知四肉以及节日加餐等福利;黑饭便只有饭吃。脱胎业生产规模大,那种称作“板板得”的人,他可以不雇请“拗铳的”,将那份红饭带一个徒弟。二白釉业二只利坯的规模,刹合坯规定为1.5人,但另享有一份黑饭的津贴,他也可将这份黑饭带一个徒弟,菜由师傅供给,知四肉由徒弟吃。灰可器业有好几脚工种,每月另享有津贴肉的福利:印坯工将琢坯的缺嘴补平,利坯工将坯的内口沿修圆,剐坯工在剐空的底足中车双线箍。这三个工种各享有肉1斤。装坯工将匣钵垒整齐,画好记号和每只坯吊入匣钵后吹灰,享有肉2斤。刹合坯工最多,每月有肉3斤,工序是蘸釉前将坯在水缸中“蘸水”一次,使下部不犯“猪毛孔”;蘸釉本来是蘸二下,有的窑户要求蘸三下者;车箍时在足底外车双线者。混水与画坯工参与开窑,年终时,与装坯、伙佬、管事工一道有餐“开窑酒”吃。
行规管理 清代,洪帮渗入各个行会,在工人和无业游民中发展成员,这种人,成为行规的管理人员,他们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对工人和窑户以及业外人的违规行为都有裁决权。他们天天上街巡察,被称作“街师傅”;有的人做了一脚事,因白天要上街,其事夜晚做,所以又被称为“夜工帮”。由于街师傅有洪帮作靠山,所以劳资双方都非常怕他,不论何方,只要告到他手里,作出裁决后,都要无条件执行。违犯行规的处理,轻的上茶馆吃泡茶,或打爆竹赔礼;中等的罚款若干元,或罚演瓷偶戏一场。对工人最严的是“剁草鞋”,即在行会中除名,都昌、鄱阳及以北的人,送到里市渡,乐平以南的人,送到牛角岭,以后不得到镇重操旧业。对窑户重者责令其停产,最重的是“踩架”,即把坯架上的坯打个稀巴烂。街师傅的收入是向行会摊派,或在执行行规中敲榨所得。
行规的具体事项主要有如下几点:
1、坯房里的工具设备以及原料,工人不得破坏和私自拿走,即使是断了的料板,也不得当柴火烧掉。
2、每脚工种的码头或陶车旁边,都有几只匣钵当箱子,非征得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打开;存坯间楼上为住宿处,不得乱睡床铺,更不能翻开别人的被褥,否则,以偷窃论处。
3、装坯工装坯,发现匣钵里有漏捡的碗,叫“麻雀碗”,收工时要送回窑户家。
4、伙佬在开窑时挑瓷器回窑户家,管事工拿油壶到坯房给坯工添油打夜工叫“讨油”,画坯工领青花料画坯叫“讨料”,途中不能进亲友家,万一有事,必须将携带物品放在门外。
5、得到打派头的讯息要马上停工,没有宣布开工不得私自工作,否则,大腿上要被钻一刀。
6、带徒弟。坯房各脚收徒,一般不得跨行。在灰可器行业,印坯工可以带打杂徒,利坯工可以带剐坯徒,混水工可以带画坯徒。管事工不得收徒,学徒的叫“打大槌”,由窑户收授。学徒一般为三年,出师后要帮师父1至2年,工资打七、八折。没有满师的,他人不得雇佣。
7、过帮。圆器有十几个行业,各行业的工匠原则上不得跨行,情况特殊的,要交“过帮”费。有的年份,某行业工人不够用,做头的要征得街师傅同意,在别的行业雇人,否则按违规论处。
8、不得“画符”和“跑架”。画符,是把经管事工验收的成坯和在料板上标有的记号全部换掉;跑架是将整架的标记全部换掉,以充当天的过架坯,若发现,重罚作弊人⑾ 。
六 窑 户
明代以前,瓷器生产都在景德镇城区以外的“四山八坞”,即今之古窑遗址。计有瑶里、白虎湾、湘湖、胜梅亭、南市街、湖田、十八渡、银坑坞等。据考察,当时的制瓷者,都有小规模的坯房和瓷窑,自做自烧,故称窑户。制瓷业集中到景德镇城区以后,制瓷分工从粗到细,坯房和瓷窑也逐渐增大,相继出现了专业制瓷和专业烧窑,前者为做窑户,后者为烧窑户,但还是泛称窑户,其经营者,称之为窑户老板。其中资本雄厚的,又做窑又烧窑,称之为“烧做两行”。他们的业务和经营各不相同,大窑户与小窑户亦各有差异。
做窑户 除自备或租赁坯房外,还得有一幢卖瓷器的店铺,它不是设在大街上,而都是设在弄巷之中,叫做“家屋”,或简称“家”。以十八桥为界,上段集中在邓家岭、薛家坞、五龙桥、广益弄、枯树庙、苏家畈等地。下段集中在大黄家上弄、戴家上弄、陈家弄、石鼓里、烟园里、青峰岭、牛氏弄、苦珠山、椿水弄、金家弄、牌头里一带。
家屋的结构一般为五柱三间,推板门面。推板外,有约1.5米高的木栏栅,既可采光,又可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屋内两侧为选瓷和屯瓷区,中间为过道,两旁也堆放瓷器。辟一角为帐房,铺地板,用木栏栅相围,一般人不得入内。面对大门深处或偏角,摆放擂料凳。擂料人除擂料外,兼看守门户。选瓷用瓷器床,长约1.8米,宽约0.8米,三面有木栏栅。屯瓷用瓷器架和瓷器厨。瓷器架为排列式栏栅架,高约2.5米,根据瓷器大小,每隔相等的距离立方木一根,倾斜摆放。瓷器厨高约2米,宽约3米,上下四至五层,为屯放盅碟等小件品种。楼上是装坯工、伙佬、擂料等人的住处。家屋后进是客厅,也是窑户住所,布置古朴典雅,是接待瓷客、恰谈生意的地方。后进还设有较大的伙房,坯房或窑里工人吃的饭都在这里做好。
资本小的窑户没有家屋,利用坯房廒间为家屋,因不需送饭,称为“对锅茶饭”。还有一种资本更小的窑户,在旺季请少数工人,做上几个月便停歇,这一种被称作“扇子窑户”。
窑户老板的两大任务:一是搞好生产,二是促进销售。
生产方面有五项工作:
1、开工前的准备。上年年终时,便要着手筹备下年的工作。①确定生产品种,计算好主体坯和搭配坯的比例,如脱胎业,碗盘多少板,盅碟多少板;开工时,向坯房下达生产单子。单子下达后,成为工人每日生产的依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装坯时满装满插,不会造成烧炼的浪费。如罗汉汤碗,每浅匣钵四只,空隙处插缸盅或酒盅若干只。灰可器、二白釉等,一坯一匣,就不必下单子。②购买原料,预订土匣,修膳厂房和工具设备,淘泥过年。
2、勤试照子。每购进一批瓷土,取一边角,在同等温度的窑位试烧,观察其软硬程度,作为配方的根据。配料后,做二只碗,不上釉,也放在同等窑位烧炼,看其是大汗、小汗、赞汗或无汗。“汗”是表面有油光之泽,大汗则过软,无汗则过硬,要重新配方;小汗和赞汗为适宜程度。釉料配方更为重要,每配好一次釉,要烧试釉碗,过青(软)则易发惊裂,过白(硬)则不易烧熟。所以,打杂和刹合坯成为窑户成败关键的“两条围裙”。
3、选用人才。要选好两种人,一是管事先生,二是做头师傅(包括画坯头和装坯头),他们是窑户的左右膀。管事职责有收坯帐,算工资,采购工具设备,拣瓷器,同客户恰谈生意等,有“老板千斤担,管事八百斤”之说。头师傅是完成产量,保证质量的领头人,要依靠他物色各脚技术过硬的工人,要依靠他处理好坯房所发生的一切事故。
4、勤到坯房查看生产情况。谚云:“勤走坯房懒跑(瓷器)行”,说明了只有生产搞得好,销售才不成问题。但要注意,要恪守行规,不可直接批评工人,有问题要通过做头的去解决。否则,工人会闹小罢工,老板要打爆竹赔礼方才罢休。
5、降低成本,物尽其用。①每年停工期,要将撒落地下的破坯、废料及被践踏成为“脚板屎”的下脚料,进行挖掘收集;流入晒架塘的积泥要起塘晒干,然后请人淘洗,这种泥因经过长时间腐沤,少犯疵孔、虚泡、菇子等毛病。②小器匣钵因在高温区装瓷烧炼,损耗量比大器匣钵多,故先要空烧,叫“镀匣”。新匣装坯,须用稀釉和高岭土调成涂料,在匣内圈和外底部,均匀地敷上一层,可使匣钵耐烧,并能抑制硫磺铁点的喷射。之后,裂纹要用匣泥填补,涂上涂料,再用渣饼打好“补钉”,用篾箍紧匣口,可以和好的一样使用。报废时,高匣钵可作滤水搁泥桶,浅匣钵可以做兜脚匣满灯盏,匣底还可以为彩绘红炉遮火用。③及时修理工具设备。
经营方面有三点。
1、财尽其流。资金足的,可以“贱买贵卖”,即在淡季多进原材料,瓷器不达到相当的价格不卖,尤其是别的厂没有现货的时候。第二种是“平买平卖”,根据资金情况,尽量发挥其效能,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第三种是“高买贱卖”,这是资金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挖肉补疮,以待时机,再展鸿图。
2、重信守约。多数窑户均由工而商,虽文化不高,却遵守重信守约的传统美德,在生意场中有两句名言:“不怕生意穷,就怕无人逢”。多数在购买原材料时,双方口头谈妥,就算买卖做成。卖出一笔瓷器,届时要按质按量交给对方,如缺货,到邻厂借或买都要完成任务。
3、保证质量。各品种的等级虽不尽相同,但卖了哪一个等级的,一定要配足配齐,绝不以次从优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