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林,廖焰焰,王筱兰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昌 330022)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茶不管从物质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1]。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茶叶产量最大的国家,但是茶叶消费最大的国家是土耳其人均3.2千克/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人均茶叶消费量分别排在世界第19、17和28位,远远低于一些欧洲国家[2]。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和甄永苏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一书中提出了“茶为国饮”的建议,“茶为国饮”的提倡强调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新时代的健康生活理念[3]。茶道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儒释道、冲泡技艺、文学艺术、社交礼仪等因素,其中,茶艺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几千年的发展,更是融汇了古今茶文化的经典。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师范院校开设茶艺公选课(通识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可以增强其身体机能[4-5],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深远重大,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6]。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7]。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历史记载至今,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茶,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延绵数千年的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雅俗共享。根据颜色对茶叶进行划分,茶叶可分为以下六大类: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青茶(乌龙茶)。而这六大茶类其实就是根据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和氧化方式去分类的,因为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茶叶就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茶类的功效更是多种多样,堪称“万病之药”。其保健功效主要分为九类,包括延年益寿、增强免疫力、脑损伤保护、降血脂、解酒、预防高血压、养颜祛斑、预防肥胖和抗癌等。
在师范院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认识茶道、茶文化及其与中华传统文明的关系,做一名茶文化的传播者;同时,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之养成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美德,并培养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各种能力[8]。茶融合了儒、释、道诸家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思想精髓。大学生通过学茶、饮茶,可以达到以下修身养性的目的:客来敬茶,以茶敬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以茶会友,以茶联谊,是人际交往、增进友谊的良好途径;品茗悟道,欣赏茶艺,更是修身养性和美的享受[9]。
20世纪末以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分支,开始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以来都比较功利化,过分的注重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谋生手段,所以大学教育会稍微单一,一些可以使学生修身养性的课程,如茶文化就被长期忽视。直到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才成立了茶蔗部,第一个在高等院校中开设茶学课程。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一些旅游类专业积极开设茶文化课程,或开设茶学专业外,一些综合类的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与茶健康》作为公选课的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还有一大批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处于空白状态。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健康》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在师范院校开设一门中国茶文化公选课,从专业方面和师资知识结构层面来讲,必然先天不足。但可以扬长避短,侧重茶文化的人文性,有选择讲授茶的自然科学知识,并尝试建立一个茶艺实训室,因而学生在系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时候,在茶叶冲泡、茶艺表演等环节中也能够进行实操训练、技能展示。茶艺实训室模拟茶艺馆环境布局,通过实训,学生能够了解茶艺基本知识,掌握茶艺基本技能、技艺。可满足茶艺与茶文化等课程的一体化实训教学需要;也可开展茶艺师考证、茶艺第二课堂活动等相关培训。茶艺实训室的宗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茶艺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学生情操。除了建立茶艺实训室,在大学里组织茶艺协会或举办茶艺大赛也是一个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好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又能丰富大学生活,甚至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路。
《茶文化与茶健康》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考虑师范高校学生的特点及使命,教学内容安排偏重于茶文化的人文素养、科学饮茶及沏茶技艺几个方面,教材以王岳飞教授主编的《茶文化与茶健康》[9]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优化。参考资料包括浙江大学屠幼英研究员主编的“十二五”重点推荐教材《茶与健康》[10]、程启坤和陈宗懋主编的《饮茶与健康》[11]、陈宗懋和甄永苏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12]。《茶文化与茶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为六个工作任务模块:第一章,介绍茶与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第二章,了解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功效,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种类;第三章,学习各种泡茶技巧,重点介绍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的冲泡技巧,并进行实训;第四章,健康饮茶,中医把人体分为九种体质,不同的体质适合饮用不同的茶类;第五章,了解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分析目前茶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解读茶产业发展的趋势;第六章,介绍国内外的“茶俗”“茶礼”“茶艺”“茶道”,使学生对世界范围内的茶文化有一定认知。
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相互依赖、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茶文化与茶健康》的教学中,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互动性。基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思想,该课程着重强调趣味性、人文性、互动性、科学性,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兴趣。根据每一章的教学内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可以灵活采用课堂讲授与互动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习教师传播的知识,又可以提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茶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如第一章与第二章就适应这类教学方式。二是进行实际操作,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茶艺文化,可以聘请专业的茶艺师进行现场操作并指导,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出泡茶的奥秘,通过品尝才能知道不同茶种的区别,这种教学方式特别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广度和深度体现茶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适用性。适用的章节主要是第三章。三是网络授课,其中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王岳飞、龚淑珍、屠幼英教授主讲的“茶文化与茶健康”课在网络授课中受到热捧和高度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该课程弥补课上教师的不足,且学生的时间也可以自由支配,这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四是课后实践,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任务,如给爸妈泡壶茶,关于茶文化的问卷调查,进行课后分组茶艺竞赛等,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又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茶文化知识,从而提升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上几种教学方式,达到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师范院校开设《茶文化与茶健康》公选课是很有意义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茶文化课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可以考取茶艺师证,为以后就业多提供一个方向。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堪称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茶文化课可以显著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推动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