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正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在汉语中,但凡能与“和”字组成的词语,大多象征着美好的一面。如:和谐、祥和、和睦、和气、和为贵、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气生财等等。由此可见,“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贯穿于几千年历史之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精髓,诸子百家的文化发展和完善过程,无一不是把“和”来当作重要指导。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茶以解渴这个本质功能之外,人们将更多的精神内涵赋予到茶这一载体之中,集中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之精髓。其中,“和”的思想被誉为是茶的核心思想,至今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本文将从中国“和”思想的形成,“和”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以及茶文化“和”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为茶叶爱好者能更好理解学习中国茶文化提供些理论上的帮助。
在我国汉字发展的历史上,“和”字出现的时间较早,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在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也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说文》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在甲骨文中,“和”同“龢”。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竹子编制的吹奏乐器。先秦时期的古典著作《尚书·舜典》中有这样的描述,“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从“和”字的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和”字是从我国古代乐器及其演奏的乐曲中发源的。“和”的理念和思想,也是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并由乐器的合奏引申出“和谐”“和调”“唱和”“和合”等涵义。之后在汉语的发展流传推广中,上述等词被引申出许多新的内涵,并广泛用于其他领域里。
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和”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先秦之后,诸子百家各流派的主体思想逐步成熟完善,尽管各家的思想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指导思想却都离不开一个“和”字。“和”的思想及境界,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能够描述清楚,而是作为一种终极目标,成为从古至今智者贤人所追求的境界。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体系和民族精神,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2017年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的第一站,就是参观故宫。习近平总书记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了故宫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大殿都带一个“和”字,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因地制宜地阐释了中国对“和”的理解与践行。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是和平的基因,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特朗普夫妇,也必然能感受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人心目当中的地位,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是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处理的原则之一。
简简单单一个“和”字,蕴含了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思想。从人文关怀的一种自身修养,上升为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哲学思想,从而具备了普世的意义和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的思想具体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理念来描述其内涵:
在我国的文化中,“和”与“同”是两个独立且对峙的两个概念。其中的“和”,指的是有差异性的统一,“同”指的是排斥差异的直接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万物得生,而完全相同的事物是无法存在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强调的是世间万物的差异性,矛盾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对的是无差异的抽象的相同,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与互补,达到和合的状态,才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中庸一词来源于孔子的《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中庸一词代表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为人处世态度。中庸的核心理念是谋求和谐,从而实现“共生共存,相向而新”的状态。在儒家文化中,“和”被看作一种理想状态,其中就包括着以中庸思想为指导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哲学,中庸的思想,被认为是达到“和”状态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济的状态,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天人合一强调的理论是“天人一物,初无间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自然变化特点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并寻找和谐相处的规律。要求人们在处理任何事情的同时,都要处理好和大自然直接的矛盾,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样的理论,至今为全世界所公认,旨在保护全球气象生态的《巴黎协定》,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在当代发展的典型全球性体现。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从唐宋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我国茶文化逐渐发展成熟。爱茶之人在喝茶的过程中,除了对等感官上的享受外,也逐渐上升到心灵的感悟,发展成为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是由审美情趣引发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一种哲理上的追求在茶艺过程也逐渐体现出来,喝茶这一日常生活行为和人生处世哲学被巧妙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茶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茶文化融合了我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之精髓,茶叶由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和”的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自然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一直以来,“和、静、怡、真”被称作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其中“和”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指导茶事活动的最高原则。这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相一致。通过茶这一载体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先贤们看待世界、对待生命、处理人与外物、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
广东非遗“潮汕功夫茶”传承人陈香白曾这样说过:“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道文化精神的字眼了。”经常喝茶的人不难发现,无论是茶的自然品性,茶的情趣韵味,还是茶的精神品质上,无不体现出一个“和”字。
在茶的自然品性上,体现的是自然之和与品德之和。先说茶的自然之和,茶属于山茶科植物,大部分生长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多伴有名山或秀水,寒冬不凋,四季常青。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培养了其性情微寒,微苦而后甘,微涩而后纯的特殊品质。无论品茶人之前食用了什么,在喝茶时都不会受到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茶具备中和恬淡的性能。再说茶的品德之和,与茶的生长形成对比的是,茶的外在形态永远是坚强、向上,“出淤泥而不染”。在被制成茶叶之后,得水而重生,色泽金黄,带给人们以美感的同时,其牺牲和奉献精神又发人深思。茶事之中的“和谐”精神,可以安抚浮躁的情绪,疏解紧张的压力,从而让人达到一种内心平衡的状态。
在茶的情趣韵味上,人们一直追求着环境与茶事、背景音乐与茶事的合理搭配,目的就是打造出茶的情趣和韵味来。在和谐的茶韵环境中,人们逐渐忘掉自我,成为茶事活动的一份子,与茶交融,与环境交融,在交融中感受茶所带来的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品味茶韵上,不但要求茶与自然和谐,也要求人与环境和谐。相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来品茶,其中茶的韵味自然也有所差异。同样的道理,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喝茶,对茶的情趣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只有茶与环境相和,茶与人相和,才能够喝出茶中包含的本质韵味。
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精神内涵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指的是人们在体会到感官的享受同时,身体、思想以及行为,都能达到一个健康平衡的状态。人们喝茶,不但是为了满足解决口渴这一生活本质需求,更多追求的是心里、思想、道德、修为上的提升。通过喝茶,人们的道德品质得以升华,人格的力量得以重新锻造,个人的身心也得以和谐发展。
茶文化中“和”思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个人是构成整个社会的最小单元,只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从古至今,茶的社会功能就包括“以茶会友”、“以茶明志”等社会功能,人们以茶作为媒介,通过茶事这一社会活动,能够相互了解,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达到和睦友善相处的目的。
人和自然的和谐,同样是茶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表现内容。茶是大自然的产物,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的第一用途是药用,随着人们对茶的认识的加深,茶又逐步演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反过来,人们在完全认识到茶之后,对茶的种植、培育、推广又丰富了大自然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的就是在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总结并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此外,人们在举行茶事活动时,也多选在幽静清新的场所,为的也是外在形式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共处的状态。
放眼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时期,社会利益格局多变,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一些不公平现象还有待解决。在国际社会上,同样纷争不断,战事冲突时 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用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去审视矛盾和处理纷争,对于培养构建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全球一体化和谐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永远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试图改变自然为我所用。否则的话,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的报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大自然的事情经常发生,时至今日,人们也不得不面对因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恶果。
在中国人民与自然共处的历史中,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的茶文化中,茶道和茶事的举办,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尤其是环境的协调统一。茶文化以“和”为核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这也是我国当下创建和谐生态环境的宗旨。茶文化的“和”思想,反对人与自然对立,主张天人合一,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在制定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上,运用茶文化中“和”的思想,有利于我们对环境破坏的深刻反思,给予我们警示和指导意义。
儒家学说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中,对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庸”被称作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些社会纷争的智慧理论。在中庸的基础之上,先贤们又提出了中和的理论,人们在任何情绪的影响之下,保持自然的状态,这就是“中”;在感情发泄的同时,思想不能受到影响而产生偏差,做到有礼有节,这就是“和”。这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基本规律,只有做到这些,人类社会才会得以稳定平和的状态。
时下,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各种因人格缺陷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茶”作为一种载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能有效的净化人的心灵,方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多唤起人类善的本性,使纷乱的局面变得安定而祥和。茶文化所倡导的“和”理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其表现出的包容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为构建社会文明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中,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一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抵触,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在特定的条件下,又相互吸引,相互依存。这样的理论与茶文化“和”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始终延续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主干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茶文化的和谐精神特质。“和”思想中的“和而不同”,倡导的是“贵和”的精神,强调的是“和”的大用,并用这种思维和理论做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不但至今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为世界各国所认可。这种思想不仅能有效的用于解决社会纷争之上,同样为解决世界争端,构建全球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的“和”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相辅相成,茶作为中国“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其天人合一、和谐中庸的文化内涵,对协调人和人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样,“和而不同”的智慧思想,对解决当今社会纷争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我国茶文化的未来发展道路上,这种“和”的思想必然将长期存在,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