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益民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09)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不少地方适宜于种植茶叶,茶乡人民在采茶、制茶等茶事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创作了一些关于采茶内容的舞蹈、小调、歌曲等采茶舞和采茶歌。在此基础上,南方各地的戏曲从业者结合本地区的茶叶生产制作活动,创作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采茶戏。因此,采茶戏和茶的内容有关,它也是茶文化在我国戏曲领域中的一个门类,或者是戏曲文化充分吸收茶叶文化后形成的茶叶戏曲文化。
我国广大茶叶产区的人民在辛勤劳动和耕作的过程中,在长时间的区域文化交流和活动中,逐步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采茶戏。它的主要造型是宫装,采取了锣钹等多种形式的打击乐器,还配置了简便的各种戏曲道具,如唢呐、二胡、箫、笛子、手绢、花扇、钱鞭与彩带等,体现出自然而原始的特点。壮族采茶戏涵盖了多种腔调,人们在载歌载舞的过程中呈现出欢快愉悦的精神状态。大部分采茶戏都属于喜剧性的内容,拥有数量众多的经典采茶戏剧目。这些采茶戏的具体内容非常贴近茶乡人民的日常生活,载歌载舞、绘声绘色,曲调婉转细腻,悦耳动听,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感受[1]。
采茶戏在我国湖北、江西、广西、湖南、广东、福建、安徽等多个地区非常流行,是非常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各个省市的实际情况不同,采茶戏的命名和内容也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冠以各个地方的地名以示区别。比如广东省北部地区的“粤北采茶戏”,湖北“蕲春采茶戏”《父女磨豆腐》、“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江西、广西、福建等地存在着较多的采茶戏剧种和曲目,比如江西地区的采茶戏涵盖了“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抚州采茶戏”、“高安采茶戏”、“赣东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与“景德镇采茶戏”等。虽然此类剧种的名目比较多,然而它们的大致形成时间均处于清代中期到朝代末年的这个阶段。
采茶戏首先是戏曲艺术,它要求戏曲演员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相当高的演唱艺术和表演能力。这些都能够让它和高校体育密切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体育教学水平。既可以运用采茶戏的方式,也可以将采茶戏改编为采茶健身操,或者其他形式,恰当地运用在高校体育中,可以有效地继承和发展采茶戏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强化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新时代背景下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适当的突破口,为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平台。
采茶戏重点反映的是茶乡人们在采茶制茶过程中的相关事宜,当然也涵盖了茶乡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蕴含了“天人合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方面的要求日益提升,采茶戏和采茶健身操,内容有助于让人们在运动中凝神静气,感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体验采茶戏中的深厚文化底蕴,畅想采茶过程中的种种情境[2]。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健身思想,强化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感悟人类自身、社会系统和大自然的联系。从茶叶和采茶戏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关注人类和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以获得科学合理的修身养性理念。所以,应该充分地发挥采茶戏的修身养性的功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具备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终身体育理念。
采茶戏和采茶戏健身操与一般意义上的健身操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均涵盖了走、跑、跳、转这些动作,在这些动作的变化组合中完成一套系统化的采茶戏动作和采茶戏健身操。这些动作和健身操涉及到人们全身的各个器官,各个动作均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意义,以更好地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强化他们的身心健康。部分动作是为了协调人们的大关节运动,而另外的部分动作是为了协调人们的小关节活动。假如依据运动强度来划分采茶戏与采茶健身操的类型,应该将其划分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3]。所以高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采茶戏与采茶戏健身操的相关内容和动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有氧运动能力,强化他们的心肺功能。当然,通过对高校学生的有氧训练和耐力训练,还可以增加他们动作和肢体的节奏感,强化身体的协调性,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身体关节和肘部的灵活度。
健康涵盖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采茶戏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心理素质,它是集体性的锻炼活动,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它为大学生走出教室和寝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们从固定化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解脱出来,有助于养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持久坚毅的良好心理品质。还可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扩大交友的有效范围,开阔自己的眼界,凸显更多的青春活力。通常情况下,采茶戏的节奏都非常快,也非常轻盈,动作比较多。在音乐的律动中可以合理地释放人们的思维和身体,随音乐而及时舞动,更有助于减缓同学们的紧张心理,放松肢体,有效地展示自己的青春靓丽和健康能力。如此以来,采茶戏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灵和身体发展,稳步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在将采茶戏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地创编相关动作,符合人体的运动生理学与健康学的要求,各组动作的数量、结构与顺序等,均应该符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高校学生的身体发展业已达到成熟状态,柔韧度不是很好。所以,在动作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规避对柔韧性有特别要求的动作,设计学生易于操作的采茶戏动作。安全的、科学的采茶戏运动是正确地运用采茶戏的基础,所以应该将学生的运动负荷控制在同学们的身体承受范围内,以确保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在创编采茶戏与相关健身操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运动负荷量,满足同学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设计采茶戏、健身操或者相关套路的动作时,应规避用力过度的姿势或者动作,降低学生由于局部负荷过大或者过度疲劳而导致的危险。立足于健康这个大前提,避免学生很难完成训练的采茶戏动作。创编出合理、科学的采茶戏动作、健身操,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诸多身体部位,给他们带来愉悦、轻松的感受。
以江西省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为例,当地采茶戏的扇子花、单袖筒、矮子步被誉为“三绝”。它充分地展示了茶文化自身的特点,又能够设计出更易于操作、更简单的动作,使健身操呈现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整体结构,易于它的有效推广。在创编和运用采茶健身操的过程中,应该将动作和音乐恰当地结合起来,以学生全方位地锻炼和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为核心。所以,在创编和运用采茶戏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选择音乐,科学地设计采茶戏的动作,使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在运用音乐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可以和健身操密切结合的特色采茶戏曲,让采茶戏动作的节律性和律动性有效地吻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促进音乐和采茶戏动作的统一与和谐。在设计采茶戏动作的过程中,应该将采茶戏柔美的动作设计为动作简单的健身操动作或者其他动作,体现出较多的对称性动作和重复性动作。借助较多的关节动作和肢体动作,逐步降低采茶戏动作的难度,和健美操的相关动融合在一起[5]。
采茶戏来自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各个动作均涵盖了一定的运动规律和文化背景,是传统茶文化、茶叶制作技术和采摘动作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运用采茶戏的相关动作或者改编相关动作时,应该尽可能地尊重它的文化源头和深层内涵,把握这些动作和技术后面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特点,有效地改编这些动作。如采茶舞中的扇子花源自于茶农在炒茶过程中的动作,人工炒茶要借助扇子扇风,以降低茶叶的温度,预防茶叶被炒焦,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扇风与翻炒的力度均有一定要求。所以应该尽可能地遵循和恪守炒茶的动作形式和要求,切忌胡乱改编和运用。
[1]高飞燕.壮族采茶戏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借鉴[J].2016,(11):252-253.
[2]熊振华.釆茶健身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分析[J].2016,(10):27-257.
[3]张建.采茶健身操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J].福建茶叶,2016,(11):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