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旭锋 杨如乐
浙江省诸暨市江藻镇中心卫生院 浙江 诸暨 311822
金普放主任中医师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尤擅诊治内科杂病。笔者有幸侍诊师侧,现选金师运用升阳益胃汤验案二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柴某,男,46岁。2015年5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余。患者1月余前下班途中淋雨不慎受寒,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咽痒,咳嗽有痰,色黄难咯,就诊于当地卫生院。经血常规、胸片等辅助检查考虑急性支气管炎,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口服复方甘草合剂等抗炎止咳对症治疗1周,咳嗽反加剧,余症好转。转当地某市级医院,查血常规、血生化、肺部CT等均正常。予阿斯美、止咳糖浆等疗效不明显。刻诊:反复咳嗽1月余,夜间尤甚,咯吐少量白色清稀痰,周身困重,四肢酸软无力,纳呆便溏,口中粘腻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脉细弱。既往患慢性胃炎10余年。此为正气素虚,外感风寒湿邪留恋不去,法当补脾益气,祛风散寒除湿。拟升阳益胃汤加减:白茯苓15g,炒白术12g,炙甘草3g,生晒参、广陈皮、姜半夏、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6g,白芍、泽泻各10g,生黄芪25g,生姜2片,大枣3枚。7剂。后电话随访,7剂服完后诸症若失。
按语:本例患者有明确的风寒湿侵袭史,素患慢性胃炎多年,形体偏瘦,乃正气虚损,外感风寒湿留恋不去,此为其病机。曾有研究报道抗生素类似中医学所讲的苦寒药,以苦寒之药治本虚(脾胃虚弱)标实(风寒湿)之疾,犯虚虚实实之戒。急当补脾益气以健其中,脾胃健,其土生金之力宏,而御邪之力增;祛风散寒除湿治其标,使邪去正安而咳自止。
吴某,女,68岁。2017年3月12日就诊。主诉:眩晕伴乏力5年余,加重10余天。既往高血压病史,规则服替米沙坦80mg qd;血压控制可。查体及辅助检查无异常。考虑眩晕综合症,病人中西医多方求治罔效。刻诊:头晕目眩如坐舟船,头重如裹,耳鸣,劳累后尤甚,少气懒言,腰膝酸软,便溏,1~2次/日,时完谷不化,胃脘部痞胀,纳差,口中粘腻不爽,夜寐欠安,舌淡、苔腻,脉沉取无力,右关尤甚。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不升,痰浊阻窍,脑窍失养。处方:生黄芪15g,生晒参、炒白芍、半夏曲各6g,炒白术、泽泻各10g,白茯苓12g,炒甘草、广陈皮、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各3g,六神曲5g。5剂,煎后代茶饮。3月17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诸症似有减轻,上方去羌活、独活、防风,加蜜远志、石菖蒲各6g以豁痰开窍,怀牛膝12g以补益肝肾。7剂。3月24日三诊:诸症明显改善,但腰膝酸软依旧,予脾肾双补之品7剂。后电话随访患者告知:以三诊方续服14剂,除劳累后尚有少许眩晕外,基本已愈。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脾虚不能升清,则浊阴不降,清窍失养、痰浊阻窍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脾胃为后天之本,伤之则气血生化乏源,出现少气懒言、劳累乏力等症;脾主运化,运化无力则纳差、胃脘部痞胀,甚至完谷不化,水谷精微变生痰浊。明代医家张景岳曾指出:“久病不已,穷必及肾。”加之患者年老,则腰膝酸软。因患者久服药石损伤脾胃,故服法采用代茶饮,减轻脾胃负担,另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升阳益胃汤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所制,应用广泛,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其中载:“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身痛……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其病机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久郁化热。金师认为“脾虚湿热”为其核心病机,辨证属“脾虚湿热证”者皆可运用。此外,临证之时还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囿于一方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