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新品种扬粳113的选育与应用

2018-01-19 14:59周长海潘存红李爱宏余玲戴正元李育红刘广青肖宁吴云雨黄年生张小祥蒋敏
中国稻米 2018年4期
关键词:熟期秧龄穗数

周长海 潘存红 李爱宏 余玲 戴正元 李育红刘广青 肖宁 吴云雨 黄年生 张小祥 蒋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扬州试验站,江苏扬州225007;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5;第一作者:zchyznks@163.com)

扬粳113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在试验和示范中,该品种表现熟期早,丰产、稳产性好,综合抗性强,好种易长,适应性广等优点。2015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扬粳113(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46)。适宜在河南沿黄及信阳、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2016年3月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14436E)。

1 选育过程

2006年正季在江苏扬州选择具有熟期早、耐肥抗倒、抗稻瘟病的中间材料运村2443为母本,具有穗大粒重、品质优、抗条纹叶枯病、后期熟相好的超级稻品种扬粳4227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并于2006年冬在海南种植F1,2007年夏在扬州种植F2500多株进行单株选择,入选20个单株,后经连续择优选择,优系(F5~F6)进入2009-2010年品系鉴定试验,2011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品系113表现为性状稳定一致,产量高,综合抗性强,分蘖力较强,生长清秀,后期转色顺调,熟相好;全生育期155 d,株高100 cm,单株有效穗数10~11个,每穗总粒数135粒左右,千粒质量28.5 g,命名为扬粳113。2012年推荐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粳稻A组”区域试验。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熟期早,综合性状协调

扬粳113苗期叶色淡绿,叶挺,植株矮壮,分蘖力较强,抽穗后叶片挺举,株型松散适中,生长清秀,后期转色顺调,成熟时仍有2~3张绿叶,熟相好。在国家区试中,全生育期155.2 d,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1.6 d,株高100.8 cm,穗长16.6 cm。一般有效穗数300~330万/hm2,每穗总粒数 130~135 粒,结实率 90%~92%,千粒重28 g,综合性状协调。

2.2 综合抗性较强

扬粳113在国家区域试验中的鉴定结果:2012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1级;2013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4,穗颈瘟损失率最高5级。稻瘟病平均综合抗性指数2.7,穗颈瘟损失率最高5级;2014年条纹叶枯病田间鉴定发病率为0,人工鉴定发病率14.29%,抗性水平3级。试验示范过程中,纹枯病发生轻,抗倒性较强。

2.3 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

扬粳113在国家黄淮粳稻A组区域试验中,2012年平均产量9 996.2 kg/h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4.54%,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90.9%;2013年平均产量10 155.2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8.83%,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100%;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823.8 kg/hm2,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8.99%,增产点比例100%。多地展示与示范结果也表明,扬粳113丰产稳产性好,表现熟期早,好种易长,灌浆速率快,籽粒饱满,熟相好,适宜机插秧和直播等轻简化种植,广泛适应于河南沿黄及信阳、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扬粳113在黄淮稻区适宜种植区,人工移栽以5月上旬播种为宜,机插秧一般在移栽前15~18 d播种,大田用种量45~52 kg/hm2。秧田播种量依据育秧方式和移栽秧龄长短确定,以培育壮秧为目标。湿润育秧秧龄 25~30 d,净秧板播种量 300~375 kg/hm2;旱育秧秧龄 30~35 d,净秧板播种量 525~600 kg/hm2;机插秧秧龄15~18 d,秧田与大田比为1∶80。湿润育秧和旱育秧秧田,要施足基肥,最好以有机肥为主,配施氮磷钾肥,2叶1心期施“断奶肥”,3叶1心期施分蘖肥,移栽前3~4 d施“送嫁肥”。机插秧秧苗根据苗情酌施。湿润育秧1叶1心期前保持秧板湿润,1叶1心期后间隙灌溉,逐步搁实秧板,移栽前5~7 d恢复水层。机插秧露地湿润育苗在播种后用无纺布平铺覆盖保湿保温防虫,秧苗2叶1心前保持盘土湿润,2叶1心期及时灌满平沟水揭去无纺布;2.5~3.1叶期要排干畦沟中的积水,提高秧苗根部盘结力,并老健秧苗。

3.2 合理密植,夯实群体基础

人工移栽稻大田一般行距25 cm、株距13~14 cm,30 万丛/hm2,每丛 3~4 苗,基本茎蘖苗 90~120 万/hm2,栽后20~25 d达到预期穗数,最高苗控制在450万/hm2,有效穗数300~330万/hm2。机插稻一般行距30 cm、株距 12~13 cm,25~27 万丛/hm2,每丛 3~4 苗,注意提高机插质量,降低缺丛率,并进行人工补缺,栽后25 d达到预期穗数,最高苗控制在450~480万/hm2,有效穗数 330~345 万/hm2。

3.3 科学肥水运筹,调控群体质量

扬粳113穗型较大,千粒重较高,属穗粒并重型品种。因此,栽培策略应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扬粳113在产量9 750~10 500 kg/hm2生产水平下,一般需纯N量270~300 kg/hm2、P2O5150~180 kg/hm2、K2O 150~180 kg/hm2。氮肥中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基肥最好能施用部分有机肥;磷、钾肥60%作基肥,40%作分蘖肥、穗肥。移栽后5~7 d施分蘖肥,每hm2施尿素120 kg,1周后再施尿素 120 kg、复合肥 150 kg;倒 4.0~3.5叶期每 hm2施尿素120 kg、复合肥150 kg作促花肥;在倒1.5~1.2叶每hm2施尿素90 kg作保花肥。

在水分管理上,人工移栽大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适当露田;机插秧大田,最好是薄水或基本不见水移栽,湿润活棵;秸秆还田的移栽大田,在秧苗活棵后应浅水灌溉,一般前水不尽后水不进,适当露田通气,以减轻秸秆分解对秧苗的影响。在达到预期穗数苗80%时,应及时搁田。一般人工移栽大田正常生长的田块,应搁至田面不陷脚、白根外露、叶色褪淡为宜;机插秧大田应采取分次搁田,不宜一次搁田过重。幼穗分化期间隙灌溉,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干湿交替,保持田面湿润,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收割前7~10 d断水。

4.4 注意病虫草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播种前晒种1~2 d,提高种子活力。播种前用线菌清、咪鲜胺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池田及移栽大田要采用除草剂防治田间杂草,湿润育秧秧池田可在播种前用40%苄嘧·丙草胺封杀,旱育秧秧池田可在播种后出苗前用42%噁草·丁草胺封杀,移栽大田可结合移栽后第1次施分蘖肥用40%苄嘧·丙草胺或39.8%五氟·丁草胺防治。秧池田要做好稻蓟马、稻飞虱等害虫的防治,大田期做好螟虫、稻飞虱等的防治。高峰苗期至抽穗期结合虫害防治用药防治纹枯病1~2次。其他病虫害防治参照生产上同类品种和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报及要求实施,确保丰产丰收。

猜你喜欢
熟期秧龄穗数
不同熟期品种间作对春玉米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播种移栽期对钵苗机插杂交晚稻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对桂西北春、秋季播期的响应
秧龄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钵苗机插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