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病因分析与诊断防治

2018-01-19 13:48陈庆中赵双翠陈正萍刘振宝
中兽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酮体丙酸葡萄糖

陈庆中,赵双翠,陈正萍,刘振宝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699)

奶牛酮病是高产奶牛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其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广泛临床实践结合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对该病的病因及诊断治疗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1 病因病理

1.1 病因

1.1.1 原发性病因 乳牛高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母牛分娩后的4~6周出现泌乳高峰,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犊后8~10周。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乳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将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所以高产乳牛酮病的发病率较高。

日粮营养不平衡和供应不足: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精粮(高蛋白质、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均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而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另外,饲料加工贮存不当而霉败,特别是品质不良的青贮,由于其丁酸含量高,可增强生酮作用,从而发生酮病。

产前过度肥胖: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而放牧的奶牛却很少有酮病的发生,就在于运动有奇功。

微量元素的缺乏:微量元素钴、铜、锌、锰、碘等缺乏在酮病的发生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钴[2]。因为它是维生素B12的成分,该维生素参与丙酸的生糖作用。奶牛对钴和维生素B12的需要量比其它牛多,因为合成乳糖需要的葡萄糖量多之故。[1]

1.1.2 继发性病因

某些疾病的继发:奶牛罹患前胃迟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胃肠卡他、子宫炎、乳房炎及其它产后疾病,往往引起母牛食欲减退或废绝,由于不能摄取足够的食物,机体得不到必需的营养所致而发生酮病。

物理因素的影响: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也能诱使酮病的发生。

奶牛自身因素:脂肪肝可引起酮体代谢障碍,继而发生酮病。

1.2 发病机理

反刍动物通过消化道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半乳糖)远不能满足能量代谢的需要,其中葡萄糖主要是由丙酸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而来。丙酸是在瘤胃消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还产生乙酸和丁酸,三者统称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一般认为,乙酸、丙酸、丁酸三者比例为70:20:10。青草或青干草饲料产生丙酸最多,生糖效果最好。草场放牧的牛酮病发生率远低于舍饲牛。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场所,原发性或继发性肝脏疾病都可能影响糖的异生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母牛产奶量过高,引起体内糖消耗过多、过快,造成糖的供给与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可使血糖浓度下降。血糖浓度下降是发生酮病的主要原因。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脂肪的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脂肪分解后生成甘油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脂肪组织中脂肪大量分解,肝脏内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加快,生成的大量的乙酰辅酶A因得不到足够的草酰乙酸,不能顺利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沿着合成乙酰辅酶A的途径形成大量酮体,主要有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所组成。

酮体本身的毒性作用较小,但高浓度的酮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再加上脑组织缺糖而使病牛呈现嗜睡,甚至昏迷。[2]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一个泌乳月内,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但以3~6胎母牛发病最多。第一次产犊的青年母牛也可以发生。产奶量高的品种牛发病较多。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原发性酮病发生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并伴有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常伴发子宫内膜炎,繁殖功能障碍,休情期延长,人工授精率降低,间有神经症状。另外,病情严重者在呼出的气体、排出的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气味。临床上根据以上症状综合作出初步的确诊[3]。

2.2 酮体粉快速诊断法 在生产实践中,用此方法是比较简便易行的。试剂:亚硝基铁氰化钠1.0g;无水碳酸钠20.0g;干燥硫酸铵20.0g。将以上试剂分别研细后,充分混合均匀,装棕色瓶保存备用。操作:取以上混匀的试剂0.2~0.5g于滤纸,或凹面皿,或洗净烘干的青霉素瓶内,在其上加被检牛尿、奶、血清或血浆,将任何一种检样少许,加入试剂上,使试剂湿润。1~3min内判定。判定:当被检物内酮体含量在10mg%以上者呈淡红——紫红色,即为阳性,可诊断为酮病。如果反应很快呈现深紫红色(因为颜色越深,酮体含量越高)。可将被检物用蒸馏水作 1∶1、1∶2、1∶3 等倍稀释,再用其与试剂反应。若1∶1稀释为阳性者,则被检物酮体含量为20mg%以上;若1∶2稀释为阳性者,则被检物酮体含量为30mg%以上;以此类推。正常奶牛血、尿、奶酮体含量不超过10mg[4]。

2.3 鉴别诊断 由于奶牛在前胃迟缓、产后瘫痪等病程中也会出现酮尿,患病的中后期,有的还会出现瘫痪等症状,因此必须注意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诊断。

2.3.1 前胃迟缓 发生与产后的原发性前胃迟缓,易与非典型酮血病相混淆,患牛表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瘤胃蠕动音减弱,对精料不感兴趣,但对优质的青干草则保持有一定的采食量,且尿中酮体的含量明显增高。

2.3.2 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多发生与产后12~24h内,患牛缺乏兴奋症状,一开始就不能站立或呈睡眠状,瞳孔反射消失,但经注射钙制剂或乳房送风后,一般能立即站立。而酮血病牛则不能,另外,产后瘫痪的病牛其乳和尿中无酮体出现[5]。

3 治疗

酮病的治疗方法首先要根据病因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在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的方法。酮病的治疗原则是补糖补钙、解毒保肝、健胃强心、提高血糖浓度、减少脂肪动员、促进酮体的利用。治疗方法有替代疗法(葡萄糖疗法)、激素疗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等)和中草药疗法等。

3.1 替代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1~2 次/d,连用 5~10d,以提高血糖浓度。为增加体内生糖物质的来源,可每天口服120~240g丙酸钠,连用7~10d。木糖醇用于提高酮病牛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效果比葡萄糖好,注射木糖醇120min后血糖浓度比注射前提高近2倍,而注射葡萄糖15min后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木糖醇对胰岛素促分泌的作用是葡萄糖的2.2~4.9倍。另外,木糖醇还可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提高甘油三酯的浓度及增强天门冬氨酸转氨基作用,改善酮病的临床症状。

在提高血糖浓度的同时,还可以配合激素疗法,25%~50%的葡萄糖液500~1000mL,氢化可的松1g,胰岛素50IU,辅酶A500IU混合静注,每日2次,效果显著。其中浓葡萄糖液可采用少量多次的应用原则,充分维持血糖浓度。奶牛酮病经过针对性治疗一般都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痊愈牛有时反复发作。替代疗法能及时补充患病奶牛所需的糖,增加血糖浓度,对快速缓解症状效果较好,如配合激素疗法效果更显著[6]。

3.2 激素疗法 肌肉注射100~150IU的胰岛素,可以增加肝糖元的贮备。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可肌肉注射200~600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既可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元异生作用,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然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一些缺点,它是在消耗身体其他组织的同时刺激产生糖原异生作用,还可能在移除过剩酮体的同时消耗草酰乙酸。应用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g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注射后8~10h后血糖即可恢复正常,且食欲有很好的改善,血液中酮体水平在3~5d内恢复正常。尽管应用初期产奶量下降,但治疗2~3d后迅速升高,治疗酮病效果良好。

3.3 镇静安神疗法 酮体本身的毒性作用较小,但高浓度的酮体浓度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加上脑组织缺糖使病牛呈现嗜眠,甚至昏迷。当丙酮还原成β-羟丁酸脱羧后,可生成异丙醇,使病牛兴奋不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应用药物缓解神精症状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神经型酮病,可应用水合氯醛口服,首次剂量牛为30g,继之再给予7g,2次/d,连用7d。水合氯醛的作用是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兴奋性,同时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并通过瘤胃发酵而提高丙酸的产生。为了缓解神经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液200~300mL静脉注射。

3.4 中草药疗法 据报道可应用中草药四物生化健脾汤方剂可增进食欲,其药方组成:当归、川芎、砂仁、陈皮、赤芍、熟地、神曲、益母草、广木香、麦芽、黄芪及甘草各25g,磨碎,开水冲调,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连服3~5次,对增进食欲、加速病愈效果较好。有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奶牛发生酮病后需迅速补糖和应用生糖物质,促进糖原异生作用,缓解酸中毒及采用对症疗法,并配合健胃消食、清热利湿、益气健脾的中草药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奶牛发生酮病有一部分原因是脾胃不好从而造成生糖物质生成量的减少,中草药疗法的健脾胃作用对此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3.5 其他疗法 其他疾病还常继发引起奶牛酮病。治疗原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兼顾治疗继发病,有人对子宫炎诱发的奶牛酮病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0%葡萄糖盐水500mL×3瓶,四环素50万IU×10支,50%浓葡萄糖20mL×20支,碳酸氢钠溶液500mL×1瓶,静注,连用4d。同时,肌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600IU,配合维生素B1,水合氯醛首次30g,加水口服,继之给予7g,2次/d,连用3d。通过上述治疗2天后发情配种[7]。

4 预防

4.1 饲养管理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合日粮,饲料的种类要多样化,防止单一。高产奶牛日粮里的优质干草不少于3~5kg,且每次饲喂时绝不能减少优质干草的喂量。不要用单纯的青贮、精料和糟渣喂牛,要和干草、块根合理搭配。

注意干奶期饲养管理,科学地控制奶牛的营养投入,能量供应以满足其需要即可;平时还要加强奶牛的运动量,以防止奶牛产前过度肥胖。

4.2 饲料方面 在日粮中添加脂肪和饲料添加剂,以预防酮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

4.2.1 脂肪 在日粮中添加3%~5%的保护脂质,可提供较高的血糖水平和较低的血酮水平。

4.2.2 尼古酸 每日添加3~6g尼古酸,可有效降低血中β-羟丁酸盐水平;尼古酸可影响瘤胃代谢并增加丙酸盐水平,增加菌体蛋白产量,同时显著提高产奶量。

4.2.3 离子载体 在日粮中添加离子载体如莫能霉素和拉沙里菌素,可改变瘤胃的新陈代谢,降低乙酸生成、增加丙酸盐产量。[4]

4.3 其他方面 定期检查血、尿、奶里酮体的含量,以便早发现、早防治[8]。

5 小结与讨论

引起该病的发生主要因长期饲喂高蛋白饲料,致使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机体进行脂肪代谢生成大量酮体而发生酮病。一般高产奶牛产后4~6周即达到泌乳高峰,而奶牛采食量要在产后14周才能达到高峰。这期间高产奶牛排出大量乳糖,而食入糖元不足,机体糖代谢呈现负平衡,就大量进行脂肪代谢,产生大量酮体而致酮病。酮病的发生也与季节有关。3~5月份多发,主要是因奶牛运动不足适逢枯草期,优质粗饲料不足,或因给予多量含有丁酸的青贮料,加之冬季体能消耗大,糖元摄入不足,所以多发。7~8月多发,主要是因天气炎热,奶牛采食量下降而致糖元摄人不足,引起脂肪代谢产生酮病。酮病的发生与胎次也有关。一般多发生于第2~5胎的高产奶牛,第6胎以后的奶牛泌乳量逐渐下降,酮病发生率也很少。据有关资料显示,酮病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要大力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以防止酮病等奶牛疾患的发生[9]。

总之,产前通过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合理的日粮搭配;分娩后重视酮病的监测,提高奶牛干物质(尤其是生糖物质)摄食量,防止奶产量上升过快,对产奶量过高的牛要限制挤奶,可有效预防酮病的发生。一旦酮病检测呈阳性,应及早治疗,可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崔中林主编.奶牛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4:396~407.

[2]范作良主编.动物内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123~127.

[3]刘世辉、张海英.浅议奶牛酮病的治疗[J].中兽医学杂志,2009,04.

[4]刘美玲.西兽医结合综合防治高产奶牛酮血病[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8,03.

[5]戴丽梅、姜常令等.牛酮病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杂志,2009,4.

[6]张树方等编著.牛病防控与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346~348.

[7]赵福军主编.牛羊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110~1111.

[8]刘宗平主编.现代动物营养代谢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9]吴井峰主编.中国奶牛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酮体丙酸葡萄糖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葡萄糖漫反射三级近红外光谱研究
糖尿病患者能吃氨基葡萄糖吗
食品添加剂葡萄糖醇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食醋固态发酵中丙酸含量变化及生成机理研究
高职生物化学“肝中酮体的生成作用”实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