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威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 625014)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其本质仍然是属于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以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内在和外在的修养,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武术的根在中国,武术存在的根本属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其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历史的变迁中也影响着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然而反观当今时代,各大高校的武术文化教学对于武术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高校师生更热衷于对于技击技巧的讲解与学习,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缺乏其内在的精神涵养,文化底蕴丢失。身体视角是指从身体健康,保持生命活力的角度来探究问题的一种全新思考视角。从身体视角思考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问题更有利于发掘教学内容中隐藏的茶文化思想,从而更有利于提取其中的茶道思维,也容易促成茶道思维在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中的更深入的应用。
“身体观”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一是身体的本能方面;二是身体与精神的相互作用方面。从身体的本能方面上看,人的身体是需要在不断完成新的动作中找到成就感且乐此不疲的。这从婴儿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来。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会本性地不断尝试“翻转”这个动作,以翻转成功为停止运动的截点,之后会再次尝试新的翻转动作。成年人也是如此,同娱乐消遣相比,身体的锻炼往往更容易给人带来成就感,重复有规律的动作训练更能给人充实、愉悦的体验。这就反映了身体哲学上的一个道理:身体文化具有可探究性,人类需要尊重身体的本能构建身体的直接使用机制。另一方面,“身体观”的内涵还体现在身体与精神的相互作用方面。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繁忙的工作常常使人疲惫,生活的压力往往使人沮丧。这个时候,一定强度的身体锻炼可以强化人的斗志,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人既平和又坚定的品性。这是身体对于精神的作用力,反过来,精神也影响着身体的结构和机能。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常与紧实的身体相伴,即使是被疾病困扰的人,乐观阳光的心理状态往往比医药更有利于恢复身体的健康。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是以“茶”为文化核心的一系列艺术活动和成就,诸如茶艺、茶画、茶乐、茶旅游、茶戏以及茶服等等。而茶道文化则是更进一步将茶文化上升为一种哲学伦理的层次。茶道文化也是最初在中国萌芽,后来日本赋予了茶道文化以新的内涵,因此,在国际上,但凡提到茶道文化,人们会首先想到日本。在日本茶道文化介绍中,茶道被分为“礼、规、法、技、艺、心”这六个版块。而茶道正是在这六大版块的层层作用下帮助人实现某种觉悟,使人明智,最终指导人进行正确的生产实践活动。茶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功效,其原因在于茶叶的泡制是一件慢条斯理的过程。首先,泡茶要讲究火候,早一步与晚一步都将影响茶叶最后的口感,这就锻炼了人集中注意力的技能;其次,烧水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人在等待水烧开的时间里会很自然地进入到自我反省的状态中,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的思考才是有效与合理的;最后,倒茶与饮茶也有自身一套规则,这其中包括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待茶之道和倒茶的哲学讲究等等,而这些规矩和门道看似非常繁琐,实则是将优秀的道德思想融入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起到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
中华武术的发展经过不断修正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传统文化与武术技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按照传统的武术训练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货真价实的武术技能,而且可以领悟到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武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不同技能训练被安排的先后顺序都是前人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探究出来的规律,是在充分考虑身体适应能力与精神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精心做出的计划。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学工作者为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民族传统武术教学中插入了其他外来体育项目,教学章节也发生了顺序的变更,且将传统体育武术的理论与实践部分完全区分开来教学,这就使得现如今的民族传统武术教学陷入了一般体育教学的“俗套”,且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形式基本无异,最终导致传统武术教学精华缺失,未能被完整保留下来。
在过去,武术教学基本的目的是防身和增强体魄。然而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引进,西方的竞技思维正在逐渐影响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在传统武术中,“练”与“打”是一套式课程,没有主次之分,虽然从形式上看,“练”是“打”的辅助与支撑,“打”理应作为“练”的目的。然而,从本质上看,“练”与“打”所折射的是生活中的常态,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会在“主动”与“被动”这两种状态中切换,“被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主动”,“练”在另一方面也具有同“打”一样的意义,人们应该将这两者公平对待。而就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现状上看,西方的套路竞技思维对教学的影响较深,竞技模式几乎贯穿了武术教学的始终,这就使得教学目的太过功利化,教学方向偏离最初的轨道。从长远上看,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不利于传统武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身体观”其中一条内涵是在强调人的身体与精神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身体对于精神具有促进作用,精神对于身体也有指导意义。而茶道思维倡导的是“天人合一”,主张将人内心同人的身体以及世间的万物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正是关于人内在与外在相互作用的更高阶的诠释。因此,在身体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现出来的茶道思维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的初衷正是通过传授武术技能来培养学生一种向上的“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这也是著名“内隐”理论的实际应用。正是因为了解身体的训练对于精神的养成有着直接的作用力,不同的动作训练会造就不同的性格,所以武术方才被作为一种体育项目被引入到教学中。在武术项目训练中,学生会强烈感受到“进”与“退”的辩证哲理,在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自如地把握与人相处的分寸。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身体观”强调人最终仍然会依据自己的本能行事,而运动是身体最为突出的本能,这就启示人们切不可违背自己的本心做事,尤其在运动方面。我国目前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教学在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的同时的确也变得较为功利,重技巧不重理论、以竞技为教学目的等等都是目前教学的主要问题。在这种现状下,茶道思维在武术教学理论中的应用将有利于还原教学的初心,指引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茶道思维在武术教学理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将茶文化历史引入到理论教学内容中,这将有利于学生通过茶文化进一步学习到茶道思维;二,将茶道修习引入到教学实践课堂中,这是最直接认识和了解茶道思维的方法,武术是一项动态的体育活动,而茶道是一项相对静态的活动,因此,二者“动静合一”可以让教学在“对冲”的内容中实现一种平衡,从而增添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