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来
(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黄石 435000)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世界的整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当前世界形势之下,国际金融危机以周期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可能演变为动摇整个世界经济基础的大灾难。而身处于全球化大浪潮中的我们已经无法从世界的洪流中抽身而出了,既然潘多拉的魔盒已经开启,那我们就应积极应对。在此背景下我国率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理念,主张以古代丝绸之路为契机同沿线各国建立“互联互通互鉴互学”的关系,并在近年来先后与亚欧非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区域性市场内的流动与融合,经济、文化、艺术等元素也在共同的开放性区域内迅速流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我国的茶文化——传统文化最为闪耀的明珠之一,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其因深厚的文化内蕴与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在“丝绸之路”中广泛传播,现已俨然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代名词。
悠悠的丝绸古路通过“由点及线”的方式覆盖了沿线各地,各国人民在进行商品贸易之时也开启了文化精神交流之旅。丝绸之路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还伴随着多样的文化形态以及生活理念。茶叶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并且深受各地人民的欢迎,甚至一度远销至印度,也使得中国成为了西方人向往的“遍地是黄金”的天堂。所以,从这一层面而言,茶叶的“走出去”之路也是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更是我国国家形象不断丰满的过程。然而,茶文化之所以能为各地人民所接受与认可,主要是因为茶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演变为一种符号化的形态,因为“只有符号化的东西才能为媒介所传播”,而且只有茶文化成为一种符号,其才能被受众解码与认知。
符号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任何文化都要通过一定的符号表现出来,不是语言符号就是非语言符号,大众则在解读不同符号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文化。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符号是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我国茶文化在漫漫的岁月长河里渐渐构建了系统化的茶符号体系——茶画、茶诗、茶书、茶具以及茶台等都是茶符号的具体指代。同时,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任何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通过建立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稳定关系可以跨越文化交际的鸿沟。因此,体系化的茶符号是推动我国茶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因素。
虽然,任何一种东西均可通过符号化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但在某些具体的情境下,同一符号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传播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传播效果,必须对符号进行重新编码。当前,我国的茶文化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已经形成能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符号意义,这也就意味着受众可以自行对茶文化符号进行解码。然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符号已经有了新的内涵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因此,茶文化需要立足于新的时代起点进行重新编码,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茶符号意义,否则就会造成曲解与误读。此外,“一带一路”是以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互通有无、谋求区域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为宗旨,所以茶文化的编码则就得以此为立足点构建更具民族化特色的茶符号体系,从而使沿线国家能更加透彻地了解茶的绿色盎然之意以及茶文化寓含着的和谐之理。
文化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编码与解码。从信息传播的路径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事先经过传播者编码以后才能为一定的媒介传送给受众,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音”的污染,并且受众在解码时也会被自身的主观认知所影响,作出与传播者意图完全相悖的解读。“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传播也会面临着此类的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不合理的茶文化传播制度、不畅通的茶文化传播渠道都会导致茶文化传播的功能性障碍。例如,语言、经验、认知、环境以及文化都会成为茶文化传播的阻碍因素。再者,由于复杂的社会信息系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以及人与群体之间、甚至组织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群体之间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横沟,而这也会导致传播隔阂,进而使得我国茶文化陷入异地“失语”的局面。
传播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渐渐为人所重视,传统的“魔弹论”以及“有限效果论”都因互联网的兴起而为“受众本位论”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受众的感受,新闻传播实务领域已经在践行“受众中心”观了。我国的茶文化传播也应考虑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观以及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度,然后选择性地撷取某些茶文化元素进行精准传播。但事实上,我国的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忽视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没有针对特别地区特别受众群体的特别文化风貌对茶符号进行进行特别编码,而是在整体编码之后直接统一“发射”。殊不知,忽视受众差异性的文化传播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2004年《国际广告》专业杂志在刊登了一则日本立邦漆面向全世界的“龙篇”广告后,引起了我国民众的广泛质疑与强烈不满,虽然广告颇具创意,但是忽略了龙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性,从而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抵触与反感。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也愈发多样化,人口迁移、商业活动之类的人际传播以及会议讲座性质的组织与群体传播渐渐转变为新媒体式的大众传播,而我国作为“一带一路”的主要倡导者与引领者,应该始终树立平等客观真实的跨文化传播理念,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建立完善的茶文化传播体系,从而为我国国家形象的正面营造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石。首先,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保持良好的网络联系。具体来说是指我国可以在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之时,通过建立孔子学院网络平台宣传我国的茶文化,使沿线地区的受众增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认同感并强化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良好印象。其次,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观念较为分散,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与我国的好感度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之中,统一的茶文化宣传策略和单一的赞扬论调必然行不通,而以茶叶经济贸易为载体的茶文化传播则能显著地将整个区域连成一体,有力地增强茶文化传播实效进而提升国家形象。
目前,受众对于传播的能动影响已被新闻传播学者所广泛认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公民新闻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主体,并对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是由微博用户最先发布的,而后主流媒体才开始纷纷报道地震消息。所以,互联网下人人都扮演着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角色。而我国在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茶文化的传播时,应当考虑所面向的对象——受众的文化观念以及意识形态,尊重与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包容性的茶文化,并基于受众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以及文化背景对茶文化进行编码。当然,传播者可以找到沿线各国茶文化间的共同点,并选择其“文化意识层面的最大公约数”,以减少不同文化符号系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推动我国茶符号与各国文化符号的融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受众的解码难度,使其充分认识到茶文化传播者的友好之意,从而巩固丝绸之路的成果,并促使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在无形中为我国的国家形象增添了一丝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