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根据陆羽《茶经》中对于茶产生时期的表述可以发现,茶叶的食用价值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被神农氏发现,并在商周时期逐渐推广。饮茶活动真正在大众中普及的时期是唐代,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茶叶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出现了黑茶、绿茶、白茶、红茶、黄茶和青茶。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将茶叶的名称进行民族语言的转化,其中红茶在英语中被称为“black tea”。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翻阅中国茶文化历史的资料,我们可以确定在明朝期间,首先出现了黑茶这一名词,是在明代嘉靖皇帝在登基后的第三年,第一次正式的在朝堂之上的公文上使用黑茶这一个称呼。当然,有些野史也有证据表明在明朝之前黑茶就已经在远离朝堂之上的民间出现了。根据一些专业人士的相关研究,对于黑茶的起源通常能给出两个方面的解释,第一是在距今大约700多年前的宋元时期,湖南安化的原地居民首先开始研究并制造黑茶。黑茶的出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当时,对绿茶进行改制的时候,恰逢梅雨季节,一些茶胚虽然已经经过了炒青和揉捻的过程,但却因为梅雨季节的原因,始终达不到迅速晒干或者说是烘干的地步,所以他们只能先将茶胚存放起来,视情况而定,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拿出来将其晒干。慢慢的,人们发现绿茶在储存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对其加工之后,茶竟然与原来的绿茶大相径庭,而且香气和口感都别有一番风味。
红茶源于清朝,是在黑茶出现的二百年后才被人们饮用。红茶在产生之初,被认为有两种解释,一是工夫红茶,另一个叫红碎茶。但是,在红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认为只有一种代表,那就是工夫红茶。红茶分为三种不同的种类,福建的闽红、安徽的祁红和湖南的湖红。闽红,是工夫红茶最有代表性的茶叶类型,是在福建本地自产自销的红茶。闽红是在1560年以后出现的,在早先居住在福建的人民在对茶叶的生产和晒制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了用太阳光晒茶来代替杀青、揉捻。在长时间的光照之后,茶叶的颜色逐渐发生了变化,由绿色转为红色,因此,产生了福建特色的红茶。那么有史可查,最早从福建生产的红茶是崇安县城星村的红茶。自从星村的小种红茶发迹之后,慢慢的衍生出了我们现在的工夫红茶。这是就目前为止,中国各种权威一致承认的最早出现的红茶。祁红是祁门红茶,对于祁红的出现就比闵红出现的更晚。根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祁门所制造的红茶,质量品质堪称人间极品。湖南的湖红在清朝的对外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咸丰四年,经过广东茶商的加工,远销与于美俄等国家。
在我国传统的商品贸易中,茶叶贸易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三百多年前,茶叶就被引进于欧洲。最开始是以绿茶为主,随着双方贸易的不断深入深入,茶叶的类型也逐渐多样化,促进了茶叶的贸易。据记载,“black tea”这一词汇在17世纪左右的茶叶贸易中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红茶的对外贸易发展很早,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贸易角色。虽然之间相隔百年,却使得茶馆慢慢变成为“单身贵族”公开交友而不会伤害自己名声的唯一地点,追根溯源是因为英国人对东方文化的推崇和羡慕。在19世纪后期,红茶被引入英国,并且受到了英国皇室与贵族的广泛欢迎,但是,却称之为“black tea”。
当今对红茶被译为“black tea”的原因研究中,出现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1670年左右的整个欧洲大陆,已经对典型的绿色叶子泡制出的汤水见怪不怪,甚至是习以为常,但是红叶红汤的茶水还是十分稀奇,因此,对于红茶十分热爱,红茶主要是乌龙茶的一种,通过乌龙茶的名词演变,将红茶读为“black tea”。“black tea”这一词汇应该是产生于茶叶贸易之中,说英文的茶叶贸易商为了与之前的绿茶进行区别,并且通过茶叶的类型进行总结的英语名称。换到现代的说法来看,在“black tea”这一英文词汇的出现和使用中,同时包涵了“乌龙茶”、“工夫红茶”以及“小种红茶”。乌龙茶一开始只是一类茶的总称,当从“black tea”的范围中筛选出去以后,英语上面讲的“black tea”,慢慢的变成“工夫”以及“小种”红茶;但是,有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在描述乌龙茶中的“乌龙”一词时,第一次用文字的形态出现就是在1857年出版的《闽杂记》和1886年出版的《闽产录异》中。在1895年之后,乌龙茶还是没有成为中国人习惯的对茶叶的称谓,总而言之,更不会成为一类茶叶的指代。中国人在翻译“工夫”以及“小种”这一类茶叶时,我们并没有按照英文的意思将“black tea”翻译成汉语,而是简单直接的将“黑茶”或着“乌茶”,翻译成“红茶”。
中国茶叶以其独一无二的品味和特色举世闻名,可是让那些自己国家并不生产茶叶的绝大多数的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来说,他们对茶叶的分类以及名称并没有一定的文化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并不会深究红茶为何译为“black tea”的原因。因此,站在拥有茶叶种类最完整、品种样式最多的中国人角度上来看,用谨慎小心的心态去分辨茶的品种和名称是十分有必要的。在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华儿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将茶文化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工方式的不同是我们民族对茶文化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茶叶名称以及形态。例如,唐朝时期的茶叶就分为了散、末、粗、饼;宋元时期分为散、芽、片、叶四类茶型;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红、青、绿、黄、白、黑茶都已经为世人所知,这些完全能够表现中华的茶文化历史漫长、形态各异、称呼标准的不同。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第一次使用国家的名义以茶叶标准GB/T30766的《茶叶分类》在2014年出台,就此我们可以说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的时期。但是,此标准选用“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来进行对“红茶”的英文翻译,却不恰当。国家标准的《茶叶分类》对红茶的翻译更应该是“red tea”。“black tea”应用在国家标准中的《茶叶分类》,并不适用于GB/T l.2-2008《标准化的工作手册》中“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脚”的要求。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在前言部分即已标明:“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提出的规则起草”。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前文的描述看出来,“black tea”在GB/T30766-2014中的应用,应该是不符合该标准6.3.2专业用语和解释部分中的“术语条目应包括,“条目编号、术语、英文对应词、定义”的要求。所以说“black tea”如果非要认同是中文中翻译过来后的“红茶”的英文词汇,那么最多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通俗化的使用词汇而不是一一对应下来的原文解释。
当代世界的主题已经变成了和平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主要的时代特点。文化外交慢慢变成国家之间外交的重要一环。茶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茶叶的种类逐渐多样化,出现了黑茶、绿茶、白茶、红茶、黄茶和青茶。我国茶叶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将茶叶的名称进行民族语言的转化,其中红茶在英语中被称为“black tea”。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老而传统的茶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良好体现。将我们茶文化完整以及具体的展现于国际舞台中,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对black tea以及红茶的关系研究,是我们茶文化具体化的表现。可以在国家间的茶文化流通中,使茶文化不断地迈向国际之间,为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体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曾学军.中国最早出口的茶类是黑茶——分析“black tea”与红茶的关系推断[J].茶叶通讯,2013,01:33-34.
[2]陈栋,刘军,吴华玲,王秋霜,乔小燕,李家贤.从我国红茶产业数百年兴衰的启示试论中国红茶的发展思路[J].广东茶业,2011,03:5-11.
[3]陈栋,刘军,吴华玲,王秋霜,乔小燕,李家贤.从我国红茶产业数百年兴衰的启示试论中国红茶的发展思路[A]..2011广东茶产业发展论坛(专刊)[C],2011:7.
[4]中国红茶Black Tea茶名的由来[J].中国茶叶,2006,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