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杰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98)
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诗人,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咏茶诗,这些咏茶诗传递给人大量的茶文化知识,使人能一窥宋代的茶文化魅力以及领悟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个人人文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借此本文着重于分析苏轼咏茶诗,探讨其诗中所透露的人文价值以给予现今的人对人生价值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对人们未来人生发展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宋代茶叶在唐代茶叶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文人基层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在官僚阶层出现了“汤社”,在佛教徒中有“千人社”等。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及其喜欢饮茶的人士,便在宫廷中设立了有关茶事的机关机构,且宫廷的用茶皆分为不同等级加以区分,这时候茶仪变成为礼制。在下层社会中,茶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生活处处都有茶的身影,有人迁徙的时候邻里需要“献茶”,有客人来访需要敬“元宝茶”,订婚时有“下茶”结婚时有“定茶”同房时有“合茶”等。其次,民间斗茶盛行,出现了有关品茶鉴茶等一系列有关茶活动的热烈场面。与此同时,有关茶的采集制作等出现了变化。
不同于汉代以前茶更多的是药用、食用,宋代时期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人们借助饮茶品茶来调动现场气氛,迎送客人等。宋代文人经常以茶会友,在品茶的过程中吟诗作对、互相交流。苏轼的《行香子。茶词》一诗提到:“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掖清风……放声歌散,庭馆静,略从容。”一次宴席终了,欢乐气氛还及其浓烈。饮酒的时候让人欢愉无数。在这个时候和宾客一起品茗御赐的黄金丝线穿插的密云龙(上等茶),不仅能够继续欢畅,更能够通过饮茶缓解酒后的头痛而达到提神醒脑的作用。而欢宴过后,宾客离去,淡淡的茶香飘散在四周以及幽静的环境衬托,令人甚是从容平静。而在《望江南》提及:“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嚎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春风吹拂细柳,烟雨蒙蒙灯影昏暗的画面下,酒醒后饮着新茶,给人以舒畅的心情和享受。“新火试新茶”诗人在这一时期初春时候更多强调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由此可见,宋代文人品茶更注重于茶给予人精神上的享受,讲求的是与其宋代文化相之应和的意趣、文意。茶物质性上的功能慢慢淡化而侧重于意识形态上的功能。
由于宋代茶仪成为礼制,天子常常喜以茶来嘉奖底下臣子。苏轼在做翰林院学士的时候,身处朝堂与官员关系往来密切,时常受到皇帝赏赐的一些上等的茶饼。如苏轼在《行香子》词所提及“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中,密云龙就是君主赏赐下来的茶饼,用密云龙这样的上等茶赏赐给臣子来表示对臣子的肯定。苏轼亦常常与友人品茶对诗,互相赠送茶叶表达谢意,以茶叶作为礼品以表祝寿。茶叶作为表达感谢、祝贺等的方式成为宋代的生活常态。《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紫团参寄王定国》、《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这些著名的咏茶诗中都有苏轼关于以茶赠送他人的描述。当友人赠与苏轼好茶好水的时候,苏轼亦曾赠诗一首以表感谢,如《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来对友人赠送山泉水以作煎茶之用的谢意。在宋代,茶作为礼品、用品等用于生活许多方面时,如婚宴、寿宴、聚会等等。
苏轼喜爱茶世上众人皆知,有其对密云龙钟意。在孙月峰《坡仙食饮录》中记载: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行香子》中就有提到苏轼的钟意之茶密云龙。苏轼作为宋代通才文人,在绘画、诗歌、书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地方,是少有的全才天才。因此喜茶噬茶,关于茶艺、茶具、茶史、评茶、种茶等各个领域皆有操作相关的茶诗。对于种茶、煎茶、磨茶等苏轼本人都是极其讲究的。
宋代在制茶方面时十分讲究的,采集茶叶的时间为惊蛰春雷之前,茶叶多取茶叶最嫩的芽心一两叶。此做法至今沿袭,只有茶叶最嫩之处才是其精华所在。采茶完成后要进行尾雕、烘焙,烘焙的时候讲究火候,火的温度要和体温类似并且配与专有的竹子制作的烘焙工具。在苏轼《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中就有相关描述:“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笼”。而烘焙茶的次数也是有讲究的,需要两三天烤一次。在磨茶方面,苏轼的《次韵黄夷仲茶磨》中写道:“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强镌凿,理疏性软良可咄。予家江陵远莫致,尘土何人为披拂”。“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表达了磨茶对于制作出好茶的重要性,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其能的去磨茶,才能制作出好的茶叶出来。在宋代的时候煮茶称为煎茶,在煎茶的时候,茶叶的选取、与之配备的水、茶具都是及其讲究的。不同的茶叶需要配与不同的茶具,这和现今不同茶叶配备不同的材质不同形状的茶具道理是一样的。
点茶,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无论是宋代还是现在对于点茶(泡茶)亦是讲究。点茶是讲究技艺的,就如同今天的茶艺表演,它应该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美的艺术表现。苏轼的好友南屏谦诗点茶的手艺堪称一绝,苏轼曾作诗一首“自云得之心,应之于手”来表达其对好友点茶手艺的敬佩之情。在当时,由于僧人喜茶,禅茶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禅茶意蕴深远,通过手印、上香、点茶、敬茶等动作招待宾客,表达其招待的佛门礼俗。
宋代才出现斗茶,斗茶就是评茶鉴茶的等级好坏。斗茶在宋民间尤为盛行,上层社会亦有斗茶,只是相比较民间而更显文雅。苏轼在其诗中数次提及斗茶,在《月兔茶》写道:“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斗茶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茶的汤色、闻茶的香味,便可知茶的等级优劣。苏轼在其自注中写过:“茶之佳品其色白,若碧绿者,皆常品也”就是对茶汤色的评价,颜色呈白,茶上面漂浮一层白膜为佳茶。
中国茶道可以概括为和、静、怡、真。和即中庸之和,比喻茶如《论语》中所提到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茶就像君子一样彬彬有礼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静即宁静淡远、安详平和,由于好茶大多处于高山之上生长,吸收天地万物之精华,而给予人幽静平和之感。苏轼在其创造的咏茶诗中多次将茶比喻君子,除了噬茶之外从中也表达了本人对茶君子般的崇高精神的追求和重塑人格的理念。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提及:“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仙山上生长的灵草就是茶树,对于苏轼而言茶就像冰卿一般的仙子。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佳茗的喜爱之情,以比拟的浪漫手法表明好茶如佳人。
在《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温公曰:“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矣,然亦有同者。”公曰:“何谓?”子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出;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研丑黔皙之不同,其德操蕴藏,实无以异。”公笑以为然。这一段和司马光的对话,表达了苏轼对茶的看法,香、坚是茶最出色的德行操守,正如贤人君子一样。
苏轼一生可以说是政途坎坷,因朝堂政见不一等多种原因屡屡下放。但在其困顿的时候茶给予了其寄托,在煎茶、品茶等过程中领悟旷达乐观处世的人生态度。在因为青苗法与王安石政见不一而被下放任杭州通判的时候,写下了《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这一诗中写明了煎茶时茶沫已出,松林作响的画面。“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一诗表达了苏轼在饮茶中排解苦闷、豁达人世。儒学其精神内涵一直是苏轼所追求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在朝堂时能够为民做事,受到御赐的上等茶(云密龙)与友人欢宴分享。离开朝堂后能够品茶游览山川美景,在大自然中与茶为伴,闲然自得。
苏轼的咏茶诗中有这样一句:“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哲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此诗中多了政治意味。而在《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更是表达了其对时事的观点,对于茶被用作取悦皇帝、争相买宠的丑陋行径的不耻。由于武夷茶尤为佳品,丁谓、蔡襄便争相买之以争宠,实乃朝堂奸邪之风。“今年斗品充官茶”一句是直接批评了最高统治者,斗茶充贡茶。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不畏权势,挺拔傲然的个人精神。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于禅境有这样的说法: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生命,“格”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通过禅境,可以让人从中解悟,人格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宋代茶事在佛门中常有之,禅茶中参禅悟道是佛门弟子必做之事。苏轼常常与僧侣交流,在与僧人品名过程中解悟人世哲理,在“……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一诗中,苏轼从饮茶中领悟佛法、禅茶一味的精深所在。在《龟山辩才师》“……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写了苏轼在品茗过程中从禅僧游戏三昧中解悟佛理,在佛理中塑造个人的人格、高尚的格调。
综上所述,苏轼的咏茶诗表现了宋代文化的特点,其咏茶诗内容丰富,涉及了茶艺、茶道、茶功、茶俗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其个人的审美意趣。苏轼咏茶诗融合了个人人生感悟,如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畏权势敢于批评的精神、参禅悟道的人格追求等,其人文价值向度受宋文化的深远影响,而对现今社会给予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力。
[1][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50.
[2]苏轼.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苏轼诗集(第6册)[M].[清]孔凡礼点校,王文诰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1846.
[3]苏轼.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苏轼诗集(第6册)[M].[清]孔凡礼点校,王文诰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1880.
[4][宋]张邦基.墨庄漫录[A].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