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广宇,孙轶婷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800)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地方性高职院校以其地缘、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开设相关选修课、走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营造“非遗”文化校园氛围,树立“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加深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等,根据方文化特色,积极发挥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在推动政府和社会积极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然而,大部分高校“非遗”文化传承模式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以“茶文化”的传承模式为例,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刚刚起步,所以多数都缺乏经验,以茶文化为例,相关的活动主要以图片展览、专家讲座的形式展开,活动形式单一,交流和互动效果较差,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茶文化”社团活动一般只是在校内开展,且多流于形式,覆盖面太窄,活动结束后也缺乏材料的收集和总结,导致“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效果难以实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被新产品、新技艺所吸引,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匮乏。尽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高校学生对其了解少之又少,兴趣也不高。诸多高校茶文化传播观念不够,普及性也不广。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但课程不成体系,大部分学生选课也不是出于本身的喜欢,而是为了获取学分。因而,如何提高宣传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真正的把年轻人吸引到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和传承是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定要依托于地方特色,与地区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地合作优势。宁波茶文化尤其地域优势,而当前校地“非遗”文化交流合作层次大多较浅,如何通过相应措施,将优秀的茶艺师和精湛的技艺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也是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的一大难题。
在上千年的发展中,茶文化不仅被赋予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与其他传统文化相比,“茶文化”在“非遗”传承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茶文化”蕴含传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易经》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文化在提高人们人事、伦理、道德中的教化作用。中国茶文化有深刻的精神意蕴,喝茶常常被解读为一种淡泊宁静、清雅纯洁、化万物与天地合一的精神境界,茶文化中蕴含的“清、敬、和、美”体现了茶文化在社会和谐和精神教化方面的功能。“清”本意是茶叶中的清香,喻为做人的正直和清白;“敬”原意为敬茶的礼节,引申为对人的尊重和友爱;“和”原指茶的温和,用以展现为人的平和之道;“美”则用茶文化的审美来表达人民对美好的追求。
第二,“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增强。提到茶道,我们首先会想到日本。而事实上,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古籍记载:“茶兴于唐,盛于宋”。远在唐宋时期,饮茶的风尚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之中。唐代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不仅探讨了饮茶艺术还创建了中国茶道精神。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对茶文化的继承。因而,在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教师应结合茶理、茶道、茶德、茶诗等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形成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茶文化”承载的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思想修养的提升。一代宗师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提到“茶道就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通过茶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和谐宁静的环境中实现沟通,还能用“有礼有节”、“平和谦让”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通过工作坊的模式,将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地区技术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培养,使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如“宁波茶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首先,依托宁地方特色,在高校引入“茶文化”的传承。“非遗”传承不能脱离地方特色,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开设相应的专业,将“非遗”文化纳入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中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传播弘扬茶文化,能够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通、互信、互鉴、互融。作为世界最大物流港和海上茶路起航地,宁波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将承载起茶文化的追寻挖掘和传承发展。古驿道、河道边的茶亭,四明山上满山春色的茶园,采茶姑娘哼唱的茶谣,节庆婚假、走亲访友的的茶俗,都是我们传承“茶文化”的基础和素材。
其次,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传承主体的多元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把政府、企业和学校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往单一培养主体的局限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后盾;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使得现代学徒制在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规范了企业在“非遗”传承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课程计划、培养方案,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了“非遗”传承主体的多元参与。
再次,通过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传承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交互学习,有利于非遗传承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通过工作坊积极将“茶文化”引入校园,由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力量,由学校提供场地、人力资源和管理等,建立校内“茶文化”实践基地,不仅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认知,扩大就业面,更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在现代学徒制下的工作坊中,核心的教学模式是“做中学”。而“茶文化”等“非遗”传承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与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进行传、帮、教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缔结深厚的师徒情感,这种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相应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其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提升教师“茶文化”等“非遗”知识,将文化传承融入育人全过程。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力量,然而很多教师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对于“茶文化”等“非遗”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学校要做好文化传承工作,教师是重点。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实地参观、调研等形式,提升教师“非遗”文化素养。而教师们掌握了“非遗”的相关知识,加上“非遗”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和趣味性,老师们就可以找到文化和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从而通过游戏、课堂展示、实践基地授课等形式,把“茶文化”等“非遗”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1]李燕.中国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 2016,(12):243-244.
[2]刘正丽,邓小明.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5):219-220.
[3]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4]何海霞,王宁初.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茶文化的传播价值为例[J].福建茶叶,2017,(1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