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芬
(武汉工商学院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2017年12月《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简称《规范》)实施顺应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要求,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英文翻译提出了新要求。
“万里茶道展”是万里茶道沿线省份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进行的重要文化活动,在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点基础上,整合沿线各省的茶叶生产、加工、运输、茶具、茶商及贸易遗物等方面的大量可移动文物,对人们了解万里茶道及其影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国家《规范》标准下探讨“万里茶道展”的英译策略。
“万里茶道展”的茶叶,根据茶汤的颜色和发酵程度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按地名分,常见的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茶、正山小种、庐山云雾茶、洞庭碧螺春茶、安化黑茶、金骏眉、祁门红茶等;按茶叶的包装形式分为:砖茶、茯砖、青砖茶、千两茶等。
由于茶叶出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即:源自厦门方言语系的Te/Tay和来自于广东粤语的Cha。最终,厦门方言“Te”经由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te,tee,tay,tea”并用期,最后被统一命名为“tea”(刘珍珍,2016)。
最早进入英国市场的红茶是武夷茶,是由武夷岩茶加工而成的半发酵茶。约翰·奥维格顿(John 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记载:“……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因此,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随着印度、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即武夷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 tea),中国人也采用归化法将红茶翻译为Black tea(裴慧,2017)。据余艺玲、杨秋娜(2015)研究,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2000:P544)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直接译作“Red tea”。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与绿茶(不发酵)之间,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是青茶这类半发酵茶的总称,按照惯例采用音译“Oolong tea”。
总之,按照国际惯例和《规范》,我们可以将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分别翻译成 green tea、white tea、yellow tea、Oolong tea、red tea和black tea。
《规范》还规定,专有名词一般用汉语拼音拼写,有实际含义并且需要向服务对象说明其含义的专有名词可用英文翻译,如:上海玉佛寺Shanghai Jade Buddha Temple,专有名词是单音节词且其通名可视作专名的一部分的,先用汉语拼音拼写,再用英文翻译后面的通名,如:豫园Yuyuan Garden。
福建红茶中,武夷岩茶根据当地方言,被音译成Bohea tea;正山小种也根据当地方言英译成Lapsang Souchong;金骏眉得名于茶的形状和颜色,直译为Golden Steed Eyebrow;大红袍得名于明朝一位状元将红袍披在茶树上的传说,被直译为Big Red Robe,也音译成Dahongpao Tea;铁观音往往被音译成Tie Guanyin(刘珍珍,2016)。
安徽六安瓜片茶因得名于其产地六安,所以音译出地名就能让读者理解了,直接音译为Lu’an tea或Liu An’tea。
湖南安化茯砖早期称“湖茶”,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踩压成90公斤一块的篾篓大包,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又因原料被送到陕西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老秤)一千两而得名。明代中期,出产于湖北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运送到羊楼洞加工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清代中后期,制茶技术改进,青砖茶开始出现。因此,按照《规范》,“茯砖”可以直接译成“Fu Brick Tea”,“千两茶”可译成“Qianliang(weigh about 1000 ounce)Tea”,“帽盒茶”直译为“Hat-shaped Brick Tea”,“青砖茶”则可翻译为“Qingzhuan Brick Tea”。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文化负载信息很多,其英译不仅要求译者有很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还要求译者有深厚的茶文化修养。
中国茶具源远流长,种类庞杂,烧制和釉彩技术繁多,品茶器具是万里茶道展重要的可移动文物。
以福建省历史上著名的茶具——宋代建窑黑釉茶具为例,首先,“盏”的器型为敞口小足,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按照习惯,“盏”常被译成cup而不是bowl,因为“建盏”来自著名建窑,因此在英译时可采用直译加补译的方法,译成cup of Jian Kiln。其次,建窑黑釉瓷根据其釉彩可分兔毫、油滴斑、曜变天目等,“斑”或“纹”一般英译为“streak,mark,spot”等,因此,在翻译这些不同釉彩花纹的黑釉瓷时,采用直译或直译加补译的形式,将“黑釉兔毫建盏”翻译成“black-glazed porcelain cup with hare’s fur streaks of Jian Kiln”,“黑釉油滴斑盘”译成“black-glazed plate with silver spots”;“曜变天目盏”是建窑的特殊品种,现有名称来源于日本,其英译沿用其日本音译名“Tenmoku chawan(王殿明、杨绮华,2011)。“壶”指泡茶或煮茶的壶,译成(tea)pot。明代浙江等地紫砂壶盛行,根据其材质被直译成purple clay pot。一套茶具(tea set)除了最常用的茶壶、茶杯,往往包括茶海(茶盅或公道杯)(tea pitcher or fair cup)、盖碗(covered bowel)和茶道配件,如:茶几(茶桌)(tea table)、茶叶罐(tea tin/canister)、茶荷(tea holder)、茶匙(tea spoon)、茶夹(tea pitcher)、茶盘(tea tray)、茶漏(tea sieve)、茶针(茶通)(tea needle)、煮水器(water heater)、茶巾(tea towel)、茶拂(tea brush)等。
以《规范》为切入点,研究“万里茶道展”茶叶与茶具的翻译策略,既促进中国茶文化的现代传播,又推动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的规范化,对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意义。
[1]裴慧.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英语翻译归化与异化策略[J].福建茶叶,2017(7):264-265.
[2]刘珍珍.中国茶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茶名翻译 [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95-97.
[3]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万里茶道展展板资料[C].湖北省博物馆,2017年11月29日.
[4]余艺玲,杨秋娜.闽茶文化英译的美学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6):42-46
[5]王殿明、杨绮华 编译.汉英文物考古词汇[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6]《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1部分:通则》.[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0/201001/7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