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茶文化思想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2018-01-19 05:26:08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德育

肖 琪

(华东交通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体育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问题上一直是备受学校关注的话题。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30%的体育专业学生会选择做一名体育教师,20%的体育专业学生会选择诸如健身教练等“朝阳职业”,剩余的一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跟本专业无关的职业,如公务员、办公室文秘等等。同其他一般类型的专业相比,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可选择的就业面的确比较局限,这就使得体育专业学生要更加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日后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即使是致力于专业路线发展的学生,由于体育往往和很多比赛挂钩,在体育方向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面临很多物质诱惑、荣耀和挫折,这些都需要有强大的承受力和极高的心理素质来平衡自己的内心,因此德育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与我国的哲学、宗教等都有许多关联,因此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培养具有教育意义。

1 茶文化思想的德育功能

1.1 “修身养性”的功能

虽然相传在神农时期就有了茶,然而真正奠定茶文化思想基础的还是《茶经》这部著作。《茶经》是唐代陆羽所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关于茶文化与“修身养性”的渊源还得从陆羽创作《茶经》的背景故事说起。传闻陆羽是佛教弟子,但是他不愿意念佛经,一心想下山求学。于是陆羽的师父就安排他每天冲茶,陆羽在日复一日的冲茶过程中也慢慢戒掉了自己浮躁的脾气,性格变得成熟稳重。终于,在他为师父送上一杯亲手泡制的苦丁茶后便获得了下山求学的机会。后来,陆羽在求学的过程中时时会怀念过去冲茶的时光,他也感悟到茶道精神对于人性格的养成具有很好的正面作用,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茶经》。因此,可以认为,“修身养性”是茶文化最基本的思想精髓,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始终。在茶文化中,“修身养性”强调的是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性格和对万物都保持一种虔诚、敬重的心态。而这些性格和心态正是现代大学生所缺失的,是大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

1.2 “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准则

“仁、义、礼、智、信”是“五常”基本伦理准则的内容,与我国茶文化的思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仁”强调的是做人要有良知,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可做;“义”同“宜”,强调的是做事要讲究适度和适宜,不恰当的行为不可做;“礼”强调的是待人接物要遵从一定的礼节和规矩,否则就会显得冒失;“智”强调的是人要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非不分者,愚也;“信”指人与人之间要讲究诚信,失信者不可交也。以上这五项做人准则也正是茶文化思想所推崇的道德标准,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解剖茶文化的一种尝试。现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过去存在很大的偏差。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还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现在这种理想可能会遭受普遍大学生的嘲笑。现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朝向最实际的金钱、物质和地位,他们把这三样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当然少部分大学生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正确价值标准的缺失,因此茶文化思想中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读对重建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教育问题

在大部分的高校里,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通常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及相关文化类教学中。这些教学通常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因此也统称为“显性教学”。但是这些“显性教学”也有自己的弊端,往往因为目的性太强而使得学生对教学产生排斥心理。比如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很少有全勤的情况,即使在上课的学生多半都在玩手机、讲话、睡觉等。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然而却很少有积极有效的改善方法。体育教学则是属于对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隐性教学”,它的直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意志磨炼有着正面的影响。很多媒体曾经报道日本对学生的教育问题,称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会被强制穿短裤和打赤脚进行晨跑,目的就是训练他们的忍耐力,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不惧困难险阻的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专业的体育训练一旦遇到天气忽变或者气候不适的情况就直接终止了或者转为室内休息。这就是没有利用体育教学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培养的情况,是亟待改善的问题。

3 基于茶文化思想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培养路径

3.1 “以人为本”的茶文化思想要求对学生进行“主体”教育

“以人为本”是茶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的是以人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关注人的感受和成长。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培养的问题上,“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方式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需要大于形式,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区别于“主客体”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学生既是教学中“教”的主体,也是教学中“学”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学生自身包括智力基础、对知识的接纳方式等都不太一样,而教学方式却是单一的,这是用统一的一杆直尺来度量不同类别个体的行为,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对学生进行“主体”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使得学生在德育素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素质教学中进行自己重新定位,做好学生的辅助角色,以引导、启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为主要目的,通过给学生制造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德育教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由被动接受教学转为主动学习。

3.2 “天人合一”的茶文化思想要求兼顾“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天人合一”是茶文化思想中比较有名的一条内容,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所谓“天”就是指代自然、社会和世界中的万物。“人”就是人类个体。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们所看到、听到、嗅到一切物质都是首先被人所感知,才被人认为是存在的,然而人类自己却无法真切感受到自己,因此人感受到的世界也就是人自己的世界,归根到底也是自己。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给德育素质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既然“天”与“人”存在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么“内”与“外”、“动”与“静”也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育教学和思政教学这两种正是分别充当着“外动”和“内静”的关系,因此它们二者虽然在教学形式上是对立的,但是在教学目的上应该有所统一性。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正是需要同时兼顾思政教学这种“显性教学”和体育教学这种“隐性教学”的力量,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在对体育专业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中实现全面教学。具体说来,那就是在把学生思政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比如,在每年冬天早晨让体育专业学生赤裸双足去室外进行一些诸如跆拳道、体操等体育项目的训练。让这些一开始让学生觉得是一种挑战的项目最终变得习以为常,从而由外而内地培养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最终促成学生养成拥有良好的德育素质,为日后在社会上立足,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1]胡文彬.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1994(4):243-270.

[2]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3]彭亦兵,刘亦工.高校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路径[J].云梦学刊,2010(5):118-121.

[4]摆晓龙.高职院校体育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拳击与格斗,2016(16).

[5]刘亮,徐凤萍.高校体育德育资源开发与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互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32-33.

猜你喜欢
茶文化素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茶文化的“办案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素质是一场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