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德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402167)
“一带一路”即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合称,其属于我国的国家级顶层战略范畴,对我国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依托多边机制和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达成。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分享资源,共享成果。“一带一路”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使命,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促进沿线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彼此之间真正形成“互惠互利”、“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关系。“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符合沿线地区的发展需求,其中涉及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因而“语言互通”是沿线地区合作交流的基础。英语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因而英语人才对“一带一路”战略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要素。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这就意味着高校英语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茶文化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茶文化国际知名度的提升等来讲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包括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在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各大新闻媒体就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紧缺”这一事实进行过诸多报道,这足以说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视作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茶文化涉及的范畴极其广泛。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进行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茶企英语复合型人才是茶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其主要包括茶企英语商务人才、茶企英语销售人才等。茶企英语商务人才负责茶企与外籍采购商的涉外商务谈判,茶企英语销售人才负责茶企涉外市场的开拓和出口茶叶产品的营销,由此看来这些人才对于茶企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其二,茶文化英语翻译人才,该类人才又可以划分为口译人才和笔译人才,其中茶文化口译人才主要服务于国际茶博会、国内外茶企交流会等,茶文化笔译人才则负责茶文化文本(比如茶博会宣传资料、传统茶学典籍等)的双语转换工作和茶文化涉外网站信息的翻译。其三,茶学研究领域英语人才,该类人才主要负责茶学专业论文的研究和编写,并将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发表出来,供更多的国外读者阅读,从而有效提升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会对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该要求是针对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掌握了英语这门语言,英语人才的优势才能够得以发挥,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当然,除了之外,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还应该掌握英语背后的文化,因为一些学者认为“语言是反映文化的镜子”。对英语文化更好地加以掌握,英语人才就能够帮助茶企或相关企业在涉外往来中规避“文化禁忌”,使国内企业在国外地区留下更好的印象,这对于我国茶企市场的开拓来讲也是大有裨益的。其二,深入了解茶文化。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我国传统茶文化和英语茶文化,同时还要了解沿线地区其他国家的茶文化(比如蒙古茶文化、泰国茶文化等)。我国茶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像茶礼、茶俗等皆在其包含范围之内。英语人才可以从我国茶文化中学到为人处世之道,这很显然有助于他们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学习他国茶文化可以帮助英语人才对比中外茶文化的异同,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跨文化意识,这对于今后的对外交流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其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内外的合作领域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旅游、贸易、科技等。这些领域都要求英语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只有具备创新意识,茶文化复合型英语人才能够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工作热情,不难想象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于茶企未来发展而言将是一大助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缺点日渐凸显,英语人才也良莠不齐,不少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成为制约其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板”因素。结合相关调查资料,我们发现现阶段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通常来讲,英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五个层面,分别为“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跨学科内容”、“语言及文化本体”、“人文素养提升”,这五个层面按照逐级向上的顺序排列。就当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来讲,不少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给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停留在诸如“语言基础”、“跨文化交际”在内的初级层面,学生在完成所学内容会掌握一定的口语能力,并能够在商务往来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有限的文化素养却会成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最终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不少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违反了近年来颇受教育界推崇的“生本理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完全凭借口授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大大缩减,学生在知识面前不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可是现阶段很多教师都未注意到这点。教师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得学生都没有任何机会进行实践,久而久之学生也将停留在语言学习的表面。
事实上,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英语基础课程(英语语法、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综合英语等)、英语技能培养课程(口译课程、笔译课程、机译课程等)、英语进阶课程(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等)。我们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沟通工具,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是“如何使用英语”,而不仅仅是了解英语。不少高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之处,原因在于其中的实用性课程偏少,这很显然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是相悖的。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有着扎实的英语知识,但是其他方面的知识却十分欠缺。以“商务英语”教师为例,该专业学科的教师也仍旧是传统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教师,他们的专业主要为英语语言文学,其自身的商务知识较为欠缺,这样他们在教学中就不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对相关概念加以理解,甚至可能使学生出现误解。所以,从这点来讲,不少英语教师难以胜任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而英语人才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和我国的未来发展,因而我们建议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采用如下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对培养目标加以明确,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比如,对那些将来想在茶企发展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这些学生朝着“英语商务人才”、“英语翻译人才”、“英语销售人才”等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涉外茶企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再者,对于那些对文化传播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朝“茶艺表演英语配音员”、“茶文化电影英文配音员”等方向发展,借他们的力量向世界展现我国茶文化之美。
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阶段社会的需求,因而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加以改进。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茶文化英语人才的培养之中。再者,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等教学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小组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
“一带一路”背景下,教师应该注意到课程自身的实用性。相比于以往的课程设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改善。首先,教师可以增设一些与技能培养相关的英语课程,比如“商务英语课程”、“茶艺英语课程”、“口译英语课程”等,并在理论讲解中融入实践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
为了应对“一带一路”战略下茶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教师开展集体培训,帮助高校英语教师能够从原本的单一型教师转向复合型教师。再者,高校还可以从校外聘用“英语+技能”型人才。比如,高校可以从茶企聘用资深的商务英语人才开展教学,他们在讲授过程中会联系自身经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
[1]Liu W.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f China and related research themes[J].Progress in Geography,2015,34(5).
[2]张德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支撑路径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35-37.
[3]常永才,杜双萍,程冬冬.文化互动胜任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新课题[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
[4]金磊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困境与高等教育路径转向的应然态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26-28.
[5]周洵瑛,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语界,2010(4):38-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