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在十五年以前,大型茶城在各个城市里的数量少之又少,茶叶销售还是以单店驻场,单枪匹马的经营模式为主。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全国各个城市面貌的提升,一批大型商圈逐渐出现在各个城市当中,经营业态也变得集中起来。于是,大型茶城一家接着一家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之中,业态的集中呈现固然能吸引消费者,但由于茶城内商户之间经营的品种大多同质化,经营方式方法策略也略显老套,所以商户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起来。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同样也是市场法则。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在新出现的茶城当中,有相当部分的经营现状并不乐观,有的是勉强度日,有的是关门了事。那么,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茶叶市场,什么样的茶商,才能再留的住客人的情况下,不断培养壮大自己的客户群体呢?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角度上,对茶叶经销商的营销策略,提出几条不成熟的意见。
但凡出现在茶城内的人,除特殊情况之外,基本都是爱茶之人,所以,作为商户而言,每一个从自家店面门前经过的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潜在客户,如何吸引这些潜在客户走进店里,是每一个茶叶商户必须认真思考,且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店面的形象,直接体现到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上。在商户门口,选择进与不进只是消费者的瞬间判断而已。此时,整体形象有没有特色,成为直接关系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纵观现在各个市场,各个茶商无一不是把自己的店面装潢的古朴典雅,室外用大幅的促销海报和窗外贴字,介绍自己茶叶的主要品种和特色,文图并茂,唯恐介绍的内容不够详尽。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海报和帖子,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相反,一些店面形象简单大气,特点突出的商铺,往往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之所以不会选择前者,是因为那些店面缺少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消费者潜意识里会形成一种想当然的印象:大众商户所经营的茶叶品种和品质相对泛泛,对茶叶的质量也不会保持足够的专注度。
所谓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具体到茶店的特点,可能是整体与众不同的装修风格,也可以是独具匠心的店面推广语,也可以是一幅引人深思的楹联,也可以是标新立异的店名。
例如:某茶城一商户的门口楹联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此联乃为《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潇湘馆所书。看到此联,立刻让人觉得一种书卷气迎面而来,和面前的茶馆整体氛围相得益彰。即便不口渴,也愿意去店里坐坐,即便不懂茶,也愿意去和店主闲叙人生。
再如:笔者还见到过一家商户,不象其他商户那样,在橱窗上贴满大量茶叶品种的广告字。偌大的店面橱窗上,只有一个大大的二维码和一句“好喝茶,会喝好茶”的推广语。扫描二维码关注后,发现该店主的公众号收录了大量的茶产品知识、传统茶文化、茶典故和茶语茶事。聪明的商家,并没有浪费大量笔墨用于店面介绍上,但懂茶之人只要看到了该公众号的内容,对商家的判断也自然打出了高分值。
总之,作为商户在经营之处要早做权衡,切忌跟风,东施效颦。要在店面特点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店面,在林林总总的商铺之间,总能第一个被消费者发现。做到这一条,也就为将来的生意打下了基础。
总结历史和市场经验不难看出,所有偏离了商品根本属性而进行的营销策略,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向来不乏囤积居奇、跟风炒作、抬高物价等手段,茶叶市场类似的手段更是屡见不鲜。如2008年的普洱茶炒作,2012年的天价明前龙井茶的炒作事件,尽管有极少部分投机者确实挣到了真金白银,但大部分茶商还是亏的一塌糊涂。到头来,损害的还是正常的茶叶市场秩序,而且这种损害的弥补过程,也并非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
具体到一家商户,也是同样的道理。有很多商户喜欢囤积一些价格不菲的窄众茶叶,以显示自家的实力和档次。商家的这种做法,在树立形象上无可厚非,但高端窄众茶叶在自家商品中的数量比重不宜过大。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推进,国内茶叶市场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价茶”在市场已经难觅踪迹,“民生用茶”再次回归。动辄上千和数千的茶叶价格,会吓退相当部分的消费者。失去了大众市场,茶商又如何谈挣钱呢?
中国百姓向来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做生活中的开门七件事。茶叶再好,无非就是用来喝的,这是茶叶的根本属性。名茶同样也是“民生用茶”,与面子关系不大,硬是要搞成面子、弄成有文化的样子,抑或是变为投资替代品,只会让茶叶变为小众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笔者在此提出一个“茶盲营销”的概念。请先看一个笑话:山路之上行驶着一辆汽车。路过一家寺庙门前司机看到,有一小和尚高举“回头是岸”横幅,大喊:“施主看这里!”车内一群年轻人隔窗讥笑。随后,汽车瞬间飞驰转弯而去。10秒钟后,碰撞声、惨叫声、坠落声相继传来。当天晚上,在寺院禅房内,小和尚对住持说:“师父,是不是直接写‘前方桥梁已断’好一些?”这则笑话生动地说明:抓住问题的实质,并将问题简单化表述的重要性。
由笑话回到茶业营销上,消费者之所以够买茶叶,无非是健康和生活习惯所驱使,过多的茶文化渗透,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失去了本真想法。“茶盲营销”是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与泛滥、虚浮的“文化营销”相对而言的一种茶叶营销方式,倡导营销方式要回归茶叶产品的本质,重心在于强调茶叶在物质层面的功效,同时淡化茶叶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让目标受众迅速了解喝茶的好处,渐渐养成健康的饮茶习惯,实现推动将茶叶推销出去的目的。
当然,施行“茶盲营销”策略,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文化传销”。两种营销方式的关系,是实际操作中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简而言之,平衡好“茶盲营销”和“文化营销”的关键是把文化融入在营销之中,内化在营销之中,不刻意标榜、不端架摆谱,顺其自然地渗透在茶叶营销过程中。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的将目标客户留在自家店里。
无论是哪种商业业态,回头客都是支撑其发展重要客户群体,也是发展新客户的重要引荐途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中的酒香传播渠道,就是依靠的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果传播的传播途径——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舌头底下压死人”,商家的形象一旦被破坏,消费者之间的传播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商业经营更是致命的打击。具体的茶叶营销,受个人口味原因影响,固定消费者一旦培养起来,其消费忠诚度更是远比其他商业业态高很多,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和口碑传播,是茶商得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样的道理,其消费忠诚度一旦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无可逆转。这就需要商家放低姿态,真诚对待每一个客户,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技巧,最大程度上培养客户的消费忠诚度,培养客户对商户的依赖程度。
一个普通消费者变成茶叶爱好者,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茶商的影响。所以,每一个茶商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用合理便捷的方式,让消费者快速认可你的好茶叶。
在茶叶销售过程中,“认知”比“事实”更重要。记得有一位茶叶营销大师说过:客人每次来到店里消费,临走时都会奉上一小包品鉴茶,让消费者带回家自己品尝。品鉴茶的品质,要稍高于消费者所购茶叶的品质,价格也在合理的范围稍微高些。看似商家的做法是减少了利润值,其实不然。“我的茶叶好”是一回事,“消费者认为我的茶叶好”是另外一回事,茶商的做法如得以坚持,客户会靠自己的感受,对茶叶的品质有了认知。口味也变得逐渐刁钻起来,日常消费的茶叶档次自然也会得以慢慢提升。当然,商家在固定客户上赚取的利润值也会慢慢扩大。与此同时,商家的形象和口碑,客户的忠诚度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上述说明,对消费的引导作用,在茶叶营销中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引导,不单单包括对喝茶习惯上的引导,还包括在茶具的销售和使用上,如果你连续对一家茶商进行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商户的茶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一批,其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目光,让消费主动对新茶具产生兴趣。
先澄清一些,此处的虚荣之心,并非客户在消费过程中的虚荣之心,而是客户在日常茶事活动中的虚荣之心。
毫不客气的说,在社会中有相当部分的好茶之人,只能被称作“伪茶叶爱好者”。家中专设古香古色的茶室,摆设古朴大气的茶案、采用典雅细腻的茶具、陈列繁多的茶叶品种,一起看起来都那么“高、大、上”,整日约上三五知己在家中喝茶,自己却很少使用。他们之所以那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心”在作祟。
对于“伪爱好者”的虚荣之心,茶商绝不可有“欺诈之心”。相反,更应该用朴实服务的心态去对待这类消费群体,尽量为其提供品质可以保证的茶叶和茶具。至于原因,从下列“伪茶叶爱好者”的心态便可看出。心态一,虚荣心强,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另眼相看。所约喝茶之人当中,必有懂茶之人,最期望得到的就是懂茶人的溢美之词。心态二,表现欲强,主持一场茶会比自己喝到好茶更有满足感。心态三,求知欲旺、希望不断补充茶叶知识,避免在茶事活动中有短板缺陷。心态四,购买力强,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才可以满足爱好的支出。
不难看出,假设茶商心存狡诈,以次充好,纵然巧舌如簧卖出茶叶,也必然会在日后露出马脚。茶叶是喝出来的,短期内赢得部分“不知情的客户”,长时间失去的是市场的立身之本。
老百姓天天喝茶、爱上喝茶,享受到喝茶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茶商的茶叶销量蒸蒸日上,腰里的钱包日益见鼓,这是茶叶市场上皆大欢喜的局面。这就需要茶商脚踏实地,而且要“头踏实地”,把自己的“脑袋”放低、放低、再放低,态度变得谦卑谦卑再谦卑,时刻关注老百姓的日常饮茶习俗,研究客户的消费心理,方可在日渐低迷的茶叶市场中,独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1]张蓓,黄志平,文晓巍.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2):47-56.
[2]蔡文著,叶善青.农产品营销中农户-龙头企业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的调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59-66.
[3]杨晓刚.区域茶产业的SWOT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四川省雅安市的实例调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2):81-85.
[4]李婷婷.茶叶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J].商业研究,2005(9):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