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 215009)
据考证,斗茶起源于唐代,但是发展和盛行于两宋时期。斗茶本质上是茶文化的一种具体呈现载体,其通过茶艺的比试、茶技的交流,达到品茶、鉴茶等目的。斗茶在两宋时风行一时,不仅受到了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的热衷和欢迎,同时更是受到了很多画家的青睐,通过娴熟的画技将其记录下来。现存的与斗茶有关的中国画,包含了从两宋时期到元朝、明朝、清朝这一千年的时间轴。不同时期的斗茶图中的斗茶器具,具有不同的功能,不仅能够反映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制造工艺,更能反映出饮茶者的修为、人品和价值取向。
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是我国现存时间较早的以斗茶为主要内容的绘画作品。据历史记载,刘松年为浙江钱塘人,再加上其生活在南宋时期,因此其绘画中的斗茶内容,主要是以江南尤其是杭州一带茶文化为主要背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靖康之变后,北宋开封大量的人口随着皇室迁入浙江杭州一带,他们带去了开封的社会人文和风俗习惯,其中斗茶这种形式也被随着带到江南。可以说,尽管是南宋的绘画,但是我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北宋开封的一些风土人情。
回到《茗园赌市图》,我们来看看其在斗茶器具以及叙述功能上的一些特征。《茗园赌市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宋代斗茶器具展示得淋淋尽致。作品描述的是一幅集市上的斗茶图,在作品的左边,有四个男子正提着斗茶用的汤瓶,正在兴致勃勃地斗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斗茶器具主要是汤瓶,而且汤瓶造型朴素大方,肚大口小,便于携带且能够装更多的茶水。而汤瓶的瓶嘴则尖而长,在后半截明显有一个拐弯,这一造型能够让汤瓶出水的线条更加多变,能够让斗茶者更好地展示其斗茶技巧。在四个男子旁边,另有一个男子正在品茶,只见他双手端着一个茶盏,正仔细地观察着茶盏中茶水的颜色等特点。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斗茶之后需要用茶盏来观察,然后才能慢慢品尝。在图画的中部偏右的位置,是一位贩卖茶水的商贩,只见他将茶担放到地下,左手轻抚,右手似乎正在擦汗,而眼睛则聚精会神地看着那四位男子斗茶。由此可以推断,在两宋时期,人们外出饮茶不仅只有茶肆等固定场所,流动的茶贩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人们斗茶也没有固定的场地要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比如说《茗园赌市图》中的斗茶场景,就是因为茶贩而起,这也让我们得知,即便是普通的茶贩,也会在茶担中预备全套的斗茶器具。
在《茗园赌市图》中,作者如实反映了南宋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卖茶、斗茶、饮茶的生活场景。图画在叙述上选用的是普通的市民,这一方面说明作者是有意把目光对准到普通人身上的,通过对老百姓斗茶的描述,去展现南宋市井经济和市井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南宋时江南一带市民生活的富足与平和,并非整日疲于奔波与生计,而是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斗茶,去享受生活中的快乐。从这一角度将,《茗园赌市图》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详细的南宋斗茶器具,更是在叙述功能上有着独到之处,通过对普通市民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南宋茶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我们知道,元朝是由蒙古族统治的一个年代,其存在时间较短,不过短短八十九年的时间。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在文化水平、政治建设等方面要远远落后于汉族,但是由于其统治时间较短,并没有对中国文化产生根本性的破坏。在社会习俗、审美价值等方面,元朝的社会基本延续了两宋的社会人文、价值理念等内容。特别是在饮茶、斗茶等方面,跟宋代区别不大。尽管因为社会生产力下降,导致人们生活水平较之两宋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上的斗茶之风却依旧存在。但是与宋朝相比,却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元朝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中看出一二。
赵孟頫的《斗茶图》,视觉中心比较明显,是四位正在斗茶的普通老百姓。这四个人均用扁担挑着一个箩筐,箩筐里面装有饮茶和斗茶的器具。图片中,位居下侧的两个人正在作“茗战”,也就是斗茶,而另外两个人则聚精会神地看着。图片最上面的一个年少者,正在倒茶,似乎准备“大显身手”,而旁边一位面白无须者,则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仿佛在说着什么,又仿佛在观察着什么。与宋代的斗茶场景相比,这幅绘画所反映的元朝斗茶图则较为平和,“斗”的意味更淡一些,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是一种娱乐。其实细究其因不难发现,由于元朝采取高压统治,汉人的地位较低,因此很多人心中都较为压抑和苦闷,只能用斗茶来发泄心中的这些无奈与不满。但是由于斗茶已经成为一种心灵的慰藉,再加上汉人与汉人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因此斗茶中“斗”的意味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则是娱乐,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孟頫绘制《斗茶图》,也是对故国——宋朝的一种追忆,通过这一盛行于宋朝的茶艺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当政者的不满以及心中的一丝伤感与思念。可以说,《斗茶图》的叙述功能不仅仅是斗茶本身,作者试图通过描绘元代的斗茶,将自己心中的情感不动声色地加入其中,能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汉人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起人们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回到《斗茶图》所反映的斗茶器具上。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人都随身携带茶炉、茶壶、茶盏等饮茶器具,这与宋代的斗茶器具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就是元代斗茶茶具将宋代的汤瓶改成了茶壶。上文我们说过,宋代斗茶的汤瓶是口小肚大,且瓶嘴较窄并且有明显的折角,而元代的茶壶则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圆筒状。壶嘴则朝天而指,倾角很小,与我们今天茶壶的壶嘴有很大差别。但是其壶嘴与宋代的汤瓶瓶嘴相比,则没有明显的二次折线。无论从茶壶的形状还是壶嘴来看,其实用性比宋代汤瓶有了较大提升,这也反映出元代社会务实的社会习俗。
明代初年,由于朱元璋崇尚节俭,因此废除了从宋代延续下来的团茶等较为华丽奢侈的茶产品,这也就使得在元代就日渐式微的斗茶,在明朝愈加不时兴。但是不时兴并不代表彻底消亡,事实上在明朝,斗茶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不过其生存空间从社会走向家庭,成为一些家庭聚会的娱乐项目之一。
顾炳的《斗茶图》在叙述功能上较为特殊,其明面上描写的是明代的斗茶场景,但是却备注是在效仿唐朝。从绘画中烹茶、煮茶等内容看,作者也的确是在效仿唐宋的斗茶之法,因为有明一代,团茶消失,煮茶之法也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散茶和泡茶法,跟我们今天饮茶的方式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明代画家顾炳之所以会绘制一幅融汇唐宋以及明代特点的斗茶之图,很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画家本身对唐宋饮茶文化有着极为强烈的崇敬之情,并对明朝统治者简化茶文化的做法以及斗茶的消失有着很强的抵触情绪。应该说,顾炳的这一幅画,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情感表达载体,也是当时一些文人尤其是热爱茶文化的文人的集体想法。因为经历了异族统治的元朝之后,汉人王朝重新建立,很多人都无比向往昔日的唐宋盛世,尤其是在文化上,更是怀念曾经的繁荣与昌盛。但是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茶文化的变化让很多人心生不满,他们也只能通过文字或是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想法,抒发内心的情感。顾炳的《斗茶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在斗茶的器具上。顾炳的《斗茶图》所绘的斗茶器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器具的线条明显比宋朝有些粗犷,不如宋朝那么考究和精致。这一方面反映出斗茶文化的衰败,人们即便是斗茶,也不会那么在意器具的造型是否精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朝人的务实,毕竟经历了多年战乱而重新回到太平盛世,恢复生产、勤劳劳动才是最关键的,至于斗茶玩耍,似乎都是一些纨绔子弟的事情,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图个乐呵,在器具上没有太多讲究。另外,从我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图中的六人有的在饮茶,有的在煮茶,有的则在斗茶,“斗”的意味较为淡薄,反而聊天休闲的意味比较明显。这也反映出明代社会较为平和,人们安居乐业的一面。
汪承霈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朝中大臣。他喜欢绘画和写诗,而其绘画造诣明显更高。其绘画作品《群仙集祝图》是其代表作,也是清朝反映斗茶场景的著名绘画。有清一代,茶文化已经跟现代相差无几,斗茶之风已经难寻踪迹。但为何汪承霈却反其道而行之,绘制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饮茶场面呢?我们先来从这幅图画的叙述功能去探究一二。
从名字上我们其实可以得知,《群仙集祝图》反映的不是普通人的饮茶场景,而是仙人们的生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幅画中既有煮茶的仙童,也有提茶壶的仙女,还有仙风道骨的仙人。从神情和姿态上看,每个人都颇有仙气,有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豪放,因此整幅画所体现的张力十分明显,场景也热闹非凡。与之前描写斗茶的图画有着较大的区别。作者之所以把人物设定为仙人,其实也表达了自己对唐宋茶文化尤其是宋朝斗茶文化的神往。清朝距宋朝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斗茶之风在宋朝之后渐渐式微,到了清朝,人们也只能从古书、古画中去追寻昔日的斗茶文化。而清朝的茶文化较之唐宋,尽管功能更加齐全,茶具、茶叶也更为考究,然而也因为茶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清朝的茶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譬如说其已经成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政客会通过饮茶来招待客人,也会通过上茶表达送客之意。与官场的深入融合,让清朝茶文化失去了过往的那种洒脱与质朴、幽静与深远,变得更加市侩而务实。因此,作者在描绘斗茶时,将主角设定为仙人,寓意此类场景已不在人间,只有天上的神仙们才会有这种活动。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很多传统文化流失的叹息与不舍。
从斗茶器具上看,《群仙集祝图》所描写的器具更为精致与考究,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这直观地反映出清朝在制造技艺上的提升,反映出社会生产力与人们生活的富足。另外,这幅绘画中的器具在描绘技术上也更加高超,更加栩栩逼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绘画艺术的改变——融入了一些西洋绘画技巧,如透视等技术,这就让绘画变得更加形象更加逼真。
从这几幅不同时代的斗茶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茶具的改变所反映出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感知到作者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追求,从中解读出传统画者品茶亦如人品的高尚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