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爽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在前些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社会问题。落实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合理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专家指出,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目前,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非常多,但大多数都将视角聚焦在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缺乏构建、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讨论。现实表明,若未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一个成熟、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是从“工具理性”基础上构建他们的职业能力,那么,他们步入社会时很难谈定从容,专业能力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加强对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对各大高校的教育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茶文化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观引导分析”进行主题讨论,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茶文化,可以引导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他们的未来就业与职业规划有所帮助。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顾名思义,是指完成了高校阶段的学习,取得了全日制高校毕业证书,并且已经正式从高校毕业,但尚未找到稳定正式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工作,从而获得相应报酬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具体而言,从时间上推算,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理解为,已办理完离校手续,和学校已不在是教学关系。虽然已经步入社会,但还没有就业岗位,正处于流离状态。从性质上可理解为,初次就业失败或从未就过业的高校毕业生。那些已就业但又失业的大学生,抑或创业中或已创业又失败的,均不在本文讨论对象之列。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有三大特征;即经济状况欠佳、流动群居以及缺乏社会实践。可想而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好,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支持、零工收入、学校或当地的财政补贴。大学毕业后,他们开始步入社会,需要支付房租、水电费、找工作车旅费、日常购物花销、生活费、相关考试报名费等。可他们的这些经济来源又无法保障以上的基本开支,一旦生病或急需用钱,往往就会“抓瞎”。所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状况不佳。其次,这些毕业生都要四处求职找工作,流动性非常强。即便是兼职临时工,每次换工作,工作地点的改变,使得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同时,由于经济状况欠佳,为了节约生活成本,这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往往选择群租房,或者借住到亲朋好友家,鲜有独自租房住的,多以群租为主。此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另一特征就是有思想缺实践。虽然他们求职择业情况暂时不乐观,但因受到过高等教育,再加上年轻气盛,思想比较活跃,对社会大环境、自我价值的实现情况考虑较多,由于个人职业愿望未能实现,很容易对社会、对个人发展产生偏激情绪,出现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与缺少社会实践有关。此外,这些毕业生还缺乏社会经验,生存能力偏低,从而加重了思想偏激或欠成熟的现状。
就业观正确与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否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往往就业观不成熟,也不够理性。这里所说的就业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固有的价值取向,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而就业观不理性则是指“因固化和片面的认知,高校毕业生在思想观念上,脱离了现实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的客观条件,放弃了主观努力的就业观念,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这种不理性的就业观在大学生择业方面表现为,欠缺大众化就业意识,仍抱有精英主义思想,工作地点倾向于城市,不愿意选择偏远乡镇及西部地区。同时,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很容易盲目跟风,诸如在择业过程中,很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缺乏主见,受拜金主义影响,跟风考公务员、热门岗位,错失自我发展良机。与此同时,在大众创业的今天,各地政府及高校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创新创业的最佳时机,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典案例并不多。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多年来,社会各界及家长都普遍关注于,各大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思政课也是各大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必考的一门学科。然而,即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却没有正确理性的就业观做支撑,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就业困惑之中。因此,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目前并未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也没有编入大学生思政教材,这足以说明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与教育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会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做出正确的就业判断和取向。此外,不少高校教育者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仅以社会地位、收入高低来判断工作价值的大小,显然有失偏驳。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叶是大自然的产物,对人体具有保健功效。在医学领域,茶叶可作药引子,有祛痰清肺之功效。茶所具有的抗癌功效,还被医学研究者作为控制癌细胞病变的研究对象。在生活领域,茶还是一种饮品,可以促进消化,代谢脂肪的作用。长期饮茶,对人体有保健功效。同时,还能抚平浮躁情绪,修身养性,帮助饮茶者更好地认清内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茶叶有一种浮华中保留肃静本心的“自然之效”。可以说,茶文化思想的内容之一就是回归本心,这可以“治愈”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迷茫与困惑。现如今,不少高校毕业生难就业,一大原因就是社会上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声音过杂过多,势必会对他们的就业观念造成一定影响。而“回归本心”的茶文化思想,告诉广大高校毕业生面对人生选择要一切从心出发,而不要盲目随从、跟风,失去自我。
茶文化的另一大思想“去伪存真”在泡制茶叶时体现的最为明显。饮茶人都知道,茶叶冲泡十分讲究,先要用白开水冲泡半分钟后,将水过滤掉再重新冲泡,为的是洗掉茶叶表面对人体不利的微小残留物,同时保留茶叶内茶多酚的活性。
经过“去伪存真”冲泡出来的茶水,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去伪存真”的茶文化思想,告诉求职大学生一个道理:求职择业时,要用一双“慧眼”甄别职业信息的真伪,不要仅听宣传,尤其对那些高报酬低要求的工作更要保持警惕,小心误入传销或者骗子的圈套,要时刻保持茶文化思想的“去伪存真”。
对于社会上的每一种职业,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的劳动价值,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城市美容师”还是教师园丁,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人,职业只有领域的区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而言,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是建立正确就业观的开始。传统茶文化思想中的“回归本心”也是在告诫广大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上,要先问问自己想做什么,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而不是盲目遵从家长、朋友的意愿,将别人的期待放在首位,失去自我。因此,高校老师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让学生用一种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每一种职业,这样当他们面临职业选择时,会先从个人喜好和能力进行考虑,而不是一味听从他人的“指挥”。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早就为学生开设了有关就业观引导的教育课程,要知道,大学生就业观不仅包括对每种职业的认知,还包括就业前的个人性格分析与测试,九型人格分类及适合的职业分析、社会职业的规划与发展方面,就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这些知识和内容应该被收集和整理成一门就业观引导教育的学科,不仅对高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教育和指导意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的形成。因此,各大高校还尽快开设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课程,将传统茶文化的思想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通过老师启迪、学生体会等形式,更好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就业观。
“形式主义”长期存在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因为,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12年寒窗苦读终于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就如同进入“保险箱”,不用再勤学苦读。同时,每次大学考试考前老师划考试重点与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学生的学习惰性。此外,补考试卷和考试试卷一模一样、大学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教育“形式主义”的存在,导致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很难被国外教育界认可,因此,我国目前不少高校的大学学历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承认与接受。而我国传统茶文化中“去伪存真”的思想就是对这种“形式主义”的摒弃。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观引导来说,就是要求高校老师做事情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落实,杜绝任何形式的“以假乱真”,诸如在对大学生就业观课程进行教授时,要全面准确;考试前,严禁划重点,并提高考卷的技术含量,严格把控考试成绩的真实性等等。只有切实把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未来求职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以提高就业率,减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比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高校大学生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大,其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帮助这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回归本心”和“去伪存真”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应用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观引导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国高校老师借鉴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