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昭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 066000)
近些年来,京津冀区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迅猛的区域之一,经济地位日益凸显。纵观京津冀,土地总面积达到21.59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全国4.56%的城市土地总面积。人口总数达到9203.1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59%。全国5%的土地面积和全国8%的人口数显然不成正比。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京津两地土地供应紧张,急剧扩张所导致的大城市病加剧,而环绕在京津两地周围的河北省,传统重工业发展密集,环境保护问题和资源匮乏的问题逐年凸显,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诉求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成为三地发展的共同诉求。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中“和”的思想与内涵,凝聚着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法则,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有益的启示。在传统茶文化中,“和”作为茶文化的最高原则,囊括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多种思想,这些无疑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思路带来有益的启迪。
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科学规划的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京津冀协同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三地之间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人才结构差异较大等现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毫无疑问的是河北处于经济弱势地位。京津冀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平衡区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了带动河北经济发展。近些年来,京津冀区域内产业转移速度逐渐加快。如2008年,首度钢铁落户河北唐山曹妃甸,实现了整体搬迁。再如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的整体外迁、沧州黄骅的汽车产业基地的建设、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的合作等等,一批又一批的项目实现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力的带动了河北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舒缓了北京的压力。区域内人员流动、人才的流动,为三地之间也注入了人力资源上的活力。
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中央提出了京津冀“交通先行”的方案,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因此也进一步加速。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区域交通路网的作用,京津冀三地还达成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的一致意见;启动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合作项目;制定了交通一体化联席制度等等。同时,三地还同时加快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规划编制,密集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推动京津冀高速路网的改造与升级,推进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建设。2018年8月,好消息再次传来,首都绕城高速正式合拢围成一圈,全程达到940公里,其中在河北段的路段总长近850公里,北京与河北、天津等多个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因此也得到大幅缩短,既缓解了背景外圈的交通压力,也推动了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形成,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得到可能,
因为区位的不同,地域城市定位的不同,京津冀三地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自然也不相同。相比之下,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人员的吸附能力显然最强。天津为直辖市,对人口的吸附能力居中,而作为人口的被吸附对象,河北对人口的吸附能力自然处于劣势。但对于土地面积来说,北京为16410.54平方公里,天津总体面积是22113平方公里,河北的土地面积则达到18.85万平方公里。如此看来,来自人口密度上的压力,北京最高大于天津,天津则大于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调整三地的产业结构,同样也是为缓解京津两地的人口压力。目前人口不均衡的现象加上京津两地固有的优势,让人口实现平衡发展的目标尚存一定压力。
尽管最近几年里,河北省的GDP总量增速迅猛,并远远大于北京和天津,但这是由于河北的人口优势而造成的。若是对人均GDP进行考量,河北的人均GDP自然无法与京津相比。而且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凸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为的就是减轻京津压力,带动河北整体经济向好。然而现实情况是,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天津是直辖市,同样是经济中心和进出口中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的优势和产业上的优势,叠加而成的“空吸”效应,严重阻碍了河北的整体经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目的是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共同推动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缓解京津两地人口和产业压力,最终达到环渤海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加。但面临的客观事实是,一个首都,一个直辖市,一个省,首先就存在行政级别上的差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内,竞争关系一直是三地的主要发展模式。三地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和发展机遇等方面,一直是存在激烈的竞争。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建设,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实现良好发展的前提之一。
我国是茶的故乡,发展至今已经有着2700多年的历史。茶本身是一种供人们饮用的物品,并被赋予了文化的特征,上升到一种文化后,又有着极其丰富而又深邃的内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茶文化,从一开始的发展到最后的形成,都被深深烙刻上“和”的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内涵,因为有了茶这个载体,也更容易得到认知和理解。
“和”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和”的思想始终被贯穿其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一不是以“和”作为最高指导原则来发展的。“和”字看似简单,但其承载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信息却相当丰富。总得来说,“和”的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的事物之间,在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前提基础上,相互依存、协调相济、最终推动着整体向前发展;二是不同的事物构成了有机的“和”,形成了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构建不是将不同事物进行简单粗暴的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而发展形成符合不同事物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的思想通过三个基本理论进行了表现。
首先是“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有实现了矛盾性的统一,不同事物之间达到并存和互补的状态,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其次是“和谐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不同事物间的发展要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够实现“共生共存、相向而新”的和谐状态。最后是“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类需要对大自然存在敬畏之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人类活动若破坏了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是在儒释道三家文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也是将“和”来做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茶文化中的“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具体表现。通过茶叶这个具象的载体,我们能够完整的透析古人看待世界的观点,对待生命的思维,处理人和环境,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不同事物之间和谐共生的态度。
通过对茶文化“和”思想的内涵进行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和”的思想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存在高度的贴合性。因此,将茶文化“和”的思想运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指导思想是可行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和”思想的三个理论来体现。
前面提到,京津冀三地之间无论是在经济基础上,还是在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为三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奠定了合作的可能性。试想,如果三地之间的差异性消除了,就只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了。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北京可以在高科技产业上发力,天津则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成为三地链接外地的桥头堡,而河北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厚,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和而不同”是不同区域之间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既然京津冀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发展体,就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产业分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发展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
前面提到,行政单元之间无形的壁垒,是阻碍区域发展的障碍之一。三地之间应充分认识到“和谐共生,相向而新”客观规律,本着茶文化“和”的思想中“和谐中庸”的态度,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放下多年存在的“私心”,才能使得三地之间的合作机制更为顺畅。在国家层面上,也可建立一个行政权力高于三地的机构,对三地之间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确保三地经济向着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势必会形成产业集中、扩大升级的新工业格局,自然也会对区域内的资源供给提出更高需求。保证自然环境资源不被破坏,实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近些年来,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基层政府,环保问题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加大环保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消除落后产能以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共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的进程中,三地应共同携手,及时联动,共同保护区域内生态资源不破坏。决不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时间效益的情况发生。
作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篇幅有限和认知上的欠缺,本文尚存在诸多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茶文化“和”的思想,与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思路高度契合,必然也会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