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导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一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8-01-19 03:42:29苏玉华经晶施辛丁瑜洁冷红吴文雅徐丰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碳酸锂丘疹红斑

苏玉华 经晶 施辛 丁瑜洁 冷红 吴文雅 徐丰

谈星 陈晶晶 单芳芳 吴园琴 陈玲玲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苏玉华、经晶、施辛、丁瑜洁、冷红、吴文雅、徐丰、谈星、陈晶晶、单芳芳、吴园琴);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皮肤科(陈玲玲)

患者女,31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发热1d于2016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2年多前因第2次分娩后出现易怒、易兴奋或沉闷不语等情绪变化,在某医院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给予每日口服米氮平、奥氮平各1片,病情渐好转,服药11个月后自行停药。发病前1个月,因病情复发,每晚口服奥氮平0.5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5片,口服碳酸锂1片每日3次,3周后复查血锂浓度及肝肾功能正常。入院前5d自觉乏力、纳差、厌油、小便色偏黄、低热(体温未测),未予处理。入院前1天躯干出现红斑、丘疹,渐蔓延至四肢,自觉瘙痒,次日晨起时面部肿胀,发热,腋温38.7℃,遂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

体检:体温38.1℃,血压98/61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双眼结膜充血,巩膜轻度黄染。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口腔黏膜未见溃疡。双耳后、双侧颌下及双侧腹股沟均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轻度压痛。心肺无异常,肝区无压痛。皮肤科情况:面部红斑肿胀,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可见红斑、丘疹,躯干部皮损融合成片,四肢皮疹以双臂内侧、双股近端为主,未见水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279,淋巴细胞0.559,异形淋巴细胞0.08,单核细胞0.098,嗜酸性粒细胞0.047、计数0.68×109/L,血小板141×109/L;快速C反应蛋白24 mg/L(正常值<10.0 mg/L,下同),红细胞沉降率6 mm/1h。尿常规尿蛋白+,尿胆原+++,尿白细胞331/μl。生化:总胆红素22.4 μmol/L(3.5 ~ 20.5 μmol/L),直接胆红素 15.9 μmol/L(< 6.8 μmol/L),间接胆红素 26.9 μmol/L(< 15.0 μmol/L),ALT 678 U/L(4 ~ 43 U/L),AST 426 U/L(7 ~ 38 U/L),碱性磷酸酶232 U/L(45~ 135 U/L),谷氨酰转移酶220 U/L(7~32 U/L),总蛋白67.9g/L(60.0 ~ 83.0g/L),白蛋白41.6g/L(35~50.0g/L);肾功能、血糖、凝血全套、血电解质均正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阴性,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抗核抗体阴性。EB病毒DNA阴性、IgG阴性、IgM阴性,巨细胞病毒DNA阴性、IgG阳性、IgM阴性,风疹病毒抗体IgG阳性、IgM阴性。肺部正侧位X线胸片未见异常。参照药疹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系统DASI[1]评分为22.4分。

诊断: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

治疗经过:患者系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病,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急停药物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症状加重或复发。鉴于患者入院时情绪较稳定,无易激惹或情绪低落表现,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停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必要时给予安定。经过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患者无肿瘤、结核、病毒性肝炎和其他重症感染,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强克,产品批号A20160721,规格25 mg/瓶,上海赛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25 mg(首剂加倍)皮下注射,每3日1次,共注射5次。住院期间监测体温,每3日复查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系列,并进行DASI评分,每周监测血锂浓度。住院首日体温38.1℃,13:00左右,皮下初次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体温逐渐上升,24:00体温38.7℃;面部肿胀加重,躯干、四肢近端鲜红色红斑、丘疹,融合面积增大,皮温高,轻度浮肿,未见水疱、糜烂;ALT 678 U/L,DASI评分22.4分。第2日体温继续上升,最高达39.5℃(体温大于38.5℃时行血培养);面部肿胀明显,眼裂变小,双唇轻度肿胀外翻,皮疹由躯干向四周不断扩散,双股下段可见新发鲜红色丘疹、红斑,双膝以下、口腔及外阴等黏膜处无皮疹,皮疹瘙痒;患者食欲差,无咽痛、咳嗽,无腹痛、腹泻等,无腰酸背痛等,仅物理降温。第3日6:00降至36.5℃,18:00再次升到38.9℃;先发的躯干部皮疹转暗红,双小腿、双前臂有新发鲜红色丘疹、红斑,皮疹剧烈瘙痒,双手、足、口腔、外阴等处黏膜未见损害;食欲略恢复,不厌油;尿量多,尿色变浅黄,继续物理降温。第4日第2次皮下注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 mg,最高体温37.8℃;巩膜黄染较入院时减轻,右颌下、双侧腹股沟肿大淋巴结较前稍小,轻压痛;双耳后、左颌下肿大淋巴结接近正常;面部皮肤暗红,肿胀减轻,躯干、四肢见弥漫性红斑、丘疹,颜色较前明显趋暗,双手背、足背均可见散在新发红色丘疹,皮疹瘙痒剧烈,口腔、外阴黏膜未见皮疹;进食正常,尿量多,尿色转清;ALT 239 U/L,DASI评分20.4分。第5日白天体温基本平稳在37℃左右,夜间升至38.5℃;面部暗红色斑,水肿消退,有糠状鳞屑;嘴角干裂,张口受限,全身黄疸褪尽,旧皮疹呈暗红色斑,手掌、足跖见新发红斑、丘疹,手足轻度肿胀,口腔、外阴无破溃;患者皮肤瘙痒剧烈。第6日白天体温维持37℃左右,晚间升至38.2℃;面部皮疹消退,可见多数鳞屑,躯干皮疹大部分消退,四肢皮疹趋暗,无新发皮疹;皮肤仍然瘙痒剧烈,给予口服酮替芬1 mg每日2次,共7d。第7日体温降为正常,周身无新发皮疹,ALT 116 U/L,DASI评分16.2分,按时给予皮下注射强克,皮疹由躯干向四周渐消退;实验室指标中除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外,余指标继续恢复。第10日及出院时ALT 97 U/L、88 U/L,DASI评分2.3分、0分,住院13d,期间血培养均阴性,血TNF⁃α均正常,3次检测血锂浓度均正常。1周后门诊复诊,患者体温正常,无皮疹复发,无纳差,ALT 56 U/L,DASI评分0分;皮肤仍瘙痒但能忍受,未予处理。随访12个月,仍服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未发皮疹。

讨论:DIHS是一种以急性泛发性皮损伴发热、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损害、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等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药物反应[2]。文献报道与DIHS相关的药物主要有:抗痛风药(别嘌醇)、抗癫痫药(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抗麻风药(氨苯砜)、抗菌药(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米诺环素等)、抗病毒药(阿巴卡韦)、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等[3⁃4]。国内研究未见有明确碳酸锂导致DIHS的相关报道[5]。刘成[6]报道1例疑似服用碳酸锂至药疹的病例。袁梅[7]报道1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系36岁女性躁狂症患者,服用奥氮平、氯氮平、碳酸锂等多种抗精神病药物10余天后出现面部浮肿、发热、肝酶升高,皮肤科会诊后诊断为DIHS,该例潜伏期偏短,未确定碳酸锂是否三种可疑致敏药物中的致敏药物。国外仅Shreedhar等[8]报道1例因服用碳酸锂引起的DIHS,根据意外的药物激发试验的阳性结果以及Naranjo等[9]不良反应概率量表碳酸锂最终得分为6分(可能),判定碳酸锂是引起该患者DIHS的致敏药物。

考虑到本例患者有双相情感障碍精神病,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加重患者的精神症状;而锂离子可以通过降低cAMP水平,增强TNF⁃α的分泌[10]。我们凭借以往使用TNF拮抗剂成功救治糖尿病合并DIHS的经验[1],在排除活动性结核、肝炎、肿瘤和严重感染后,采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后,患者临床转归呈现如下特征:①注射生物制剂后,体温波动反复,总体波幅逐日减小,体温恢复时间较之于既往我们单纯使用生物制剂治疗Stevens⁃Johnson 综合征[11]的经验延长;②皮疹停止时间滞后,在初次注射生物制剂后仍有新疹,较之于我们既往治疗别嘌醇[1]、三氯乙烯导致DIHS[12](皮疹24h停止发生)皮疹恢复时间延长;③尽管皮疹停止时间、皮疹恢复时间延长,但是DASI评分持续下降;④服用碳酸锂及停药治疗期间监测血锂浓度均正常。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口服碳酸锂在肠道被完全吸收,1~1.5h达到最大峰值,半衰期为20h,达稳态时间约5~7d[13];锂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不参与代谢,不经肝脏,直接经肾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约80%肾小球滤出的锂在近曲小管与钠竞争重吸收[14],锂可以从细胞内缓慢释放,使得即便立即停药,体内实际还较长时间存留锂,患者并未真正脱离致敏原;锂离子可能通过降低cAMP水平,增强TNF⁃α的分泌。

综上,本例提示,使用碳酸锂过程中,要警惕DIHS的发生;不同致敏药物导致的DIHS,由于药物本身的特点(尤其是代谢),可以造成转归差异,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恢复时间可以延长;碳酸锂缓慢从细胞内释放,导致撤除致敏药物不利,且能增强体内TNF⁃α的分泌,使得病情恢复较慢。

猜你喜欢
碳酸锂丘疹红斑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碳酸锂的提纯装置
7月我国碳酸锂进口量同比涨108%,均价同比大涨878%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木星的小红斑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Albemarle锂业拟大幅提升产能
无机盐工业(2017年5期)2017-03-11 11:25:26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碳酸锂对欧盟电动汽车行业的影响
汽车文摘(2015年2期)2015-12-15 22:53:40
Queyrat增殖性红斑1例
西南军医(2015年3期)2015-04-23 07: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