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中医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为主要症状,而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F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国外学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在11 %~29.2 %之间[2]。虽然本病并不致命,但长期的、反复的不适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西医目前本病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FD显示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治疗FD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现就灸法治疗FD综述如下。
目前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仍存在较多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胃肠动力障碍和精神情志障碍是导致FD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脑肠轴功能异常是发病的核心机制[3]。肖靓宜等[4]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艾炷灸组、逍遥散组和多潘立酮组,后五组用复合病因造模法造出肝郁脾虚型FD模型大鼠。经过治疗后,观察大鼠胃排空情况及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而治疗结束后,各治疗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模型组上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的5-HT、DA、NE含量均显著下降,而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5-HT、DA、NE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上升。认为隔药饼灸、逍遥散通过升高模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的5-HT、DA、NE含量,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提高大鼠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而张国山等[5]研究亦发现灸法对FD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具有调节作用,且其作用效果与针刺治疗无明显差异。乌云格日乐等[6]报道运用蒙医灸疗对FD模型大鼠“胃穴”“火降穴”施灸,能促进FD模型大鼠胃排空及升高血清促胃液素(GAS)而达到治疗FD的目的。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最直接表现,而脑肠轴通过脑肠肽作用于胃肠道内的各种靶细胞起到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灸法治疗FD的实验研究也表明通过影响部分脑肠肽表达可以提高胃排空率,达到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为灸法治疗FD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温和灸为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灸法,其作用环节存在着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生成物三个主要因素[7],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和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李为贵等[8]将122名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多潘立酮口服,1次1片,1 d 3次,饭前20 min服用;研究组选中脘、神阙、天枢(双)、足三里(双)、肝俞(双)、脾俞(双)、膈俞(双)、三阴交(双)施灸治疗,除神阙采用隔盐灸外,其余诸穴均采用温和灸。年轻体胖及背部穴位灸30 min左右,老年人及形体消瘦者灸20 min 左右,每日1次。治疗4周后显示研究组有效率达93.44 %,明显优于对照组63.93 %的有效率。刘钺等[9]报道采用温和灸治疗90例脾气虚证F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和GAS、胃动素(MTL)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52例空白对照比较温和灸治疗能使FD脾气虚证的多项症状得到改善,并且能使血中GAS、MTL水平增高。而另有学者[10]报道通过中脘、神阙施灸法治疗FD患者60例,治愈率达65.00 %,有效率达96.67 %。临床中温和灸可用于治疗不同证型的FD,尤其适用于脾胃气虚型FD,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隔药灸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间隔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治疗各类急慢性疾病。单晓春等[11]将60例F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神阙穴局部消毒后,填入药物(附子10 g、干姜10 g、半夏5 g、丹参5 g、砂仁5 g、木香2 g研末),患者取平卧位,或床头抬高约30°,将蚕豆大小艾条点燃,距神阙穴3 cm处温灸20 min~30 min,灸毕除去灰烬,外敷消毒纱布进宪固定,1次/d,10 d为1疗程,间隔 3 d 可进行下个疗程。两组均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33 %和70.00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衣哲等[12]报道运用相似药物在神阙穴实施隔药灸治疗FD亦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程芳等[13]用生黄芪10 g、檀香2 g、丹参3 g、九香虫2 g、木香2 g、降香2 g研末,加入黄酒制成药饼,置于中脘、关元、足三里、内关、公孙穴、太冲穴实施隔药灸治疗脾胃气虚型FD,疗效优于联合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和曲美布丁分散片组。隔药灸是一种将艾灸、中药、经络、腧穴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能根据病情灵活选择间隔药物种类,对于治疗诸如FD此类病机较为复杂的疾病值得临床上深入探索。
热敏灸是通过探查热敏态穴位,并对其进行施灸以提高艾灸临床疗效的一种新型灸法。杨金梅等[14]在肝俞穴和胃俞穴、上脘穴和下脘穴两水平线之间区域内施灸以探查热敏穴,并对热敏穴逐个悬灸,共治疗23名FD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多潘立酮组,且无明显副作用。王士源等[15]则选取双侧承满、梁门、气海、脾俞及公孙穴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找到该穴位及其附近的热敏点后,再对该点进行温和灸法,即用点燃的艾条对准热敏点3 cm~5 cm处不动,持续施灸,直至上述的热敏化现象消失,即达到最佳施灸量,然后换另一处穴位继续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选穴位依次灸完。共治疗28例FD患者,治疗后有效率、症状评分改善均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且血浆胃动素水平高于亦对照组,说明热敏灸是一种治疗FD的有效方法。在热敏灸治疗FD过程中对灸感的把握是关键,以灸感确定施灸部位,使艾灸能够像针刺一样激发经气,发动感传,从而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王郁姣等[16]报道矩阵灸法治疗脾胃气虚型FD取得显著疗效。其中40例治疗组患者取穴:①神阙1、天枢1(双)、中脘1、梁门1(双)、关元1、水道1(双);②内关2(双)、公孙2(双)、合谷2(双)、太冲2(双);③手三里2(双)、足三里2(双)。治疗方法:上述腧穴下标数字为艾灸顺序,除神阙穴采用隔姜灸法灸5壮~10壮外,其余腧穴采用艾炷(艾炷大小以患者小拇指大小为度)直接灸5壮~10壮。10 d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 d,继续下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片10 mg/次,3次/d。两组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另有学者[17,18]报道运用赵氏雷火灸配合针刺、蒙医艾灸法治疗FD均取得较好疗效。目前一些新型的、特色的及民族医学的灸法被临床运用于治疗FD,为F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使FD的治疗方式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
灸法与其他方法联合治疗FD的是临床亦较为常见,目前主要以灸法联合口服中药及灸法联合其他中医外治法为主,多途径的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对于一些治疗难度较大的FD优势明显。
冯春生[19]运用口服中药陈夏六君汤,同时联合艾箱灸中脘、足三里穴治疗脾胃气虚型FD,结果显示: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及多潘立酮片组。周银秀[20]通过口服自制中成药行气通降片联合艾灸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治疗FD,疗效显示优于口服西沙比利。另有学者[21]报道疏肝健脾汤联合艾灸治疗FD优于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的治疗效果。
李漾等[22]将65例脾胃虚寒型FD患者分为针刺配合艾箱灸治疗组和口服吗丁啉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取中脘、天枢、下脘、关元、足三里、内关穴针刺入后行捻转提插使患者有酸麻胀重的得气感后留针,艾箱放在患者腹部,留针留艾箱30 min。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3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吗丁啉治疗,3次/d,10 mg/次,饭前15 min服,疗程同治疗组。经治疗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配合艾箱灸与口服吗丁啉相比治疗脾胃虚寒型FD有较好疗效。赵莉等[23]报道在足三里、中脘、内关、三阴交与内关穴处实施温针灸治疗脾胃气虚型FD亦取得良好疗效。
张兰云等[24]报道运用自制和胃降逆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FD有效率达95.00 %,显著高于单纯口服多潘立酮的对照组。徐长辉等[25]采用穴位注射联合温和灸治疗FD,效果十分理想,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包括穴位注射方法的止痛、防御和调整作用,黄芪注射液的健脾补气、充元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以及温和灸热效应、艾叶的温煦脾阳、散寒止痛等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灸法在治疗FD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些进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目前认为脑肠轴功能异常是FD发病的核心机制,所以灸法对FD患者脑肠轴调控机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而笔者通过文献总结也发现,灸法治疗FD患者中以脾胃气虚或脾胃虚寒证型最为多见,这与灸法最为切中其本虚的病机相关,且临床中常选择腹部或脾胃相关穴位为治疗部位,使热力能直达病所,温补脾胃之阳气,进而恢复脾胃升降枢纽,中焦气机阻滞自然得以解除,达到治疗FD的功效。所以对灸法治疗FD的进一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也将有利于指导我们临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治疗,使灸法治疗FD趋于规范化。
作者简介:
欧阳波(1986-),男,2014年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工作。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