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雨 王佳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老年病科,辽宁沈阳 110004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医院和社区环境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几乎可以感染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发广泛疾病,例如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肺炎、心内膜炎、乳腺炎、骨髓炎等[1]。SA可通过激活先天免疫防御系统,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器官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近几年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相关机构监管不力,耐药菌株、“超级细菌”的爆发流行趋势严重[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自 1961年首次被检出后,其检出率持续增高,它不仅对β-内酰胺类耐药,对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均产生严重耐药。糖肽类药物是治疗MRSA的首选药物,也是临床中公认的治疗MRSA最有效的药物,但目前世界上多家医院检出了耐万古霉素SA菌株[3]。最为棘手的问题是针对SA及其耐药菌株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极为有限,死亡率增高,全世界均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4]。
无数的历史实践均证明,中药的抗菌疗效不容置疑。中药毒副作用小、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安全性高,治疗SA感染的效果显著,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与宠爱,尤其针对目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耐药菌株,中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有关中药治疗SA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不仅具有显著的杀菌效益,对于抵抗SA的耐药性也有巨大帮助。在长期的抗生素作用下,SA会产生基因突变,进而相对应的靶位蛋白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可使SA逃脱抗生素的杀害并产生耐药。研究表明,SA的耐药性越高,其碱基突变越普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gyrA基因突变是SA对氟喹诺酮耐药的主要原因,传统中药复方黄连制剂对SA所产生的基因突变具有回复突变作用[5]。
生物膜的形成是SA不易被清除并产生耐药的重要环节。生物膜是SA为了适应环境、防止自身被抗生素杀灭,而将自己嵌入到自己产生的细胞外基质中所形成的保护系统。生物膜的形成为SA提供了安全生长环境,使其对传统的治疗方案反应差。水蛭的醇提取液在破坏SA的生物膜系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将水蛭与抗生素联用时,可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从而减少大剂量抗生素的毒副作用[6]。
中药治疗还可明显改善SA细胞膜的通透性,也是抗SA的重要机制之一。SA为了抵抗抗生素的杀菌效用,可通过改变自身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阻碍抗生素的杀害。有研究表明罂粟碱不仅抗菌效果显著,对于MRSA的杀菌效果也很强,能明显提高实验小鼠的存活率,并且这种生物碱还可明显改变SA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耐药性的产生[4]。
若SA菌体内存在β-内酰胺酶,将使S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而中药及所提取的有效成分可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中药还可抑制SA的外排泵作用、消除耐药质粒从而发挥抗SA作用,改善其耐药性[7];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SA以及逆转SA的耐药性效果显著,这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当今学者们普遍认为中药的抑SA及其耐药菌株有其独到之处,与抗生素抑菌机制不同,中药用于抗SA时,并不会产生耐药,因此中药治疗被认为是治疗耐药菌株的新途径。但Wu等[8]却发现将SA分别暴露于四环素、氯己定、黄连环境中14 d后,SA可产生交叉耐药,表明抗生素、消毒剂、中药抑菌或杀菌机制相同。这一结论与之前的相关实验所得结论都有所不同,有关中药抗SA机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故非常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中药抗菌的具体机制。
随着国内外中药组分相关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中抗SA的有效成分已经明确,主要包括生物碱、菲类、酯类、黄酮类、异黄酮类、酚酸类等。某些中药中所含有的特殊成分也被证实是中药中起主要抗SA作用的化学成分。中药是以整体辨证观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为指导,经过采集、炮制等多个步骤获得的药物,一种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制剂中可同时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从而有效抑制或杀灭SA及其耐药菌株。
生物碱中小檗碱的抗菌谱最广,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小檗碱亦称黄连素,是中药黄连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9]。此外,苦参中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次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等多种生物碱,它们均属于喹诺里西啶生物碱,不仅具有强效抗SA疗效,还可提高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麻黄草中提炼出的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广泛用于预防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血压。He等[10]发现麻黄碱可调节SA感染者的树突细胞功能及其免疫应答,促使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同时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保护宿主免受SA毒素损伤。
白及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皮肤破损、烧伤等疾病。白及块根在生产过程中通常被扔掉,但Guo等[11]研究表明,白及根茎可入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效果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菲类是其块根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但菲类仅对SA等革兰阳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菌无明显抑菌效果。
Jiang等[12]发现乌心石内酯在抑制小鼠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释放,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的同时,可降低肝肾等器官损害,改善小鼠存活状态。对于SA、MRSA所引发的腹膜炎具有出色的抗炎效果。
曾春晖等[13]的研究表明广西藤茶总黄酮作用于SA时间越长,SA的细胞表面、细胞间间隙、细胞直径等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SA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脱氢酶活性下降幅度越大,进而影响SA的生命代谢,发挥抑菌疗效。
植物雌激素本身并不是激素,是植物中具有弱雌激素作用的化合物,异黄酮及其衍生物是植物雌激素的主要成分。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抗SA作用卓越,可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其抗SA作用不再增加[14]。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分离出的异黄酮类衍生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葛根素也可通过抑制p38MAR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展现其抗SA活性,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10]。
SA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炎性反应,是SA感染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中药中所含的特殊有效成分能降低宿主的炎性反应,对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极为关键。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RK)是哺乳动物体内重要的细胞传导通路。SA感染可刺激炎性细胞因子激活p38 MARK/NF-κB信号转导通路,刺激NF-κB磷酸化,造成机体的炎性损伤。传统中药虎杖苷能够有效阻止这一过程的发生,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其使用剂量在15、30、45 mg/kg时都能有效抑制炎性渗出及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降低NF-κB的磷酸化作用,改善SA所诱发的乳腺炎对乳腺组织的损害[15]。巴西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地区,是一种美丽的室内盆栽观叶植物,在巴西木中提取的巴西木素又称苏方木素,可通过调节TLR2及其相关通路发挥强有力的抗菌疗效。
中医多讲究复方疗法,但某些单味中药在治疗SA感染过程中的效果也非常显著。目前中医治疗SA感染多采用清热解毒药,近年来研究发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温里药等也可发挥良好的抗菌疗效[16]。常见药包括白及、白芍、白头翁、板蓝根、柴胡、大青叶、大黄、丹参、儿茶、金银花、黄连、黄芩、黄柏、虎杖、苦参、连翘、麻黄草、马齿笕、蒲公英、秦皮、射干、山茱萸、五倍子、乌梅、五味子、香椿叶、栀子、紫荆皮等[17-19]。冯韬等[19]研究了6种单味中药对S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高浓度白头翁醇提取液、蒲公英醇提取液、板蓝根醇提取液在1倍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incentration,MIC)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强,而在1/16、1/32 MIC浓度下反而会促进SA生物膜的形成。
复方中药依据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机组合形成,能够有效利用各个单味中药之间的相协作用,弥补单味中药血药浓度的不足及大剂量导致的毒副作用。麻鱼石黄汤是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的抗SA经验用方,化裁麻杏石甘汤而来。此药方仅麻黄、石膏、黄芩、鱼腥草4味中药,其中的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肺生津,黄芩性味苦寒、泻火解毒,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但这4味药配伍缜密,对于治疗SA及其耐药菌株感染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可避免SA对替考拉宁产生耐药,减少替考拉宁的使用剂量,增强临床疗效[20-2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医书 《伤寒论》,此方剂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中药组成。杨露等[22]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头孢唑林联用抗MRSA效果比单用此方或单用头孢唑林效果好,表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为解决治疗MRSA感染这一临床难题提供新思路。
目前,对于难治SA感染,临床工作中常采用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延长应用时间、联合应用另一种抗生素等措施,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多,医疗花费负担重,使得SA的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高,最为关键的是治疗效果有限。但单一中药治疗因血药浓度不足等因素,感染可能并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严格遵循中医传统理论,某些中药联合抗生素对于抑制SA生长、繁衍及耐药菌株的出现可产生协同作用,因此中西医联合治疗是避免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的可行途径之一。Yang等[23]研究发现环丙沙星与菘蓝、黄芩在抗SA方面均具有协同作用,大黄仅与庆大霉素联合使用具有抗SA活性,金银花是中医中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但在实验中,并未发现其与任何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之前的报道显示,五倍子与β-内酰胺类联合可共同破坏SA细胞壁的完整性,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利奈唑胺较糖肽类抗生素对肝肾的毒性小,抗菌疗效更优,不良反应更少,可治疗对糖肽类不敏感的SA耐药菌株。当由板蓝根、丹参、百部、贝母、黄芩、胆南星、栀子、甘草所组成的肺炎合剂与利奈唑胺联用治疗MRSA肺炎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更为明显,MRSA清除率更高,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相对安全性较高[24-25]。
高咏涵等[26]采用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了环丙沙星与黄柏、五倍子、地榆联合应用的MIC,观察是否中药联合抗生素能缩小或关闭SA的突变选择窗(mu tant selection window,MSW),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结果表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黄柏、五倍子、地榆可使MSW明显缩小,尤其是当联合4 MIC的黄柏时可关闭SA的MSW,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丹参中的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抗菌活性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对抑制SA感染的活性高。当丹参多酚酸盐与氨苄青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头孢舒巴坦、红霉素、磷霉素、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这10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积极的抗MRSA作用,协同作用最为显著的是联合阿米卡星,当单独应用阿米卡星时,MIC为32 mg/L,当与丹参多酚酸联用时,MIC降低至8 mg/L。表明丹参多酚酸不仅具有强效抗SA活性,对于逆转MRSA的耐药性也有极大的益处[27]。
甲氧苄啶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发挥其广谱抗菌疗效。吴梅梅等[28]发现甲氧苄啶与其他抗菌药联用时,不仅可增强抗生素的杀菌疗效,还可增强包括清热解毒类、补益类、收敛药类、外用药类在内的共58种中药的抗菌作用,但对于不同种类的中药、不同菌株增效程度不同。不同种类的菌株中,甲氧苄啶联合中药治疗SA感染的增效作用较强。
总之,中药具有资源丰富、抗菌疗效卓越、毒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赢得国内外研究者的青睐,成为治疗SA感染的新途径。但目前针对中药抗SA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待相关系统性的体内、体外实验的开展来客观阐明,以期于为中药的推广使用提供有力支撑。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不仅能有效逆转SA耐药性,同时兼有促进耐药菌株的爆发流行的可能性,合理掌握应用剂量是抗SA及其耐药菌株的重要环节。中药抗SA的应用前景广阔,精确区分抗SA单味中药之间的协同、相加、拮抗作用,合理配伍应用各味中药,以增强抗SA及MRSA等耐药菌株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辅相成,是治疗SA感染的可选途径之一。抗SA治疗方案中引入中药治疗,将是医学领域又一次重大提升与飞跃,提倡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