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健 杨 军 李长江
为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保障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宜昌渔业积极承担、参与各级渔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不断将新技术、新模式引入我市渔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渔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据统计,宜昌全市适合发展水产业的可养殖面积近90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仅20万亩,其余水面主要为库区、河流、湖泊,进行网箱、围网养殖,养殖结构不够合理。2016年,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宜昌市2017年12月底全面完成网箱围网拆除工作,全市可供水产养殖面积锐减,这是宜昌现代渔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宜昌现代渔业发展的巨大挑战,但同时更是宜昌现代渔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目前水产养殖处于“天花板”的情况下,谋划渔业转型升级和养殖结构调整,发展以池塘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为主的新技术、新模式是突破“天花板”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渔业目标的关键时期。通过挖掘潜力,推行、发展新型渔业、现代渔业,是实现宜昌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是在老旧池塘的基础上增设底部涡流出水管,将高密度养殖的吃食性鱼类排泄物和残余饵料及时排出,废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处理后用于循环利用,减少了废水排放,经净化的水质提高了水产品养殖产量。我市流水池塘主要集中在宜东平原枝江、当阳两市,2016年,我市改造精养鱼池10000亩,新开挖鱼池1000亩。与普通池塘相比,流水池生态健康养殖单位节水率达78.5%、节约土地60%以上、养殖成活率90%以上、节能23%、减少药物支出近10倍,每亩综合效益可达9000元以上,效益提高30%以上。池塘生态健康养殖通过废水的净化循环,可实现零废水排放,真正达到水产养殖业的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稻田综合种养利用水稻田养殖鱼、虾、蟹、鸭、蛙等水产动物,水产动物粪便用于施肥,水产动物帮助治虫,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升水稻品质,提高经济收益,具有投资小、易推广、回报大、致富快的特点。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曾多次组织我市农民学习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并积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和保障。稻田综合种养主要适宜于水源充足、水体无污染、排灌方便、地势开阔平坦、土层深厚的平原中稻产区,截至2017年9月,全市适合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6.9万亩,已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万亩,新增发展面积6000亩,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稻虾共作为例,亩产小龙虾100kg、稻谷400kg,亩产值可达7000元以上,利润3000元左右。稻田综合种养提供了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保障了农民稳定增收。同时通过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镇增地,为保障我国水产品市场持续稳定供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推动了我市生态农业发展走上新台阶。
一是利用宜昌山区水源水温较低,水质清新无污染且含氧量高的特点,通过政府扶持和技术支持以秭归懋源祥渔业家庭农场、宜昌昭君土著渔业为代表的企业,养殖鲟鱼、齐口裂腹鱼、白甲鱼、大鲵等珍稀特色水产品,带动山区脱贫致富,创建我市渔业一处新亮点。二是积极推动工厂化、设施化养殖黄鳝、泥鳅、龟鳖等特种水产,以枝江科旺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黄鳝工厂化养殖,大幅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真正做到了“小水面、大产出”的目标,成为我市低碳高效养殖的杰出代表。
宜昌市水资源丰富,特种土著鱼类如大鲵等资源得天独厚,应当充分利用用我市长江三峡、清江等流域优美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观赏休闲渔业,实现“渔业观光-休闲旅游-美食餐饮”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共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目前宜昌已有长阳鹏博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各地正在加大休闲渔业申报、建设力度,力争将休闲渔业打造成我市渔业同旅游业有机融合的经典模范。
由于养殖池塘开发缺乏科学、统一、规模化、集约化的布局规划,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导致养殖池基础老化,淤积严重,池底太高,有效水体减少,严重影响养殖结构调整及池塘潜力发挥。随着市域内网箱养殖全部取缔,我市水产养殖面积将锐减至原有面积50%,要实现“减量增收”目标,必须深挖池塘养殖潜力,必须对原有老旧池塘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单位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苗种是渔业的源头,是关乎渔业发展命脉的种子工程。但我市苗种繁育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全市仅18家苗种繁育场,年产量13亿尾,并不足以满足本市苗种需求。二是以常规品种为主,名优苗种孵化种类少、产量低、规模小、生产能力弱,多年来在我市推广的特色名优品种如中华鲟、黄颡鱼等苗种多来源于外省市,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我市水产品竞争力。
苗种、饲料、渔药等渔需物资质量良莠不齐,投入品的使用、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依旧存在,渔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渔民满足于落后的养殖模式、技术,观念守旧,对新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有所疑虑,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实现现代化、标准化、高效化的水产养殖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养殖水平低、养殖规模小、养殖区域不够集中等问题仍是现阶段主要问题。
渔业从业者年龄普遍较大,对新兴事物学习使用能力不足,养殖过程遇到问题多以经验解决,缺乏科学依据,养殖风险大。以兴山地区推广养殖的齐口裂腹鱼为例,养殖周期为2-3年,养殖成本高、养殖难度大,故售价相对较高。而宜昌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并不足以完全消化本地特种土著鱼产量,可能会影响产品销路,形成产品积压,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我市渔业建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东部平原以高产池塘养殖为主导,西部山区以特种土著鱼类养殖为特色的格局。根据中央、省各级领导对渔业发展的指导,我市积极落实各项惠渔强渔政策,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发展,努力实现我市渔业可持续发展。
要以宜东平原精养鱼池为基础,以渔业产业化合作经营组织为载体,坚定不移发展高效规模化渔业,形成地域渔业产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政府推动,整合资金投入,全力推进渔业规模化建设。同时加大渔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科学养殖水平,促进渔民标准化、科学化、专业化养殖,提升水产品质量。
一是要出台相关标准,让渔业生产“有法可依”;二是要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做到“有法必依”;三是要加强渔业生产源头把关,做到产品源头无公害,产品质量有保障,做到“执法必严”;四是要全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水产品“身份证”,渔业生产者自觉安全生产,做到“违法必究”。
一是要严把水产品质量标准,做到自纠自查,严把产品质量关,维护我市水产品良好品质声誉。二是积极申报地方标准、驰名商标,加强宣传宜昌绿色、生态渔业产品,树立品牌效应,带动本市渔业产品向高端化、精品化发展。
一是要扶持壮大本市水产品加工业,提升本地水产品消化量,如扶持企业对水产品进行多品种、多方向深加工,挖掘水产品潜在经济价值,形成养殖、加工、出口(销售)完整产业链,提高我市水产品竞争力。二是要构建“物联网+渔业”销售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本市水产品销路,让农民真正做到“人在家中坐,鱼售千万家”。
(通联:443000,湖北省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电话:1557162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