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特征与防治

2018-01-19 01:37王桂香
中国畜禽种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活苗病鸭雏鸭

王桂香

(吉林省梅河口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500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所一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1],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鸭,典型特征为剖检后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本病呈全世界分布,最早于上世纪30年代报道于美国,我国是本病的重灾区之一。下面就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与防治和大家作一交流。

1 病原特征

本病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不形成芽孢, 表面有荚膜, 大小约为 0.2~0.4μm×10~20μm, 目前已经报道的至少有20种血清型。动物体分离的病原经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呈两极浓染。本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可长出表面光滑,突起,奶油状的圆形菌落,直径为1.0~2.0mm,普通大气环境中培养可长出露珠状的小菌落,最适合在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巧克力琼脂、绵羊血琼脂和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是培养本菌最适合的培养基,生长最佳温度为37℃。

2 本病简介

本病主要发生于雏鸭,成年鸭耐过,全国各地都有流行,无论是水鸭还是旱鸭均可感染。本病季节性不明显,但寒冷季节发病率会更高,因寒冷和高湿的环境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下的鸭群也容易发生本病,常见因素有营养不良,长时间断水断料,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更换饲养员,噪音污染等。本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大部分病鸭在度过易感日龄后可自行耐过而存活下来,但后期生产性能受到影响。

3 临床特征

本病的发生可能和母源抗体的消失有关,大部分病鸭都是从两周龄左右开始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采食量下降,眼睛常流泪,鼻孔常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不成形,有时发绿,可伴发轻微呼吸道症状。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食欲可出现废绝,身体消瘦,腿软无法站立,走路缓慢,容易离群,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经常不自主摇头,全身抽搐,共济失调,有时胡乱拍打翅膀,头颈可出现歪斜,最终角弓反张而死。

4 剖检特征及机能影响

剖检后的典型病理变化为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2],整个腹腔器官被一层白色或黄色的浑浊薄膜包住,这是腹腔炎性渗出后纤维蛋白析出沉淀的结果。心脏被包裹后,跳动功能减弱,造成全身循环障碍,代谢机能下降。肝脏表面沉积的薄膜可影响肝脏功能,使解毒能力下降,毒素在体内逐渐增多。气囊发炎后可表现混浊增厚,壁上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由于剖检开腹腔后负压消失,眼观和腹膜相似,气囊的炎性病变可影响双重呼吸,进而影响氧交换,血液中还原性血红蛋白增加,有氧代谢减弱。除上述器官外,脾脏表现肿大,严重的呈红灰色斑驳状,部分病鸭表现关节炎和脑膜炎,导致走路不稳和神经症状。

5 本病的预防

预防本病最佳的方法是疫苗免疫,目前,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弱毒活疫苗,另一种是强毒株灭活苗。两种疫苗区别在于,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抗体较快,免疫系统反应灵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同时发生,预防本病效果佳,但弱毒疫苗必定是活苗,存在一定的返毒风险,不适合免疫亚健康状态的鸭群。强毒株灭活苗的优势在于使用安全,不会出现返毒风险,灭活苗不对机体靶细胞产生作用,只能利用其表面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免疫效果不如活疫苗,但更适合亚健康状态鸭群或之前从未发生过本病的鸭场免疫。

本病主要依靠密切接触传播,2~4周龄的雏鸭是最易感期,此期一定要注意控制饲养密度,防止过度拥挤造成本病传播。加强饮水消毒和空气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可饮用0.05%的高锰酸钾水防止病从口入[3],空气消毒可用1%浓度的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注意保温,防止受凉感冒。

6 本病的治疗

本病病原归属为细菌,治疗时可选择抗生素,目前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有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使用方法上,注射使用效果最好,但由于雏鸭小,体重轻,数量多,注射用药费时费力,还容易产生应激,故临床很少采用。大多数养殖场倾向于饮水给药,不但使用方便,生物利用度也高,对鸭群应激小。本病治疗的最近阶段是发病前期,一旦发展至中后期,会造成器官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预后效果较差。

猜你喜欢
活苗病鸭雏鸭
自然感染鸭坦布苏病毒蛋鸭卵巢的病理学观察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效果评估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猪伪狂犬病不同疫苗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分析
种鸡免疫程序的制定
犬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观察
鸭霍乱病诊治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