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农业局 365400)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主要是以腹泻、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死后肾脏多软化为特征。现将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016年4月23日,接到宁化县养羊专业户范某的电话咨询,他饲养的89头山羊,今天突然不明原因在1d内死亡6头,还有19头精神状态萎靡、食欲不振。死亡羊只多为膘情较好的成年羊。羊突然发病,有的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倒地死亡,有的死在放牧的山场上,有的早晨发现死在圈舍里。经询问得知,近几日将羊赶到1个牧草长势较旺的山垇里放牧,并且还未接种三联四防灭活疫苗。
在放牧中突然发病,表现向上跳跃、倒地、腹胀、呼吸急促且磨牙或侧身卧地头后仰,腹痛不安,排出大量暗褐色黏稠稀粪,急性的短时间内,口吐带血色泡沫,突然倒地死亡;在2~3h内死亡的可见兴奋不安、空嚼、咬牙、啃食泥土或异物。表现呼吸困难、腹胀、倒地不能站立、四肢腿蹄乱蹬等。有的病羊离群独处,食欲减少或废绝,卧地,四肢无力,不愿走动,强迫运动时,表现虚弱、运动失调。腹部臌胀,有腹痛症状,口内流出带血色的泡沫。排粪困难,粪便形状改变,或粪团变大、变软,混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或色暗如水样稀粪,间带血丝。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死亡的羊尸体膨胀,剖检5头羊可见口腔、鼻腔和肛门黏膜呈蓝紫色,并有出血斑点,鼻腔还有带血样泡沫液体流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潮红、肿胀,尤其是真胃黏膜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有的真胃黏膜发生坏死和溃疡。肺脏明显瘀血、水肿。肾肿大,充血变软,柔软如泥;肝肿大,质脆胆囊充盈肿大2~3倍,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咽颈部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
无菌采取肾脏、肠黏膜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少量直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氏阳性单个或短链的大杆菌。
取小肠内容物10ml加无菌生理盐水3倍稀释,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分别给2只家兔静脉注射2ml和4ml,注射2ml的家兔于1h死亡,注射4ml的家兔于0.5h死亡。取死亡小兔肝脏、肾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芽孢位于菌体一端[1]。
根据现场调查、发病情况分析、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初步诊断为羊肠毒血症。
(1)立即转移羊群放牧到高燥山坡放牧。加强饲养管理,补料等。
(2)病羊隔离、严格消毒、避免疫情扩散。
(3)彻底清扫山羊圈舍,圈舍墙壁、饲槽、饲具用20%漂白粉或0.3%消特灵严格消毒。对病羊污染物、垫草粪便集中发酵处理或焚烧。
(4)对发病羊群,采取对症治疗,在补料中投给肠道消毒杀菌药,痢康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双岐杆菌)500g拌料300~400kg/kg, 连用 3~5d。 肌注峻痢七联胜 0.1~0.2ml/kg(乙酰甲喹注射液2.5~5mg/kg,氟苯尼考注射液10~20mg/kg),1次/d,连用3~5次;同时配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VC、VB12, 1 次/d, 连用 2~3d。
(5)经采取以上防治措施,一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新的病羊。
养殖场地的选择应根据山羊的习性来决定,一般选择地势较高,比较干燥的地段,确保养殖场地不会出现积水。羊舍建筑应满足羊喜干燥、忌潮湿、怕闷热的生物学特性[2]。
羊圈内所有的养殖工具和基础设施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保证其清洁、干燥、无病菌隐患;羊舍坚持每天清扫,每隔3d左右对粪便进行集中堆积发酵,在进出口处应当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
此次羊群发生羊肠毒血症病的原因是羊群放牧在山垅大垵沟内,此山间牧草旺盛、低部有多年腐烂的杂草而羊又采食了含有露水牧草。
D型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3]。羊只采食了被芽孢污染的水和饲料进入消化道后,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而引起发病。羊群放牧要注意地形地势,一般到高燥的地区放牧。饲料更换要逐渐进行,粗饲料和精饲料搭配要合理,少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羊采食不新鲜或霉菌饲料、腐败的落叶及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易诱发该病。故在饲养过程中,要饲喂新鲜饲料,不得饲喂霉菌饲料,饲料中蛋白质不得过高,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放牧时,不得让羊只啃食地上呕熟发酸的落叶。
羊肠毒血症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做好羊肠毒血症的预防。每年春、秋定期用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