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伟 周学雷 李爱红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畜牧兽医局 266200)
种公猪和种母猪都会存在一定的繁殖障碍,有具体不同的表现,一旦发生,将大大影响养殖户预期的经济价值,为此,在养殖生产中了解繁殖障碍的表现形式,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意义重大。
环境中一些病原菌,如衣原体、寄生虫、钩端螺旋体、病毒、细菌等都可能导致母猪患有繁殖障碍疾病。因为一旦日常管理中圈舍消毒、卫生防疫方面有漏洞、不规范引种时,都是感染这些病原菌的合适机会,造成母猪患病,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布鲁氏菌病、猪伪狂犬病等等,从而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
第一,受季节影响。夏季的高温天气降低母猪采食量,缺乏充足的营养物质,进而推迟母猪发情期,初产母猪已发生断奶发情间隔延长,配种后母猪返情率高的情况[1]。高温还会影响母猪产仔数量及母猪胚胎成活率,增加母猪感染多种致病微生物的几率,进而发生乳房炎和泌乳障碍综合征,甚至影响发情。
第二,饲养管理不精心。饲料质量差,发霉、变质甚至很有有毒有害物质,母猪食用后容易造成身体发育迟缓、食欲下降等情况,长期食用,母猪自身抵抗力受到很大影响,导致母猪受孕难、流产风险高;密集养殖,光照少、通风差、卫生不佳,加之运动量不足,进而繁殖能力下降;母猪常因机械损伤、胎儿过大、兽医助产不当等因素而感染阴道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或在母猪分娩过程中,必要的消毒和护理措施不完善,大肠杆菌、链球菌等侵入生殖系统,导致母猪患病,生殖率下降;另外母猪泌乳期过长、母猪过瘦或过肥都会导致繁殖障碍。
第三,母猪自身原因。母猪一旦感染生殖系统疾病,相应的体内激素分泌存在异常情况,在进入交配年龄后,不发情、不怀孕、性周期紊乱等现象容易出现,进而影响正常的繁殖功能。
公猪先天性遗传可能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其精子活力弱、性欲弱等情况,不适合做种用,但小时候又无法直接观察判断,只有成年后才能发现。
种公猪感染疾病,尤其是猪布鲁氏菌病后,会出现严重的繁殖障碍,具体表现睾丸炎和附睾炎,患病种公猪随病程发展,睾丸会发生萎缩,从此失去配种能力[2],进而表现为繁殖障碍。
对于规模化种猪场防治繁殖障碍的措施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将防控措施应用到养殖各个环节中。
第一,提高养殖安全意识,贯彻防大于治的基本原则,在养殖初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免疫程序,建立有力的防御屏障,同时,养殖户还要根据自身养殖情况,如猪群不同种类及不同流行病学等指标,具体制定猪群的免疫接种,且按时完成,打好防病基础,让病原菌无可乘之机。
第二,执行严格的检疫规程,一旦猪场从外地引种,禁止从疫区引种,引种后要避免直接混群饲养,因为即使从无疫区引种,也需要隔离时间,观察、隔离一段时间后,确定无病后,执行猪群免疫接种工作。准备工作准备得当后方可混大群饲养。
第一,科学选择猪种。选择遗传方面表现优良猪种,科学筛选,开始选种时就要淘汰繁殖遗传异常表现、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发育不全的猪种,在开始选择时将猪仔生殖率放在首位。
第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养殖中,还要注重改善种猪生长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定期清扫粪尿等污物,确保猪舍处于干燥、清洁、卫生的状态,同时注重圈舍内良好的通风换气,使猪群生活环境舒适,有助于生长;提高母猪分娩护理。根据相关防疫制度要求,制定长效的防疫消毒计划,定期对种猪运动场所、猪舍用具和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饲料和饮水卫生,并根据自身营养需求,合理配比微量元素、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发育,同时提高母猪分娩后的营养供给,但要避免母猪过肥或过瘦[3]。
保证仔猪吃足初乳,因为母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尽可能使母猪分娩前10d内,饲喂保健药品与催奶饲料。同时要端正态度,平衡心态,一旦发现疫情不回避、不害怕,及时找出原因,相应地采取措施进行隔离与治疗,防止疫情扩大,一旦有病死猪,需妥善无害化处理,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发展,防止威胁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