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对如何确定样方的面积,如何进行随机取样等知识点,因为缺乏实际的认识总会出现一些理解的错误。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际调查,来突破以上难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了一节真正走进自然的生物课。
1实验准备
1.1调查场地的选择
笔者所任教学校因为建设体育館划出了一块空地,长满杂草,形状大致如图1所示。
草地1长约150m,宽约80m,适合用于五点取样法。草地2长约150 m,宽约3 m,适合用于等距取样法。
1.2调查器材的准备
米尺、扎丝绳、固定绳子的小树枝、记录用纸和笔。
2实验过程
2.1学生分组
全班学生共分成8个小组,每组5或6人。
2.2确定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草地1、草地2上的野菊和蒲公英的种群数量。
2.3取样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由于野菊和蒲公英的植株较小,学生经过实地考察,确定调查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为1㎡。调查草地1时,采用五点取样法。但是草地1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为了方便找到5个样方,于是5名学生站成一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的四角和对角线交点。然后,由这五个学生指挥各组找到相应的样方(尽量各组不重叠)。调查草地2时,采用等距取样法。
2.4调查结果统计表(表1)
3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每组所取的样方尽量不重叠。五点取样时,在站点5个学生的指挥下,沿长方形的对角线依次取样,等距取样时注意各个小组的起始样方。
(2)辨别植物个体数量时,不仅要看花和叶,还要看地表的茎和根,以根计数。由于野菊和蒲公英都属于双子叶菊科植物,学生只要仔细观察,比较容易辨别。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由于杂草比较茂盛,昆虫和小动物较多,由男生负责驱赶,放绳子划样方,女生计数。
4教学感受及反思
4.1亲身的体验比任何讲解都有效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对样方大小、随机取样、计数方法等问题的解决再也不是纸上谈兵了。学生在用小树枝固定丝绳做样方时,对样方的边长反复用米尺测量,确保1㎡的样方。在五点取样时,为了确保各小组样方不重叠,5个学生卖力地大声指挥,还在长方形的中心插上了班旗。对于计数的结果,由课代表汇总,算出了各组计算的平均值。这样一节走进自然的生物课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又充分让学生展现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4.2回归自然的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整个中学时代,很多学生几乎从来没有过到室外上生物课的经历。所以学生在前期准备这节课时格外积极,笔者仅仅说了调查的地点,但第二天就有很多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初步测量了调查地点的长和宽,图1就是根据学生的测量而绘制。课堂上,学生注意集中,充满热情,对草地安全的处理、选取样方及固定扎丝绳的方法等,总有很多奇思妙想。实验任务完成后,学生还自发地开始统计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笔者从学生所交的统计表发现,有的小组统计了狗尾巴草的种群密度,有的统计了苍耳,有的统计了刺儿菜等。虽然有些植株个体数目不容易辨认,有些植物统计得比较匆忙,但学生的热情由此可见。
这样的一节室外课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节有趣、有意义的生物课,甚至也是终身难忘的一节课。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无声无息的课本,讲解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研究偏难古怪的高考题目,那就失去了生物学最大的优势。教师应多创设一些让学生亲近自然的课,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