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曼丽 赵婉
【摘要】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挑战,是如何突破灌输色彩浓厚的传统教学法。随着总体教学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改革的道路,其中对分课堂就是适应我国教育现状的一种新模式,对分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培养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1.本文是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7BZ044)的研究成果之一;2.本文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资助项目:陕西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SGH17H158) 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18-01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指的是将教学时间平均分给教师和学生,老师的讲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分别在两节课之上进行,把教学分成讲授、内化吸收和谈论三个有机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只需要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学生通过课下的准备和课上的积极讨论,通过内化吸收增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一、改变教学结构,调整师生语言失衡
传统课堂中教师大概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课堂知识的讲授之上,而且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和学生之间对话。学生只能选择被动地吸收老师讲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对话时间严重失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分课堂恰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之中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自己英语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真正做到“在做中学”。
以大二第一学期的《大学英语Ⅲ》为例。课程所用的教材为《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一共上课时间为18周,除去两周的期末复习时间,剩余的16周学习教科书的5个单元,平均下来基本是三周一个单元。原来的教学方式是第一周进行引导教学,第二周对课文进行讲解,第三周做课后练习和阅读写作技能的提升。教学方法单一,且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分教学的模式将这三周彻底分开。第一周教师讲解知识框架并进行师生互动,课程结束时布置英语作业。第二周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对各自的作业进行点评。第三周就可以使每个小组将讨论的内容在课上进行汇报,并由教师分享一些翻译、作文等等,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积极性
对分课堂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大幅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程内知识点,包括语法,单词等等全都给学生讲解清楚,并随时注意给学生查漏补缺。尽管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提起来,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在对分课堂之下,教师更多的是作为辅导者和观察者,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各单元学习的第二周中,教师可以在对分易里与学生对布置的作业进行交流,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发布有用的资料如学习视频、PPT等等。在第三周的讨论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准备。以《现代大学英语:口语》第二册Unit 11“What is Success?”章节为例,教师可以提出“Whats the definition of success?”“Whos the most successful person in your heart and why?”“How to succeed?”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需要寻找资料,主动思考,组织语言,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时也会更加有信心,也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示打好了基础。
三、总结与反思,问题依旧突出
对分课堂虽然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证明了其可行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说还是有着很大的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虽然对分课堂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师讲授的时间虽然变短了,但是在重难点的把握以及课程总体进程更加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另外,学生讨论和讲授的时间也需要教师来合理的调节。所以,在对分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分析和安排,不进行严格的时间规定,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时间上的调整。
另外,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的考核问题还是更加的侧重其卷面上的成绩,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标准依旧是70%的期末考试成绩加上30%的平时表现。而对分课堂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应該将学习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合理分配到整个学期的时间上,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到该学的知识,避免高校内学生考试前突击复习、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四、结语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关于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的新探索,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推广过程中应将对分课堂同大学英语课堂讲解中的有效课堂讨论、课下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进行相结合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加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孙红叶.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观察,2016(04):174-175.
[2]赵婉莉,南娇鹏.大学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05):40+42.
作者简介:
杜曼丽,女,硕士,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赵婉莉,女,硕士,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