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妍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更能体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促进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体验生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明确指出的注意问题。
一、调动学生通过五官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认知,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认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会让数学知识变的浅显易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教学小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圆形的物体并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会很积极认真的找出很多圆形,如月亮、圆形的窗花、光盘、盘子、钟面上有圆,硬币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等,教师就可以带动学生读出“圆圆的月亮天上挂、圆圆的窗花贴新家、圆圆的盘子盛瓜子、圆圆的脸蛋乐开花”。同学们就不会对于圆这个图形感觉生疏,而是很熟悉,原来圆就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而且用途广泛。然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愉快的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二、带动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形象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西瓜,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西瓜,可是咱们班有二十个同学,该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吃到西瓜?”同学们的答案无疑是切开吃。然后用刀子将西瓜平均切两半,然后拿起一半西瓜引导性地问学生:“这是整个西瓜的多少?”学生就会答:“一半。”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西瓜就是整个西瓜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才是我们学习的初衷,所以我们教导学生学会用数学。例如,学习了《认识米、厘米》之后,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拿上20厘米的小尺子量一下课本的长度,文具盒的长读,头发的长度,拿上米尺量一下同学的身高,课桌的高度,等等。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四、活学活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情景,进一步促进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深入认知到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知识,也同时能够较好地影响与作用于现实生活。例如学习了图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下自己课桌桌面的面积,教室的面积,学校操场的面积,等等。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在学过了100以内加减法之后,应用的范围更广。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本价格,计算出自己课本的总价格。然后组织学生去书店,文具店实际购买自己需要的图书、文具。
当妈妈的小助手帮忙算账:妈妈带小坤去超市买东西,价格是这样的:
裤子20元文具盒8元上衣30元书包25元
①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②一个书包比一个铅笔盒贵多少钱?
③妈妈带了50元钱,买了一个书包,还剩多少钱?
④如果妈妈带60元钱,要能买上面三件东西,可买哪三件?列出算式算一算。
讓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不仅巩固了100以内认识和加法,而且促进数学的交流,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教,通过观察、模仿、应用、实践、等各种途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