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娟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征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十年只是短短的一段。但在中国,四十年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变化。人民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进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衣食住行用学游快速演变。拿家庭用品来说,从改革开放前国人的“三转一响”不断“进化”,“月增年益”,趋向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诠释了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
让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一走向国强民富的历史演变进程……
上世纪70年代
———“三转一响”进入国人视野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属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追捧的“奢饰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三转”加上收音机这“一响”,是当时年轻人结婚公认的必备品。“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财富象征,也是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些都是当时普通老百姓所渴望拥有的,也是比较稀有的四件家庭物品,一般都需要凭票购买。
对于我来说,“三大件加一响”,也是留存在童年记忆里一个难忘的词汇。我的家庭,和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一起,共同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脑海中有两个关于自行车的回忆画面,历久弥新。当家里买了一辆当时的名牌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后,全家人如获至宝,都很兴奋,爱惜得很。后来我学骑车时,还是父亲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依稀记得,为了学会骑自行车,可是费了不少气力。那是一辆28吋大横梁自行车,因为个子矮,我只能把一条腿从大梁下面伸进去,侧着身子蹬,这样很不容易保持平衡。骑着骑着,时不时地会一头撞在院墙上,车子倒在地上,人也摔了。
长大后,经常能够在旧时的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渐渐恢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在招工,大街上身穿军装绿或工人蓝大褂、脚蹬自行车的男女青年神气活现、朝气蓬勃地上下班。岁月流转,自行车逐渐成为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经济可以负担的交通工具。
1872年12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启事。启事中说:“新到外国缝纫机数辆,每辆洋价50两,欲购请来本行接洽。”这是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则广告。改革开放后,拥有一台缝纫机是每个家庭妇女想要拥有的,这样便于解决家庭基本穿戴问题。自从缝纫机进驻我家之后,在往后的一段岁月里,我和妹妹的那些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衣服,就出自于母亲的那台熊猫牌缝纫机。而说起时髦,绝对绕不过一个词:的确良。不过,在一个买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想买的确良布料赶一赶时髦,并不容易。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式样的假领子(节约领),穿在衣服里面,以假乱真。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很少不知道或者没有戴过上海牌手表的,它收藏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一个人若拥有一块手表,好像也是一种身份的显示。最初的手表以“上海”牌为尊,单就看看表盘上“上海”两个美术字,都会觉得心情舒畅。在一篇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表链子一定要用不锈钢镀镍的,要松一些。割麦子垒猪圈时,会不时地抬起胳膊晃晃手腕,让手表往下落一落,更重要的是明晃晃地让别人看看,咱也是有表一族!买不起上海牌的,其它牌子的也凑乎。”
但此时中国的音响产品收音机最具代表性,形式上只有电子管和半导体之分。其用途主要是听听天气预报、新闻广播和戏剧歌曲。菲利浦公司于1965年发明的盒式磁带录音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从起初单一的录音机(如砖头式录音机)发展成为集收音、录音于一体的收录机。同时,为追求更佳的音质、更好地欣赏音乐,音像产品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相继出现木壳的大型台式收录机、可单机复录(拷贝)的双卡式收录机等多种款式。“三转一响”的“响”,算是升级了。
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春风将新“三大件”吹进家庭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凭票供应时代走向终结。家庭建设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大多数家庭向往的“三大件”,逐渐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在纪录片《北京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典型场景:80年代初期,晚饭以后,拥有电视的家庭小院,成了邻居不约而同的聚会地点。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1970年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23厘米(9英寸)晶体管黑白电视机;80年代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道路,为彩色电视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极射线管式(CRT)彩色电视机经过20多年的發展,在向球面管、平面直角管、平面管、超平面管等阶段发展,由小屏幕到中、大屏幕演变。
我国的洗衣机工业起步较晚,到1978年才正式生产家用洗衣机。1979年在中国轻工业展览会上,我国第一批洗衣机亮相: 电机直接带动轮子,用玻璃缸做内桶。1980年,我国引进了第一批洗衣机生产线,开始有了以日本技术为主体的单桶洗衣机。北京“白菊”、武汉“荷花”、上海“水仙”、山西“海棠”,一时间百花齐放,拉开了中国国产洗衣机的历史帷幕。1985年前后,单桶洗衣机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双桶洗衣机也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主要以采用日本技术为主。直到1987年,作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全自动洗衣机“小天鹅”在无锡开始投产。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但在1978年以前电冰箱品种单一、产品匮乏。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冰箱才成为市场的热点产品,也是继洗衣机之后第二个达到普及程度的大家电产品。电冰箱的普及程度晚于洗衣机行业约5年。据统计,城镇家庭的百户拥有量1985年6.6台,1990年上升到42.3台,1991年为48.7台,而2000年则达到80.1台。1980~1990年是电冰箱大批引进和产业兴起的阶段,由于受到引进技术的影响,我国电冰箱主流产品更多采用了欧洲的直冷冰箱技术。直到1984年,苏州电冰箱厂开发出“香雪海”180升双门双温电冰箱。初期进入市场的冰箱容量以150~180升为主,后期冰箱容量发展到200升以上,具有速冻功能的机种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大众生活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1983年,第一家寻呼台落户在上海,传呼机一夜爆红。随后的10年里,“有事call我”成了最流行的一句话。
上世纪90年代
———电脑、空调、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90年代,家庭建设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电脑、空调、电话又成了大多数家庭追求的“三大件”。
1987年9月20日,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这一天,被誉为“中国互联网之父”的钱天白,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的内容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网络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也正改变着中国和世界。据记载,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家用电脑真正走进普通家庭生活中的时间不超过25年,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也为其在日后掀起的数字信息技术风暴奠定了基础。
90年代空调迅速进入普通家庭。1978年以前,由于受到当时国家产业政策的约束,空调器产业在90年代以前一直规模很小。从1991~2000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对空调器的解禁,空调器成为投资热点行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引进技术产品不断丰富,空调器成为家电市场的热点产品,也是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产品之一。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1997年夏普、日立等国际品牌首先把变频空调器引入我国市场,形成了批量供货能力;我国自行开发适用于中国国情的2匹柜机已走进普通百姓家庭。90年代后期,学习日本大金多联机技术的变相机种一拖多机亦进入市场。只不过,在当时能装得起空调的只是极少数家庭,一般也只装一台,而且基本都是放在客厅。
追溯中国电话的发展史,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1949年以前,由于连年战乱,通信设施经常遭到破坏以及被西方列强进行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信逐渐得到恢复,但由于“十年文革”电信业务再次受到重创,发展停滞不前。据记载,到197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34%。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中国人成功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道路,固定电话业务以国内领先、国际罕见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整体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电信迅速发展,人们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不断努力,移动电话的形式更在不断翻新:从最初笨重的“大哥大”,到不断小型化手机,到现在超薄超轻可视的数字移动电话……中国社会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
21世纪
———延伸成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多方面变化
旧词新意的变化,折射出几十年来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观念转变的轨迹。21世纪的中国,制造业相当发达,产品十分丰富。“三大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技术和质量变革,已经没有一个公认的版本。其内容不再是统一和定型的说法,可谓见仁见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变得多姿多彩,除了住房、汽车外,提的最多的是保险、健康、教育、旅游等。中国房地产、汽车业高速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梦想与选择,拥有住房与汽车成了人们花钱或投资的重要领域,以致房地产业出现了泡沫,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停车位供不应求,开始呼吁发展公共交通……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穿衣主要是注重实用、保暖或蔽体,现在人们穿衣主要是注重它的审美性和宜人性,最好是有品牌、有品位。人們在不同的场合,会穿上不同的衣服,还很注意各种搭配,什么衣服配什么鞋子、包包、首饰等等。吃饭也不再仅仅为了果腹了。走进商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国产的进口的,应有尽有,你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吃的方面,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关心营养。百姓保险意识与各类保险业相辅相成,普通家庭的成人、儿童保险单越来越多。网络金融、电商快递、微信、支付宝全面渗透进人们生活中,支付方式使购物、旅行变得非常方便快捷。出行方式由于有了高速公路、铁路,有了自驾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办事、出行的时间、空间大为缩短……
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家庭消费也随之向科技化和大消费迈进,我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的28吋大横梁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母亲也不用为我们熬夜踩着缝纫机做新衣服了;人工智能设备也陆陆续续进入我的家庭,像扫地机器人、无叶冷暖风扇、空气净化器、按摩椅、嵌入式烤箱、厨余垃圾处理器、智能马桶、智能开关、报警器以及妹妹新购入的VR眼镜等等一应俱全,有多少件得仔细观察、计算一番。除此以外,父母亲更加注重对我们的教育培养,坚持文化素养与家庭教养的共育同进。每年定期组织的家庭游,无论是国内游亦或是出境游,都是少不了的。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这大概也是众多小康家庭的缩影吧。
辉煌四十年
使中国“大河小河水涨船高”
中国有句老话:“大河有水小河满。”说的是国家富,人民才会富的道理。中国人民家庭用品的绚丽多彩,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的大幅提高,是以国家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基础的。
1978年,中国GDP总值2683亿美元,名列全球190多个经济体的第15位;人均GDP384美元,名列全球倒数第七位。中国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2001年加入WTO后开启了全球化新征程,取得了奇迹般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持续四十年保持平均双位数增长,GDP总值从1996年开始至2010年,连续超越巴西、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跃居第二位。此后七年,稳居第二位,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2017年,中国GDP总值相当于12.2万亿美元,人均达到8000多美元,名列全球第74位,比40年前跃升了约120位。经济与社会领域各业兴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中国产品遍布世界,进口产品琳琅满目,出国旅游家常便饭……
国家“大河”浩浩荡荡,群众“小河”自然奔流不息。广阔的神州大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小康生活图景梯次展开,中产人群逐年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强了、腰包鼓了、生活标准高了、需求多样化了,家庭用品、生活内容、精神追求丰富多彩。这种演变,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