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玉
【摘要】在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中,孩子的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表现和创造美。泥人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文章探讨了在幼儿园开展面塑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幼儿园;艺术教育;面塑活动;方法途径
泥人面塑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俗称捏面人。它以泥巴陶土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單工具塑造各种形象,由于色彩丰富,造型生动,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经营,面塑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对于幼儿园艺术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从孩子们喜爱的泥工活动入手,在幼儿园采用卫生无毒的面泥来开展面塑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一)泥工游戏,引发兴趣
我们开展面塑活动的初始,是让孩子尽情地玩泥,而不加以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都觉得有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感兴趣时注意力最集中,感知力最强,掌握知识技的能力最快,兴趣是幼儿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孩子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话, 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孩子们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精神。
(二)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幼儿对事物的反映是单纯而直接的。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我们从生活中孩子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选择幼儿感兴趣并乐于表现的事物。如以幼儿熟悉的玩具为主题, 可以设计绘 “彩色气球”“妈妈的项链”“开火车”等;以生活中幼儿喜欢的食物为主题,可以设计“西瓜大又大”“冰糖葫芦”“ 棒棒糖”“饼干”“三明治”“泡泡糖”“搓汤圆”,等等;以孩子看得见的现象为主题,可以设计“下雨了”“小雪花”“柳树发芽了”“放烟火”,等等。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物体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进行练习。经过一系列的比较练习后,不但让孩子方便地掌握了相同或相似类型物体的基本捏法,还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利用儿歌把塑造形体的步骤、要领说出来,从语言感知到形象思维再到具体行动,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创设情境,由个体到组合
在面塑活动中,根据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给活动配上动听的故事,让孩子将各个单一的形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以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主题,可以设计“小兔吃草”“小鱼吹泡泡”“ 给小鸡围篱笆”“小蝌蚪找妈妈”“蜗牛赛跑”“企鹅跳舞”“小鸡吃虫子”等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创作故事的主要角色,能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创作的作品添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还能给故事中的情境创设出各种美丽或奇特的背景。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双手将自己的想象变成具体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适时利用图示,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面塑活动中,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我主要采用了图示的方法让孩子们来认识制作的步骤及方法。中大班的孩子已经能看懂图示,在出示图示的活动中,我常用观察-质疑-解疑-尝试的方法开展教学。首先,让孩子们观察范例和图示,找到自己觉得比较难的步骤;其次,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交流,与同伴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再次,小组长提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其他组的孩子或教师给予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开展创作。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曾有孩子不爱发言,找不到自己认为的难点,可是不久之后,经过多次的尝试和鼓励,孩子们能看到图示就认真思考,自己会做的步骤也大胆地帮助其他孩子解惑,孩子们的创作能力、语言发展及交往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五)将面塑活动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
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面塑活动中尝试与其他的活动相结合。如与语言活动的结合。在《大头鱼和小头鱼》中,我们让孩子们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发现每条鱼都是不一样的,每条鱼都是最美的,活动之后我们进行了创作。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孩子们做出了许多独特而创新的作品。又如与欣赏活动的结合。在美术欣赏《星月夜》之后,孩子们对于凡高这幅作品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画中的很多蓝色代表不开心的情感。孩子们尝试着用面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又如将泥工与绘画结合起来。经过每个主题单元的泥工练习后,孩子对物体的基本特征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时候,就可以让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泥工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替综合练习后,不但提高了绘画、泥工的技能,也大大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面塑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也能真正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挖掘了他们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二、因势利导,注重过程性评价
(一)每个幼儿的创造潜能都存在差异性
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幼儿创造潜能的差异性,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幼儿都能扬长避短。对于班级里几个泥工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我就将一些新的内容和技法先教给他们,让他们自行探索出泥工制作中的简单规律,再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小伙伴练习。而那些不能马上领会或掌握新内容的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因时间不够而完不成目标,容易对泥工失去兴趣,因而个别指导时,我就特别注意帮助能力差的幼儿,不会捏的要进行示范讲解。对不喜欢的,分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加以指导,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完成泥工的信心。我在班级创设了泥工活动区,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自由选择,主动地投入到泥工活动中。同时,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继续巩固练习,施展他们的才能,能力稍弱的孩子也能有更多时间继续完成创作。endprint
(二)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活动中,我给幼儿的评价注重的不是捏得到底像不像,捏、压、揉的动作是否到位,是否规范,而是幼儿作品中有没有创新的成分,幼儿的作品是否能像语言一样会“说话”,幼儿在创作中是否提高了能力,小肌肉是否发展了,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得到了快乐,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进步。在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时,我会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在不断的鼓励中,引导其他幼儿努力创作出自己的个性,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开拓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丰富材料,创造机会
(一)丰富幼儿面塑活动的材料
美术活动离不开材料的投放。在艺术活动中,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时,幼儿因好奇心而被吸引,会自然、主动地去操作材料,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面塑活动中,除了幼儿常用的彩泥、面塑工具外,还可以尝试提供毛根、棉签、树枝、纸筒甚至酸奶杯、空酒瓶、奶茶杯、吸管、泡沫板等材料,只要教师和孩子开动脑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能想到的材料,使孩子们的面塑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有趣。在面塑活动“我的笔筒”中,孩子们利用了各种纸板、颜料、记号笔、纸筒、八宝粥罐、易拉罐等许多种材料和面泥结合,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笔筒,让人眼前一亮。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开拓了思维,也明白了简单的废物利用常识,知道用小手可以将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给幼儿创设展示的舞台和机会
幼儿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可以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因为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幼儿一旦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我就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等形式,让大家一起来讲评,一起来谈谈对作品的看法,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特别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应该鼓励和表扬,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面塑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对提高幼儿技能技巧,提升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幼儿在面塑活动中,不仅仅制作出了一些渗透其个性特长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自由广泛的运用,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了极大个性化的发挥,愿望变为现实,从而诱导幼儿积极创造、勇于求异的成就感。在面塑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動,让每个幼儿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卓剑萍.浅析优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J].学苑教育,2014(1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