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昊君
摘要:指出了高职院校是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对于人才培养和推动行业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很多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但在现代化的教育工作当中,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成为主流,只有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竞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057-02
1 引言
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并不低,同时社会上的竞争非常激烈,既要在意识层面正确的引导,又必须在实践能力上加强巩固培养,应坚持按照多元化的手段来完成。竞赛是我国比较常见的教育手段,其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下,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从而在各项知识的学习上,努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虽然现今的很多行业都保持在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想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绩,还是应该在创新创业方面持续加强,这样才能对国家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减少固有问题的反复出现[1]。结合以往的教育经验和当下的教育标准,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主要是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开展,能够让人才的竞争力获得较大提升。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纳入,拥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加容易获得企业青睐,在后续锻炼和培养上也存在较大的空间[2]。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落实,能够在学生专业教育上,形成较好的思维培养,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仅仅是固守老旧的知识内容,肯定无法获得良好的进步。
3 以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3.1 整合创业竞赛项目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竞赛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让高职院校學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甚至是加强团队方面的建设,从竞赛开始到竞赛结束,完全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经历、拓展经历,最终将自身的知识进行合理发挥、应用。笔者认为,利用竞赛作为载体,对于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应该对创业竞赛项目进行整合分析。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创业竞赛项目,必须保持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以内,直接让他们从大型项目上努力,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资源,是无法发挥竞赛的积极作用的[3]。其次,竞赛项目的设定方面,应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尤其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应该努力从创新角度出发,只有这些创新理念能够被广泛的接受,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第三,整合工作开展时,要广泛采纳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3.2 调整竞赛形式,促进创业竞赛高效运营
落实竞赛的教育手段,并不是单纯为了比赛,而是要从各个层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加强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既往的教育工作中,老的竞赛模式需要被新的积极打破,要坚持从学生就业、创业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调整竞赛的具体形式,促进创业竞赛的高效运营,必须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于先进的模式积极借鉴。从竞赛的组织规律分析,其所涉及的赛制准备、竞赛过程、经验总结、项目孵化、品牌运营等可视作“三创竞赛”运营的连续统一,因而需要统筹实施与管理。出于这一考虑,“三创竞赛”需要由院校内部创新创业的实践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实施。通过赛事举办与项目孵化,把创业竞赛建设成为多功能的各种创业活动的聚集体。通过采取这样的教育手段,能够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阶段性地取得较好成果。
3.3 立足院校、依托行业、引进企业合作
利用竞赛来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要在理论上完成,还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只有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才能在最终的成长上更好地提升自己。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对院校的优势和支持进行充分利用和发挥,还要对行业发展做出透彻分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应该加强与不同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学生的想法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突破性,可以将这些想法与企业发展进行合作,不仅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报酬,同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够将实践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本文对竞赛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超出预期,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国家注入了发展中小企业的大批力量,对于行业改善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后,应继续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持续努力,加强人才的综合培养,为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2):1~5,42.
[2]朱益新,颛孙丰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5):40~45.
[3]顾剑锋,张海霞.高职院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25(4):86~88.
[4]戴 勇. 关于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信息化建设,2015(11):142~143.
[5]李佳坤,陈远川. 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建筑CAD》课程改革探索[J]. 科技风,2015(19):235.
[6]朱晓丽,张献梅. 高职建筑识图与CAD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96~100.
[7]陈 英. 建筑专业CAD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65~167.
[8]王 鑫. 浅议高职院校建筑CAD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337~338.
[9]魏 旭,王景阳,谢建荣. 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318~320.
[10]刘耀芳,原 磊. 建筑CAD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6):46~47.
[11]吕大为,朱晓菲. 浅谈《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