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伦卉
摘要:指出了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各行各业都在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而林业企业的文化建设整体是比较滞后的。分析了当前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推介了塞罕坝精神,并由塞罕坝精神探讨了林业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3-0014-02
1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1.1 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陶冶作用、辐射作用等,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致胜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竞争策略之一。但在林业企业,很多人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主要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无用论”,二是“无关论”。“无用论”认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没什么实际用途,是“空对空”的东西,只是花架子、摆设,远不如业务工作重要;“无关论”认为林业文化建设是与自己无关的事,认为林业文化建设只是主管部门的事,是领导的事,普通干部职工只需作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因此对林业文化建设持事不关已、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的态度。
1.2 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认知不够
一般认为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物质文化层(外显层、表层)、制度/行为文化层(中间层)和精神文化层(内隐层、核心层),企业文化建设也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层三个层面的内容,应从三个层面共同推进。但不少林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企业标识、产品包装或标语口号、文体活动等形式化的内容,而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没有注重对价值观、理念识别的设计,顶多有一个标语式的企业精神,却还是千企一面的,没有林业企业特色。
1.3 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把握不准
林业是以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为主业的绿色事业,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主体,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必须注重生态效益;林业又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性事业,要为全社会服务,必须注重社会效益;林业又是一个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注定要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林业文化的建设理当围绕林业企业的工作重点开展,要协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当前有些人对林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把握不准,也没有制定长远的统一规划,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1.4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欠缺
当前,大多数林业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比较欠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和教育仍处于靠上级推动的状态,主动创新的少,被动应付的多,对结合单位实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创造性地建设具有林业特色的文化的探索不够,缺少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既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又缺乏生动活泼以及让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活动形式。或者搞一些面子工程,看似热热闹闹,实际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少之又少。
2 塞罕坝的林业企业文化
尽管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比较滞后,但也有成功典范,这就是塞罕坝实验林场。
塞罕坝实验林场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年均气温-1.40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9 ℃和-42.8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实验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和坚韧不拔的斗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坚持植树造林,同土地沙化做着顽强的斗争,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昔日的旷野荒郊,成为美丽的塞外新城,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塞罕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塞罕坝林场发挥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m3,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t,释放氧气54.5万t,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突出的社会效益(弘扬时代精神、示范推广作用、助推区域发展)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为202亿元,一年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林场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全场大多数职工在县城都有了自己的楼房)。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
塞罕坝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先例、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创业华章,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范例,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更为林业行业文化建设树立了标杆,指明了道路。当前,塞罕坝林场的物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 m3,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在可持续发展观引导下,人和自然得以和谐发展。而塞罕坝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已深入人心,塞罕坝精神更是成为了林业企业乃至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原塞罕坝精神是: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这是在塞罕坝建场30年之际,由熟知塞罕坝建设发展历程的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刘琨帮助总结提炼的。新塞罕坝精神是: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这是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于2010年6月在塞罕坝调研后,在原塞罕坝精神基础上凝练提升而成的。
3 加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转变观念,提高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滞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所以,要加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林业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要转变观念,摒弃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无用论”、“无关论”,积极投身到林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塞罕坝实验林场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若没有塞罕坝精神的引领,绝不可能有三代塞罕坝人的坚持,更不可能有塞罕坝的巨变。endprint
3.2 加强学习,全面推进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要了解文化的结构,明白林业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 、制度/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层三个层面共同推进,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无从下手的窘境或只是流于口号标语的表象;二是向塞罕坝学习,塞罕坝55年的创业史奋斗史也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史。塞罕坝当前的物质文化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链,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塞罕坝的制度/行为文化规范成熟,塞罕坝把资源管护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头等大事,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上升到事关塞罕坝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实施了一整套防火方面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有力的预防举措和严密的监测网络;塞罕坝“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林业行业乃至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3.3 把握重点,抓住生态文化建设的“牛鼻子”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生态文化建设不以经济利益作为主要目标,但是,生态文化建设却有利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塞罕坝当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塞罕坝建场之初,就高瞻远瞩确立林场生态公益事业单位属性,没有单纯追求木材生产和经济功能,而是把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领域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3.4 创新机制,增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只有林业企业主动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才能得以持续进行,如何增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只有创新机制。比如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将文化建设的绩效纳入各单位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还比如制定激励政策,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激励方式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林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同时,还应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林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渗透到林业系统每一位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当中,并内化为每个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塞罕坝定期开展青年“艰苦创业”教育和召开青年座谈会以及“我为发展献良策,共建美丽塞罕坝”金点子有奖征集活动等,极大地增强塞罕坝人进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4 结语
塞罕坝精神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完整体系,它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更是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林业企业只要以塞罕坝为榜样,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牢牢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记在心间,就一定能促进林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
参考文献:
[1]文亚平.关于林业文化的理性思考[J].林业与生态,2013(1).
[2]应亚丁,诸炜容.浅谈林业文化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3(9S).
[3]刘 勇,朱永法.加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國林业经济,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