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重新起航

2018-01-18 21:27:56
上海工运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一座座黄浦江渔人

一座城市的魅力,镌刻在一座座老建筑的每一块砖头的缝隙间、每一个斑驳墙皮的裂缝中。

作为码头功能意义而存在的十六铺、鱼码头,早已完成了自己曾经的历史使命,如今,以创意产业园区、旅游文化带的全新内涵而存在的老码头与东方渔人码头,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带着新时代的“上海梦”重新起航。

老码头化身时尚地带

今日十六铺码头

东方渔人码头

世博会落户上海,已俨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十六铺,借此契机蜕变出一个全新样貌,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视野中来。

150年历史的十六铺码头,成为世博会的水门。岸上布置了3座体量小巧、线条简洁,层高不超过4层的小楼,设计师们运用最为坚硬的材质,在岸边打造出有柔和优美线条的4组钢结构玻璃棚,被称为“浦江之云”。它们和青翠的树木、鲜艳的花一起构成了极富现代气息的大型公共滨江绿地。特别设置的亲水平台,是浦江两岸唯一能近距离触摸到黄浦江的地方。站在那儿,能感到江水起伏。

二楼是景观观光平台,在向黄浦江凸出的每个圆弧形平台下方,还有“水幕瀑布”。夜晚,它们被打上了白色灯光,更显璀璨夺目。浦西和浦东两岸夜景交相辉映,成就了上海滩最美丽的夜晚。原先停靠客轮的江边停靠着游轮。游客徜徉在宽敞的平台上,江水粼粼,笛声阵阵,浦东陆家嘴的金融区风采、浦西百年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尽收眼底。

新十六铺不仅恢复了航运功能,并通过环境的创造性设计,把历史、文化、城市风光集于一身,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品质。南外滩原先的董家渡、十六浦沿江一带经精心改建,脱胎换骨,变成了集休闲、娱乐、观景于一体的新时尚地带,爱时髦的人们纷纷跑到水岸边,体会着码头上空独特的气息。

象征海派文化的渔人码头

当年中国最大的海洋鱼市场,如今已“蝶变”成为上海新地标的东方渔人码头。作为码头文化与海派文化的象征,东方渔人码头沉淀了老上海的码头记忆。通透的鱼市场老建筑营造了“渔港再现”的场景,门前的一组铁艺雕塑,更是形象地展现了当年情景:一个挑着担子的鱼贩正步履蹒跚地行走,旁边的两个鱼贩,正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倒入箩筐,瞬间将人带入曾经的鱼市场。

黄浦江边,一簇簇、一丛丛芦苇随风摇曳,这些芦苇见证了昔日这一带的码头工人在码头间穿梭往来,日日辛劳的身影。原生产性码头改造成为景观亲水平台,原有码头串联贯通后,形成杨浦滨江一线的公共景观带。为了充分体现码头文化特色,设计师故意保留了原有工业码头粗骨料混凝土地坪的质感,并让所有的系缆桩柱墩等突出于地面。原先这些粗骨料都渗透在混凝土地坪里面,经过岁月风化后露了出来,这正是这个码头年代感和历史积淀的象征。

成片的缆桩像一座座雕塑,营造着码头特有的气氛。一个个混凝土墩上,曾经伫立着一座座灯塔,这些土墩就是灯塔的基座。昔日,在灯塔的光影下,码头工人们在这里餐风沐雨的劳作,如今,这些灯塔早已失去了原有功能,但这仅存的基座,却是当年繁忙码头岁月的见证。

为了充分体现码头的历史感,江边所有的扶手、栅栏也都采取了整旧如旧的手法,采用具有凝重感的铁锈色。江堤上每隔几步就停泊着一艘可以供游人栖息的“工业之舟”。其形态宛若黄浦江上运输货物的船只,舟中间种植着花草,舟头、舟尾和两边可坐,栅格状的扶手围着座位,有一种小隐私的舒适感,创造出背靠绿化面江而坐的惬意情景。这些独特的设计,似乎在尽力唤醒人们对码头文化的记忆,让人顷刻间融入码头情怀。

猜你喜欢
一座座黄浦江渔人
唱来金山一座座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小主人报(2022年8期)2022-08-18 01:38:34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 08:56:06
渔人的故事
青少年日记(2018年4期)2018-11-29 10:52:29
渔人的港湾
我从梦境中走过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