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成 李 丹
自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系列财务舞弊案曝光后,美国政府于2002年7月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法案)302条款与404条款,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做出强制性要求,这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的重视。在SOX法案颁布之前,由于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各国学者主要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研究,如Ge等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分为账户核对、会计核算、员工培训、收入确认、年末报告和会计政策、下属公司、职能分离、技术事务及高层管理等九方面的缺陷。2011年学者Bedard等人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严重性问题,并从公司层面及会计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指出了内部控制环境、收入、税收等与重大缺陷出现的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学者们也加强了内部控制缺陷、财务质量、公司治理等关系的定量研究。由于该类问题重要性日益突出,吸引了越来越多跨领域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及基于不同的背景研究了相关问题。由于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监管体系与政策环境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首先采用引文分析法,运用Histcite引文分析软件,对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的相关引文数据进行分析,在归纳总结国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为全面的掌握此类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一)文献数量与引文分布分析
本文的样本来源于WebofScience(WOS)数据库(包含 SCI及扩展版、SSCI、CPCI、CCR 及其扩展版几个重要数据库),参考已有研究使用的关键词,采用“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or“internalcontrolweakness”作为主题,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2016年。运用Histcit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检索结果显示共有1459篇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本次文献分析的基础。由下图1所示,从文献发表数量 (Recs)来看,从1990年第1篇文献发表开始,到2016年发表文章上升为111篇,文献发表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每年的文献数量增长速度也比较稳定。在引文数量方面,本地引用文献数量(LCS)和全球引用文献数量 (GCS)在2007年同时达到极大值,说明2007年发表了数篇在内部控制缺陷领域和其他领域都有影响力的文献。由于LCS和GCS反映文献被引用的次数,最新发表的文献被引用次数较低,因此2011年以后的LCS和GCS呈下降趋势。通过文献发表数量和引文数量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已经成为了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图1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文献发表与引文数量分布趋势
图2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引文脉络图
(二)文献发展脉络分析
本文以本库引用次数 (LocalCitationScore,LCS)作为相关文献重要程度的衡量指标,运用Histcite软件分析排名前30位的内部控制缺陷相关文献,系统把握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重点研究内容及研究脉络。引文脉络如图2所示,用圆圈代表文献,其面积越大则该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圆圈旁的数字是系统自动赋予文献的编号,箭头指向的圆圈代表一篇文献在本数据库中所引用的其他文献。由引文脉络图所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研究脉络,最早的源头文献 (图2中的446号文献)是Krishnan于2005年发表在ACCOUNTING REVIEW上的 “Auditcommitteequalityandinternal control:Anempiricalanalysis”,该文研究了审计委员会质量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关系,为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奠定了研究基础。随后Doyle等2007年在期刊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发表的“Determinantsof weaknessesininternalcontroloverfinancialreporting”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容易产生内部缺陷的企业特征,认为那些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盈利能力较弱、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者正在重组的公司更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Doyle(2007)、Hoitash (2009)、Goh (2009)(文 献582、705号、716号)分别从财务报告质量、审计委员会的财务知识类型、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的质量等方面深化了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内容。
以Ogneva(2007)(583号文献)为开始引出的另一条引文脉络主要研究了企业内部缺陷的市场反应,这篇文献 “Internalcontrolweakness andcostofequity:Evidencefrom SOXsection404disclosures”发表在ACCOUNTINGREVIEW,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成本的关系,结论表明,控制了公司的基本特征及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之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Beneish(2008)(628号文献)研究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和股价的关系,文中区分了在SOX302及SOX404两种监管制度的不同市场反应,该文献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Hammersley 等(2008)、Hoitash(2008)、Hogan(2008)(文献624号、629号、625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各种市场反应的关系。表1以本地引用次数为排序依据,列出了排名前十位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都是在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领域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文献。
(一)研究主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热点研究主题,需要对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对主题词的检索结果显示,1985年到2016年的文献中共有4897个主题词。本文对这个时间段内相关文献的主题词进行了相应的词频统计,并逐一筛选排名(Recs)前200位的相关主题词,去除无意义词 (如Internal、control等),合并同义词(如 audit、auitor),最终保留有意义的主题词。通过阅读关键词,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主要包括财务质量、公司治理、市场反应与审计因素四方面内容;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该主题的研究进展,本文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对1985年到2016年涉及以上四方面的国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各个研究主题内容如表2所示。
表1 按照LCS排序的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
表2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的主题和内容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质量。内部控制与财务质量的关系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在SOX法案颁布之后,相关学者加强了对该类问题的关注,开始利用相关公开披露的数据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Hogan等人2003年研究得出结论: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质量间的关系差异不明显;Katrien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国家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对公司管理产生不一样的影响,他们基于荷兰的“遵从或解释原则”(comply-or-explainprinciple),以荷兰的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提出应计项目质量与内部控制报告没有关系,但与未经审计的有效内部控制声明有关;Doyle等人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项目质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他们对公司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了区分,认为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仅存在于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中,而账户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中并不存在正向关系;Hollis等人提出披露内部缺陷的公司有较低质量的应计项目,经审计师鉴定后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正的公司在应计项目质量会有所提高;Jennifer等人运用 “difference-in-differences”模型研究了FederalDepository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FDICIA)内部控制条款对银行财务报告的影响,结论表明FDICIA内部控制条款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有效性、盈利持续性与现金流的可预测性;Lu等人证明了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应计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提出低成本监管制度在加拿大的部分公司是有效的;Neriss等人研究了德国mandatoryinternalcontrolandriskmanagement(ICRM)改革对会计质量的影响,结论表明强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会提高盈余质量。国内学者齐保垒等以我国2007—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会计稳健性、财务信息价值与应计质量的关系,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应计质量;许江波以我国2009—2010年深圳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质量间的关系,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可以降低应计质量,尤其是对较难审计公司的负影响更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缺陷修正进行了进一步研究。Myllymaki针对该类问题基于SOX404探讨了企业未来财务报告质量与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相互关系,提出未披露SOX404情况下与披露情况相比,出现财务错报的可能性较大;Mei等人探讨了与库存相关的内部控制实质缺陷对公司库存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库存的实质内部控制缺陷将降低库存周转率和增加库存损失,而增加库存周转率将对库存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修正,从而增加公司销售额、总利润和经营现金流,进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国内学者叶建芳等人以我国2008—2010年深圳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修正及盈余管理间的关系,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得到修正后盈余管理程度会随之降低;盖地与盛常艳以我国2009—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该类问题,并提出企业通过修正内部控制缺陷有利于降低审计收费。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相关学者针对该类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尤其是具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及历史事件。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相应问题的追随阶段,缺少创新性,没有将该类问题进行拓展;更缺少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2、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研究,另一类是对管理行为与内部控制缺陷关系的研究。Zhang等人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披露与审计委员会构成特征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它们间不存在相关性;VicNaiker等人的研究表明,在SOX404下,审计委员会如果存在AFAPs(隶属于公司的外部审计的前任审计合伙人)和UFAPs(非隶属于公司的外部审计的前任审计合伙人),则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更小;Johnstone发现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以后,审计委员会、董事、高管层更容易发生变更。公司对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修正与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更换频率显著相关,而与董事、高管层的更换不相关;Ye等人的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股东对董事的不满正相关,这一关系将导致董事选举时更可能投弃权票;Sarah等人探讨了SOX404条款实施机制的有效性,相比于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之后在重述声明中承认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处罚,这说明SOX404条款实施机制没有给企业有效的遵守激励,并且当公司重述中承认之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管理层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也导致更多的管理层和审计师变更。国内学者冯均科等人针对交叉上市公司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该类问题,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相关因素中只有交叉上市地数量、公司规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有显著影响;韩忠雪与毛安敏以我国2012—2013年深圳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该类问题,提出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高管股权激励的增加会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发生,从而抑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如果企业监事会规模增加,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学者们还对内部控制与管理层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Feng等人对该类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会产生影响;Cheng等人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及企业的投资效益都会产生影响;也有学者就管理行为如何降低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研究,Lisa等人发现审计师通过对公司提供税务服务,可以更加强对财务报表中交易材料的审核,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Jun人认为现有研究大多数关注高管行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而该文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探讨了员工福利政策对降低内部控制缺陷和减少财务重述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善待员工的政策可以促进公司的收购与发展、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缓解人力资本的流失、减少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失败,从而可以显著减少与员工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国内学者李宇立认为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及认定方面具有自由裁量权,因此有必要基于管理层视角对该类问题展开研究,他指出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结果性信息可以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而针对过程性信息通过反复观察、执行及检测的方法更为有效;赵息及许宁宁则以我国2008年-2011年深圳A股主板市场财务重述公司为基础研究了此类问题,并指出企业中管理层的权利越集中越不愿意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综上所述,国外代表性学者Doyle等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果越是复杂,产生内部控制缺陷的几率就越大,并且最近组织结构发生过巨大改变、机构重组、成长过快等也会增加相应的几率;同时企业聘请的CFO资质对于内部控制缺陷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学者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指出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层的权利过于集中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产生了重要影响。
3、内部控制缺陷的市场反应。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股价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半强式有效市场的环境中,如果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说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向投资者传递了更多信息,使其重新评价财务报告的质量并影响投资决策;如果投资者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较少,那么对股价产生影响也会随之减低。De等人以102家上市公司数据为例对该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Beneish等人则进一步区分了SOX302与SOX404两种监管制度下的市场反应 。国内外学者郝玉贵及刘李晓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我国紫鑫药业2010年涉嫌虚假财务报告为例,发现该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舞弊提升股价,内部控制缺陷及审计失职为此提供了机会,因此需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及监管力度;周晓苏以我国2008年-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该问题,并指出内部控制缺陷、环境不确定性与公司股价暴跌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对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Lambert等人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及产生此类信息的系统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影响资本成本;直接增加了相关投资者的风险;间接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Ashbaugh等人通过实例分析提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所付出的权益资本成本也会更高,这两者间存在这相关性;而Ogneva等、Beneish等及 Gordon等学者所持观点则正好相反。国内学者闫志刚指出内部控制的质量提升可以缓解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冲突,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对于内部控制与债务成本关系的研究方面,Bhojraj等人通过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一方面要考虑债务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以免造成债权人要求公司承诺较高的债务成本;Dhaliwal等人的针对该问题研究后提出企业的重大内控缺陷披露与债务利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在没有受到银行和评级机构监管的上市公司中内部重大缺陷会增加更多的债务成本;Costello等人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重大内控缺陷的披露会对贷款合同条款产生影响,银行不愿再以财务限制条款作为监控方式,而更倾向于使用价格和证券保护、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绩效定价条款,即使内控缺陷修正后,银行仍对财务限制条款的监管形式表示不信任;Kim等人认为上市公司披露内控缺陷会导致较高的债务成本,且缺陷程度越大债务成本越高;HeGM研究了CEO内部债务持有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结论表明CEO内部债务将降低公司特定股票价格风险,降低审计师报告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国内学者孔凡峰以2008—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实证表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时会有较高的债务成本;王虹静则基于我国2011年-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该问题,指出首次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债务成本幅度比非首次披露的公司要高,即出现“首次披露”效应。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到了股价的形成,继而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产生了影响;内部控制信息已经成为除了会计信息以外造成市场反应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基本认同此类观点,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
4、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因素。在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因素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 SOX法案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影响、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延期及费用的影响等方面。国外学者关注SOX法案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Patterson等人建立战略审计模型,探讨SOX法案对审计力度和内部控制强度的影响;Bedard等人在其研究基础上,认为审计师可以通过特定的内部控制测试方法检测出的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审计人员在检测内部控制缺陷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价值。国内学者叶陈刚等人运用Logistic模型,验证了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审计师变更与其呈显著正相关;乔贵涛等人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审计师选择与内部控制缺陷问题,提出了选择专业的审计师事务所比非专业的可以显著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不同程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Raghunandan等人对SOX404条款下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与未披露的公司进行对比,实证结果表明披露实质性漏洞的公司比没有类似披露的公司审计费用高 ;Hoitash人的研究结论也表明审计费用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Hogan等人研究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相关控制风险的反应,经过研究发现在公司规模、风险和盈利性一定的情况下,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审计费用更高,存在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审计费用更高;Hammersley等人针对内部控制缺陷修正失败的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类;提出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失败将使企业面临更高的审计费用。国内学者姚和平等人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了该类问题,并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往往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当审计人员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他们可以通过增加实质性测试来降低测试风险,从而将延长审计时间。Ettredge等人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审计延迟相关,如果公司在人事、职责分工和结算过程中存在缺陷,则审计延迟时间将会较长;Munsif等人研究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延迟的关系,实证结论表明相对于非快速申报者,快速申报者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延迟时间更长,而公司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之后,审计延迟时间会明显减少。国内学者顿巧玲与李勇对我国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上市公司审计延迟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企业为了减低审计风险及缩短审计延迟发生,审计师要避免扩大工作范围及实施额外的实质性测试;王加灿以我国上2010年—2012年的沪深主板A股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法及分位数回归对该类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会导致上市公司年报时滞延长,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延迟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该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可以促使现实中审计师更客观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通过与企业有效沟通完善内控审计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更为有效的审计报告;在此问题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审计师要避免扩大工作范围及实施额外的实质性测试来缩短审计延迟的发生,但是该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更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检验。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有必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从而为我国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总体而言,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也较全面。本文运用文献分析软件Histcite对近年来国际上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文献进行了梳理,以LCS作为衡量相关文献重要程度的指标,归纳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脉络。通过对WOS数据库1985年到2016年的文献关键词进行梳理,发现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主要包括财务质量、公司治理、市场反应与审计因素四个方面。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异同。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学者都非常关注SOX法案发布以来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质量、公司治理、市场反应和审计因素的关系,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国外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其中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质量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为Doyle学者,他的研究成果称为该类研究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章;学者Ogneva则成为了研究企业内部缺陷市场反应的代表性人物,这些研究都成为了研究该类问题的基石。从研究方法来看,自从SOX法案要求企业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以后,学者们开始更多的利用企业公开披露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做了大量的定量研究,我国学者多是以沪深主板A股为样本,并且多是采用新准则实施之后的数据,应用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为我国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特别是2010年我国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企业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认定报告和审计师评价意见报告之后,我国对该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而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处的发展背景及政策环境不同,因此在成果借鉴方面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不断进行创新。
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缺陷问题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等进行了分析,仅仅是一些有价值的尝试,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财务状况及现金流等会随着市场及政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也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例如企业合并重组、机构变革等会造成内部控制缺陷;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及内容体系十分必要;内部控制信息准确性及有效性不仅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而且可以实现股价的同步性;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投资者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经营能力及发展潜力,尤其是一些出现亏损的企业,投资者往往会对其失去信心。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值得相关学者的关注。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效果及政策研究,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有助于提高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管制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在相关内容信息表达方面多用委婉或模棱两可的词语进行表述,极易产生含糊其辞、混淆视听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通过借鉴国外强制及自愿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我国已经构建了相应的强制性机制,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企业实施强制审计与自愿审计前后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由于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奖惩机制,导致管理层经常凌驾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上,造成“选择性披露”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时有发生,这些行为极易导致舞弊、隐瞒及谎报等情况的发生,例如紫鑫药业涉嫌的虚假财务报告案,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披露奖惩机制势在必行。
在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方法方面,目前缺少采用大数据方法、模糊数学理论、计算机仿真及博弈论等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是缺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