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常德盛》

2018-01-18 08:37汪长根
苏州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长诗楷模常德

汪长根

当代长篇叙事诗《常德盛》200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5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召开研讨会,意义十分深远。我认为,这不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更是对时代楷模的致敬。

长诗的主角常德盛,在苏州远近闻名,甚至家喻户晓,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时代楷模。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常德盛所领导的蒋巷村原来是一个穷土恶水、血吸虫盛行、偏僻闭塞的穷地方。1973年他担任村书记以后,怀着一种“穷不是天生,富不是天施”“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信念,五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辛勤耕耘,如今蒋巷村成为人见人爱、人见人赞的幸福美丽家园。但凡是熟悉蒋巷村变迁经历和常德盛故事的人都知道,人们所感动的不仅是蒋巷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在常德盛身上所闪耀的那种“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风范,那种“身先士卒、平易近人”的品德,那种“谦恭、坦诚、豁达、朴实”的性格。不管是熟悉的,还是偶尔见面的人,总会被他的人格魅力和巨大气场所感染。正因为如此,乡亲们爱他,同事们服他,朋友们帮他,党和政府信赖他。

长诗作者马汉民值得敬佩之处是,他用文艺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常德盛朴实无华的故事,讴歌了时代英雄。值得点赞。马老现已85岁高龄,采风时也已67岁,是著名的民间文学作家,笔者由衷表示敬意。他早年参加革命,是新文艺工作者,发表过“孟姜女”“五姑娘”“冯梦龙”等多部长篇叙事诗、长篇传记文学等,是江苏省吴歌学会会长。他对常德盛同志原本只是关注,并不熟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实地考察了蒋巷村,认识了常德盛,立即被蒋巷村的巨变和常德盛的气场而感染,一种强烈的写作冲动油然而生,他觉得有责任而且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在蒋巷村住下来体验生活,终于形成了这部精品佳作。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每个人都在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给自己带来的成果,每个人又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进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此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以常德盛为代表的一代基层干部为我们树立了示范和标杆;以马汉民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以自己所长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而社科院文学所则为讴歌时代楷模,弘扬先进文化,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现代化、开放化的时代,人民群众、各类群体对精神文化,无论在题材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手段上都提出了越来越多元的需求,文雅的、通俗的,影像的、图文的,文学的、艺术的,传统的、现代的,等等。但是,不论何种需求应当以先进文化为主旋律,应该看到,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略显浮躁和急躁的社会心态,一方面,作家艺术家在满足什么和怎么满足方面产生了困惑,对静下心来精益求精、追求精品创作缺乏充沛的激情、足够的耐心,特别在“快餐文化”的冲击下,粗枝滥造、胡编乱造,甚至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作品不乏存在;另一方面,有的作家、艺术家虽有创作优秀作品的热情和责任,却有心无力,勉为其难,作品难以喜闻乐见、入耳入脑,难以传得开、留得住。

长诗“常德盛”,给我们一个启示,当代社会,不缺时代英雄,不缺精彩故事,关键是如何让时代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见诸行动;也不缺讴歌和讲述故事的人才,我们迫切需要构建鼓励讴歌英雄、发现故事、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大力弘扬正气,抵制浮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猜你喜欢
长诗楷模常德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献给这个世界我们未知的——读龚学敏长诗《三星堆》
《扶琴》
《清溪雅集》
完美楷模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时代楷模】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方法及其在常德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