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莉莎
“艺术之至美,便是自然。”与孙学辉秉烛长谈,让人不禁敬佩他心底崇尚自然之美的那份笃定。挥毫多年,他坚信并践行“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中国文化的精髓是自然至上,体现在书法上就是追求自然之美”。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意思是说,淡然无穷,一切美好事物都会随之而来,这就是天地自然之道、圣人的品德了。如他所言,书法的最高境界便是自然。真正的艺术必然顺应万物,从自然之道出发,彰显自然人性,崇尚自然真情,自然而然,不做作、不矫情,这般才是“美”。
孙学辉其人其书法皆以自然为至美,只是此自然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而是“经过人化的自然”,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言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孙学辉应该算是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孙学辉最初是学写授课教师的字,简单地一笔一画地模仿,这是第一重境界;之后,他跟随校园社团正式接触书法,从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诸家楷体入手,再汲取宋、元、明、清各类草书碑帖片纸的丰沛营养,逐步推开书法的大门,进入第二重境界;在此基础上,他将草书融会贯通,独辟蹊径,自有建树,亦即第三重境界。
熟悉的人一定知道,孙学辉善作大篇幅,整幅作品墨分五色,粲然盈楮,借以线条笔痕变化,使文字抑扬顿挫跃然纸上,轻重交替,跌宕起伏,时而如恢弘的进行曲,时而化成悠扬的小夜曲,在自然流动中给人无尽遐想和意蕴。
品读孙学辉草书作品,其用墨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却不脱自然之境,令人啧啧称奇。所谓“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仅从孙学辉草书墨色变化便可知其“巧”: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讫分明,变化自然,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如春雨扑面;疏间虚灵似秋风扫叶,韵味无穷!
越是纯粹,越为复杂;愈是自然,人愈爱之——书法更是这般。为探索纯粹、自然书法之道,为寻求丰富创作灵感,孙学辉曾多次深入大山、工厂、部队体验生活,在和外界交往过程中,自然敞开胸襟,以真情真气融化万物,并潜心研究古碑帖,在继承和发扬古风中,回归自然本性,以此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孙学辉对书法创作技法纯熟,故而能因文赋形,提按使转驾轻就熟,其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给人灵动之感。他的作品密集地在全国各级大展中入选、获奖,捷报频传,诸多作品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书坛内外的认可是对他天然佳作最好的肯定。
一团开处春无价 七泡尝来梦亦香
书者,抒也。
刘熙载说:“性情笔墨,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是作者凝神静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孙学辉恪守的准则。他常说,临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抒写自己的性灵,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永恒的魅力。
由此笔者不禁想到,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其书写时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
孙学辉说,主体情感的意象体现在笔下便是线条的意象,情感的运动依赖线条的律动来表现。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深谙这种情绪变化对运笔节奏的影响,更善于用笔墨线条淋漓尽致表达真情实感,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展现点、线间的活力、韵律和节奏,体现动人的情感美。
孙学辉在创作感言中说过:“我喜欢章草,也下过一定功夫,但是总感觉传统的章草比较古板,很难表达出真性情。所以在不断的实践中,多次尝试章草新写,使之既不失传统又富有新意,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感,同时也使得作品的格调得以提升、富有激情,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从他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书学观念,看出他对“心境”和“情感”的理解。人们常说,草书最能反映“书如其人”。他惯用宏篇满纸的小字章草,来表达温良恭谦、古意盎然;又用挥毫泼墨的大字今草,来表达豪迈雄浑、挥斥方遒,亦静亦动,这正如安静的他又长发飘逸,既有内敛之时又有奔放之时,他的情感表达蕴藏在字里行间。可以说,他绝非“为书法而书法”,而是着力追求书法背后“人”的表现。
“观书如揽胜”。草书的妙趣无法一目了然,只有历险至深者方能见奇观,需要心领神会方能入妙境。所以,对一幅作品的品鉴,不能局限于纸上,而必须从作者本人入手。
孙学辉生长在辽西偏僻山村,当地淳朴民风滋养了他质朴性格,锤炼了他坚韧品性。他有一方印章“辽西农夫”,每有得意之作便钤上,既流露出他与“农”难以割舍之情,更表达其默默耕耘的心志。
“风格即人”。孙学辉不仅钟爱书法,而且为人正直,感情真挚,对生活对艺术充满极大热忱。此前从作品中了解孙学辉性情,如今得以深入了解他人生轨迹,再来解构他书法人生,反观其书法,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纯真性情了。
弘一语录
对书法之道,孙学辉逐渐领悟到:“艺术的真谛是生命的体现,而生命是自己的,任何他人的生命都代替不了自己。”
他自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沉溺于笔墨多年,始终恪守“耻与人同”的信念,勇于突破常规,上下求索,寻找自己的方向。在晨磨昏砺中,他习就浑然天成笔法,笃定地走出了自己纯正脱俗的风格,洞开了一片灵动天地。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曾高度评价孙学辉:任笔挥洒,写出了自己的文化气息,把古代的草书特别是章草继承下来,并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写出了激情,又显示出豪迈的书风。
有众多书法家、评论家称赞孙学辉书法多变,八面出锋,突破了章草今草狂草界限,用美的法则进行有机融合,打破书体界限,使其书作充分体现汉字造型美;突破了碑与帖界限,将碑的笔法融入其中,使笔墨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突破了传统审美界限,打破字字独立的传统,加强字与字之间联系,整体清朗典雅、自然天成,充分展现了他的悟性和才气。
我们不能说孙学辉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他在临摹先贤碑帖过程中,的确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他扎扎实实苦练而出的基本功,更离不开他从中悟出的理论指导。可以说,孙学辉在书法上的这条道路,是他在自己探索所得的理论指导下趟开的。如是想来,他没有被前人框架束缚、没被时代浪潮淹没,真乃一大幸事。
求索是一个苦修的过程,孙学辉耕耘书坛多年,他的勤奋堪称楷模。近年来,孙学辉声名鹊起,但他丝毫没有为名利所累,从未沉醉于过去,而是始终不忘初心,保持一种归零心态,保持一种进取状态,持续创作,孜孜不倦。
孙学辉厌恶“重复”,平时习练如此,创作更是如此。他的作品坚持创新视觉表达,以不同形象来展示自己探索与创新的轨迹。他对朋友这样讲:“重复别人被认为是庸俗无能的表现,但重复自己同样是无能!我宁可在求索的不重复中失败,也决不靠无聊的重复来苟延自己的艺术生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孙学辉先后被评为“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书法教育先进个人”,其作品屡获全国书法大赛全国奖,并30余次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大展……
数不尽的荣誉,记录着他书法人生的每一段华彩,细细品读,我不禁为这位苦苦求索、成果丰硕的书法家点赞,期待他更多的佳作。
李白《早发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