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占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对称性疼痛, 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 探讨有效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极为重要。为了解麻疼汤和针刺治疗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回顾分析了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资料, 比较其应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 从而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中男21例, 女15例;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60.7±5.2)岁;糖尿病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8±1.6)年。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47~74岁, 平均年龄(60.8±5.3)岁;糖尿病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5.9±1.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呋喃硫胺片(陕西永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61021198), 使用剂量为50 mg/次, 3次/d;口服甲钴胺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2325), 0.5 mg/次,3次/d。均连续服用4周。
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与麻疼汤联合治疗。针刺治疗选择合谷、肾俞、阳陵泉、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和肝俞等穴位,在进针后, 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进行针刺, 得气后留针30 min,给患者针刺1次/d, 5次/周;同时给予患者自拟麻疼汤治疗,其方药组成为延胡索15 g、黄芪30 g、当归12 g、熟地黄15 g、三七10 g、赤芍10 g、枸杞子15 g、桂枝5 g、川芎10 g、全蝎6 g, 1剂/d, 于早晚分2次服用, 以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FBG、2 h PG变化情况及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CV、SCV情况, 并评定两组疗效。疗效评定标准: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 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提升10%以上, 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好转, 神经传导速度提升5%~10%, 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神经传导速度无显著提高,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 研究组的FBG、2 h PG分别为(8.7±2.6)mmol/L和(11.6±3.2)mmol/L,对照组的FBG、2 h PG分别为(8.6±2.7)mmol/L和(11.7±3.4)mmol/L, 两组的FBG、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 研究组的 FBG、2 h PG 分别为 (5.9±1.6)mmol/L和(8.6±1.1)mmol/L, 对照组的FBG、2 h PG分别为(7.3±2.1)mmol/L和(9.8±1.7)mmol/L, 研究组的FBG、2 h PG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显效20例, 有效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44%(34/36);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0.59%(24/3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研究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治疗后, 研究组正中神经MCV为(45.8±4.9)m/s, 高于对照组的(36.6±3.7)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腓总神经MCV为(42.9±5.7)m/s,高于对照组的(32.8±4.3)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正中神经SCV为(45.9±5.2)m/s、腓总神经SCV为(45.6±4.9)m/s, 均高于对照组的(37.7±3.8)m/s和(36.8±3.4)m/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就目前来看, 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抗氧化、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为主, 但治疗效果有限。随着人们对中医认识的不断深入, 中医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也受到更多关注。中医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属于“痹症”的范畴, 认为脾肾阴阳虚弱、湿热阻络和肝血不足等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对其治疗应以化瘀通络为主[2-5]。
针刺足三里、肾俞、三阴交、肝俞等穴位, 能够起到益气养血和补益肝肾的作用, 针刺阳陵泉穴、合谷穴和内关穴,能够通络止痛和活血化瘀, 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针刺治疗, 能够有效调节其体内胰岛素,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和微血管病变。麻疼汤方中黄芪可补气养血、扩张血管,桂枝具有镇痛解痉和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 熟地黄和枸杞子可补肝益肾、降低血糖, 三七、川芎、赤芍能够起到活血化瘀和修复受损组织的效果, 全蝎、延胡索可活血通络和止痛[6-8]。通过将该方药与针刺联合应用,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 通过对研究组应用针刺结合麻疼汤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前, 研究组的FBG、2 h PG分别为(8.7±2.6)mmol/L和(11.6±3.2)mmol/L, 对照组的FBG、2 h PG分别为(8.6±2.7)mmol/L和(11.7±3.4)mmol/L, 两组的FBG、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的FBG、2 h PG分别为(5.9±1.6)mmol/L和(8.6±1.1)mmol/L, 对照组的FBG、2 h PG分别为(7.3±2.1)mmol/L和(9.8±1.7)mmol/L, 研究组的FBG、2h PG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0.59%(24/34)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4.44%(34/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正中神经MCV为(45.8±4.9)m/s, 高于对照组的(36.6±3.7)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腓总神经MCV为(42.9±5.7)m/s, 高于对照组的(32.8±4.3)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正中神经SCV为(45.9±5.2)m/s、腓总神经SCV为(45.6±4.9)m/s, 均高于对照组的(37.7±3.8)m/s和(36.8±3.4)m/s,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治疗方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 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治疗效果, 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总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针刺与麻疼汤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可在临床加强应用。
[1]佟艳丽, 苏秀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中国老年学, 2012, 32(21):4818-4819.
[2]刘淑清.针刺联合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11):112-113.
[3]李双侠, 陈亚强.运用益气活血通痹法治疗3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7):36.
[4]刘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临床探讨.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16):110-112.
[5]张征宇, 周光辉, 孙澍彬.针刺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5, 11(4):299-300.
[6]李淑兵.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黑龙江医药, 2016, 29(6):1124-1125.
[7]王喆.益气活血通脉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8]于丹丹.当归四逆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对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研究.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2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