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郭婕
(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陕西 榆林 719000)
缓解沙漠化地区风蚀的情况,风蚀是指松散的表土土壤颗粒被风吹起、搬运以及堆积的过程。其现象较为典型的就是侵蚀,也是半干旱区域、干旱区域具有的侵蚀方式。沙漠地区的风蚀与沙尘暴是造成干旱以及土壤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风蚀现象除了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导致土壤荒漠化,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坏。我国沙漠化有多种因素,主要是风蚀造成的,其面积达到195万多km2,占我国土地面积约30%。比如2013年北京发生大规模的雾霾,其重要原因就是周边鄂尔多斯、阿拉善以及河北等地方有风蚀卷起的沙尘输送到北京。风蚀产生的主要原因有2种:其一是土地本身的状况,另外就是气候原因。气候中风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本身的原因主要包括:植被的覆盖面积、土壤的类型、土壤本身的湿度等因素。沙尘暴防风研究的首要问题是怎样让运动的沙粒变为静止的,增加植被覆盖面积较为有效。据Van den Ven研究表明[2],小面积的植被也可以有效防御土壤风蚀,在恒定的风速下,植被覆盖率达到一定值时,发生风蚀的几率大大下降。许多研究表明,有效植被度(防风蚀的植被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区的植被度越高其风速就越小,土壤表层的松散物质就越不容易被搬运,风蚀情况就越轻。
水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受水力作用造成的侵蚀。我国水蚀情况分部最为严重,在水土流失类型中危害重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7%。由于降雨使土壤疏松,土壤随水流流到斜坡下方,积累到水道或河域下流,造成淤积。水蚀不仅使表层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本身蓄水能力及养分下降,降低土壤本身的生产能力。
引起水蚀的因素主要是植被、地形、降雨以及土壤4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降雨对水蚀的影响最大(降雨的强度,雨滴的动能),雨滴的动能影响坡面的侵蚀程度。乔木与其他植被相比结构更为复杂。研究发现,一些地区水蚀一般是由暴雨或几场大雨引起,有可能1次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占全年的60%以上。植被的覆盖可以直接改变雨滴的动能,研究表明,在郁闭的林冠下,雨水通过林冠,在林冠拦阻下,雨滴的数量、大小及分部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根本上降低雨滴的动能[2]。另外乔木根系较为发达,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进而加强土壤的抗水蚀能力。综上可得,在水土流失全区域种植植被,不仅使植被区降雨的强度小于实际的降雨强度,有效减轻雨滴对于土壤的冲击。植被根部可以稳固表土结构,增加土壤抗水蚀能力。
沙漠区生态林建设不仅可以带来生态效益,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且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生态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荒漠地区生态林建设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选择可以在种植地区产生好的生态效益的植被,必须考虑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我国20世纪80年代,甘肃民勤县沙漠化非常严重,当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一味发展经济作物,导致此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另外生态林的建设必须考虑植被的耐受限度,比如我国宁夏自治区的枸杞种植,是改良盐渍化土地的植物,据研究发现,该植物耐盐度9g/kg,所以宁夏自治区的枸杞应该种植在轻盐度地区。在生态林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分析引进植被,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环境、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种类。
结合生态林建设的需求,未来防沙研究应以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行生态林建设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在技术方面:主要分析沙漠地区生态林的成活率以及保存率,有效提高生态林保存率及流动沙丘固沙的技术,风蚀区植被的恢复技术等。基础研究方面:开展沙漠地区防风阻沙和植被结构的配置;沙漠地区生态林建设指标以及效益评价;沙漠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沙漠区水资源调控问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