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赟赟 张园园 申屠嘉俊 孙若晗 方剑乔# 韩德雄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我们根据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前驱期、疱疹期、疱疹后期、后遗神经痛期,根据各期的病因病机不同,选择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
此期湿热毒渐盛,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但肌肤尚未被灼伤、酿腐成脓,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皮损出现,仅有疼痛。现代医学认为此时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量复制,造成外周神经纤维坏死,其所支配的单侧皮节及周围感觉神经发生免疫炎性反应,故而产生疼痛。皮损出现前一般有2~18天的前驱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发热,在皮损出现的部位存在疼痛或感觉异常。此期因为仅有皮肤疼痛而无水疱常造成误诊,故以明确诊断为要。对于原因不明而无外伤的一侧颈肩胸腰背部疼痛,若呈表面触痛,或深部抽搐样疼痛,休息不能缓解,且有过度疲劳和乏力的主诉时,需考虑本病。此时若能利用PCR技术从采集的唾液或血液中检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更有助于诊治,特异性达95%~100%。这一阶段病邪所袭部位尚浅,针灸疗法以针刺夹脊穴为主,目的在于截断病邪深入。电针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疏密波可介导镇痛效应,也能促进气血循环,消除炎症性水肿。在电针基础上再加用局部刺络拔罐的方法以增强祛邪止痛的效果。
急性期多处于带状疱疹发病后2~4周的这段时期。此期可以分为疱疹期与疱疹后期。
2.1 疱疹期:此期为带状疱疹早期,持续1~2周,湿热毒壅盛至极,气血由不畅转为瘀滞。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通经止痛。若此期湿热毒表现明显,则疼痛呈现灼痛,水疱大而清亮,疼痛灼热如火烧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可以局部铺棉灸加电针、围刺方法为主。铺棉灸借助热力引热毒外出,经络通畅则疼痛减缓,局部气血畅达则皮损恢复较快。电针法以皮损相应节段及上1~2个节段夹脊穴为主。夹脊穴在督脉与膀胱经之间,督脉为阳脉之海,膀胱经为一身之藩篱,卫阳走此以顾护肌表,夹脊一方面可以调节二者以行全身之阳,通调脏腑经络而通滞扶正,另一方面可以使卫阳得充而卫外得固,外邪难以侵袭。电针可以阻滞痛觉传导,还可提高痛阈。围刺法可阻止邪气扩散,加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若湿热毒壅滞经络,郁于皮部,酿腐成脓,可用火针排脓,此法在促进止疱、结痂方面效果更佳。若此期血瘀明显,则疼痛如刀割样或针刺样,舌黯或有瘀斑,脉涩。此时可在电针与围刺的基础上加刺络拔罐。湿热毒蕴于经络,循经表现于皮部,在皮部刺络拔罐,使邪有出路,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即所谓“菀陈则除之”。血瘀明显者,若病情允许,可适当局部放血,以血色由暗红转鲜红为佳。若此期血瘀与热毒不显,反表现为皮损周围皮色暗淡无泽,水疱浑浊,疱壁松弛下耷,舌淡、苔白,脉虚。此因正虚湿盛,外感邪气,循经而发,用刺络、铺棉灸恐力量太强,祛邪反伤正。《内经》云:“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故可以考虑先运用中药扶正,兼用灸法。灸法可选取脾俞、足三里等扶正祛邪,温阳解毒。
2.2 疱疹后期:此期处于带状疱疹中后期,持续2~4周,湿热毒渐退,而气滞血瘀相对明显,且兼有正虚阴伤表现。患者可因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而致疼痛难愈。临床可见疱疹消退,仅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者色素沉着,疼痛未愈。治当活血化瘀,祛邪兼扶正。此期以电针为主,根据病情适当选取扶正穴位,酌情加以火针。火针鼓舞正气,通络止痛,取“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此期要注意患者是否有耗伤阴液的表现,一旦出现如口干烦躁、潮热盗汗、苔少或无苔等,则可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阴润燥。
中医学认为,此时带状疱疹长期不愈,余毒未清,经脉不畅,耗气伤阴,局部或全身皮脉肉筋骨失去濡养,久而内归脏腑,影响气化功能。此期虚实夹杂明显,即气滞血瘀与气阴两虚共存,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脏腑失调,治疗时需仔细判断实证与虚证的轻重缓急,再对症施术。临床表现多为明显刺痛,固定不移,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淡、少苔,脉细。此期治疗原则为祛瘀扶正,安神定志,可以针刺加火针、梅花针、穴位注射为主,辅以中药治疗。针刺取相应夹脊穴、局部围刺以疏通经脉,结合辨经取穴,取印堂、神门等穴位可调理神志。穴位注射具有针刺与药物双重刺激的作用,药物沿经络走向病所,以达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梅花针施于皮部,通过浮络、孙络平衡络脉之气,入通经脉、奇经八脉以及脏腑,整体调节正气,局部透散毒邪。
带状疱疹诊治时要进行经络辨证,在取夹脊穴以及局部围刺的基础上进行远道取穴,整体调节病变经络,也可以通过经络调整相应脏腑功能,以增加疗效。本病病机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绝非一成不变,因此对于证候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证候应辨证地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案,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