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鹏 严旅军 卢仲烨
腹股沟疝[1]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患者的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包块, 又称为疝气;临床根据患者的疝环和腹壁下动脉关系将其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多由于腹壁肌肉强度低, 腹内压力增高而产生, 且老年人由于肌肉萎缩, 腹壁薄弱[2], 更容易形成疝。腹股沟疝若不能回纳形成嵌顿会导致患者出现肠梗阻, 严重会出现肠坏死、穿孔甚至死亡的现象;由于保守治疗无法根治该疾病, 治疗方法不当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临床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有传统张力缝合修复和无张力修复[3]两种方法。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疝外科医生对包含股疝在内的一切腹股沟疝所进行的无张力修补术的总称, 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成人腹股沟疝和少数青少年腹股沟疝;较传统张力缝合修复手术疼痛小、复发率低。本文对本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展开研究, 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9日~2016年10月19日本院治疗的74例腹股沟疝患者,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7例。对照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59.04±6.38)岁;腹股沟斜疝患者25例,腹股沟直疝患者12例。观察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9.47±6.32)岁;腹股沟斜疝患者24例, 腹股沟直疝患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均需禁食, 而术中对发现存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4]以及生殖骨神经各分支的患者注意避免过度分离、牵拉、缝扎和疝补片边缘压迫, 防止出现周围神经疼痛的症状;若未发现上述神经可忽略或在神经不影响补片修补时也不必作特殊处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行6 cm的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口, 在提睾肌及其联合肌腱间解剖后, 沿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上方位置探寻疝囊, 钝性剥离、高位内荷包包扎好后进一步加强缝合。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麻醉后于腹股沟行斜切口, 切开皮肤及腹外斜肌腱膜, 注意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后于患者提睾肌及其联合肌腱间解剖, 沿精索或患者子宫圆韧带上方位置探寻疝囊, 钝性剥离、高位内荷包包扎后, 模拟游离精索, 主刀医师在构建腹膜前间隙时, 需直视状态下将平底短型网塞置入间隙中, 展平后, 缝合切口、固定平底边及其周围腱膜, 围绕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将预裁补片置于腹股沟管后壁尾部的切口处, 加强缝合后固定好。
1.2.2 疼痛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疼痛部位进行针灸、热敷等局部物理治疗方法, 必要时可以选择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辅助治疗;医护人员若发现患者长时间有不良情绪存在时可加用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对于明显神经感觉分布区域疼痛患者, 应选择于髂腹下、髂腹股沟以及周围组织等注射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阻滞, 并于局部麻醉(局麻)药物中混入类固醇、可乐定等药物(以延长局麻药的中枢神经作用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 并注意对患者治疗后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观察疼痛情况。其中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进行评估, 即画出一根10 cm线段, 根据毫米划格, 0端表示无痛、10端则为极痛;患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的点;1~4表示轻度疼痛、5~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随访3个月发现, 观察组患者发生慢性疼痛9例(24.32%), 其中轻度疼痛7例(18.92%)、中度疼痛2例(5.41%);对照组患者发生慢性疼痛18例(48.65%), 其中轻度疼痛14例(37.84%)、中度疼痛3例(8.11%), 重度疼痛1例(2.70%);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明显降低。
疼痛作为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几率较高;同时疼痛作为主观感受, 受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影响较大, 判断标准不一致[6-8]。本院关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与周围神经的效果研究中采用VAS评分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该方法作为临床常用疼痛评估存在一定的客观优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的腹股沟疝张力修补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高张力缝合的缺陷, 使得腹横筋膜进一步变薄, 对周围神经的牵扯较大, 从而导致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率的增加。无张力修补术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患者腹股沟周围神经的牵扯和疝补边缘的压迫, 修复了疝发生的解剖缺陷, 降低了患者术后疼痛情况[9,10]。
综上所述, 对患有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率, 但手术过程中还需注意对周围神经的保护, 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1] 梁锦超.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5):74-75.
[2] 蔡康宁.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0):108-109.
[3] 姜明明, 张灿刚, 施春.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治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4):64-66.
[4] 刘嘉欣.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诊疗进展.医学综述, 2016,22(17):3413-3416.
[5] 胡飞, 李锐, 孙继林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治疗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3):316-318.
[6] 孟令勤, 杨福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治疗研究.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5):419-421.
[7] 王志新, 李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治疗研究.中国农村卫生, 2015(24):84-85.
[8] 李煜, 滕安宝, 查晓光, 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治疗.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 6(1):44-46.
[9] 赵俊, 张晓东.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2):31-32.
[10] 苏纳新.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原因分析及治疗.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2014(1S):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