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研究

2018-01-18 20:59史明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6期
关键词:偏曲鼻中隔软骨

史明亮

鼻中隔偏曲是指因为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均偏曲,从而导致鼻腔发生一些列症状的一种疾病, 发生率在16%~79%[1],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鼻出血、头痛、鼻塞等, 对于症状明显者, 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往, 治疗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等, 而传统的鼻中黏膜下切除术是通过切除较多的骨质和鼻中隔软骨, 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症状, 但可能会导致鼻中隔塌陷、鼻中隔摆动等并发症。当前国内主要应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为主流治疗方法。本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应用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98例, 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鼻窦炎患者。鼻中隔偏曲形态根据偏曲形态分为S型、C型、棘突、嵴突和混合型偏曲。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17例;年龄18~61岁, 平均年龄(42.34±8.12)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7~62岁, 平均年龄(40.61±7.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应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麻, 麻醉显效后在左侧鼻阈皮肤和黏膜交接的地方行L形切口, 分离组织, 暴露左侧鼻中隔的三条张力线, 分离, 咬除筛骨垂直板前缘的骨质, 切除鼻中隔四周的软骨前缘, 游离对侧鼻中隔软骨, 分离鼻中隔软骨和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处, 游离鼻中隔软骨下缘, 凿除颚骨鼻嵴和上颌骨鼻嵴。术后填塞膨胀的海绵,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2 d取出海绵, 术后5~6 d拆线, 定期消毒换药。对照组应用传统黏膜切除术治疗:麻醉满意后在患者左侧鼻前庭和鼻黏膜交界处行弧形切口, 延长, 切除鼻中隔偏曲软骨, 缝合切口, 填止血海绵, 术后2~3 d抽出。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黏膜损伤、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统计, 分为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8例患者手术时间(35.65±4.42)min、术中出血量(12.3±3.12)ml和术后疼痛10例(17.24%)、黏膜损伤5例(8.62%)、满意度98.28%(57/58), 对照组40例患者手术时间(44.92±5.10)min、术中出血量(16.8±4.21)ml和术后疼痛14例(35.00%)、黏膜损伤10例(25.00%)、满意度87.50%(35/40),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发生率、黏膜损伤发生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鼻梁塌陷、拍击样鼻中隔, 鼻中隔血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45%;对照组鼻梁塌陷3例, 拍击样鼻中隔3例,鼻中隔血肿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χ2=7.08,P<0.05)。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可导致患者经常性流血, 产生临床症状, 可引起急性失血性休克等, 另外, 鼻中隔偏曲还可致使患者鼻腔通道狭小, 通气不畅, 引起鼻窦炎、鼻息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严重者可导致乏氧、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鼻中隔偏曲的症状取决于鼻中隔偏曲的程度和类型, 可分为C型、S型等, S型偏曲可导致两侧鼻塞, C型偏曲可导致一侧鼻塞。鼻中隔高位偏曲可影响鼻甲组织, 致使鼻道狭窄,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中隔偏曲的原因较多, 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鼻部幼儿时期曾受过外伤, 随着年龄增长, 鼻部组织逐渐发育完成, 逐步出现症状。外伤原因很容易导致鼻中隔软骨错位, 如不及时治疗则会留有鼻中隔偏曲后遗症。②发育异常, 胚胎时期鼻中隔软骨较少, 生长发育后会出现骨与软骨发展的不平衡, 容易发生鼻中隔偏曲。③鼻息肉、骨化纤维瘤、鼻窦囊肿患者, 可能会对鼻中隔造成挤压, 导致鼻中隔变形, 发生偏曲。④遗传因素,家属或近亲有此种情况者, 患者本人也有可能导致此种情况的发生。

以往, 传统治方法均采用鼻中隔黏膜切除术, 切除了大部分软骨, 并且凿除了犁骨、鼻脊和咬除筛骨垂直板, 从而使鼻中隔居中, 但该手术破坏了鼻腔的软骨支架和外形,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 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缺点也随之显现出来, 如鼻中隔穿孔、鼻鞍、鼻尖变形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临床疗效不可观, 切除大量软骨后, 鼻中隔缺少一定程度的硬度, 鼻中隔会发生摆动, 鼻腔的气流也会随之摆动,尽管鼻中隔居中, 但患者仍会感到鼻塞、嗅觉下降等, 如切除失败还会对患者的面部及鼻部造成影响, 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近些年提出的三线减张法可在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治疗, 最大限度的保护鼻中隔骨质和软骨, 缩小切除范围, 确保患者鼻中隔黏膜完整, 降低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率。三线减张法重视鼻中隔偏曲的病学原理, 重视鼻中隔软骨前后下方三条线上的张力, 术中把软骨黏膜附着在一侧软骨膜上, 如果术中出现严重的鼻中隔偏曲, 可局部切除软骨, 并且术后对双侧鼻腔平衡栓塞, 使鼻中隔复位到正常位置上。因仅切除张力线上的少数偏曲骨性部分和软骨, 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 对于鼻窦引流的患者, 鼻中隔矫正已不是禁忌证,拓宽了适应证的年龄范围。如软骨或软骨段错位幅度较大,则可应用三线减张法应用黏膜刀剔除软骨或骨来松弛偏曲的张力[3-6]。研究发现[7-9],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中, 鼻中隔偏曲处的黏膜张力会受到鼻中隔偏曲程度的影响, 患者的局部黏膜的张力松弛后, 症状便可缓解。传统手术结束后为避免出血, 常在鼻腔填塞凡士林纱布等, 但填塞后会造成头鼻塞、流泪等, 影响患者的恢复, 增加患者的痛苦, 目前来看,鼻中隔缝合术是解除术后填塞而带来的痛苦的有效方法。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的特点:①在鼻内镜的照明下, 利于手术的实施;②符合微创原则;③因条形切除张力线上极少数软骨和骨性部分,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④保留了软骨支架, 降低了鼻中隔穿孔和塌陷的风险;⑤一个显著缺点是内镜被血渍污染, 在出血多的病例, 增加了对黏膜的损伤和刺激, 增加了手术时间;⑥鼻内镜在视力直视下无明显优势, 内镜成像系统反应的是画面, 而不是三维结构[10-13]。

综上所述, 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相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出血量更少, 临床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曲鼻中隔软骨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鼻中隔偏曲怎么治
鼻中隔偏曲要手术吗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中隔偏曲需要做手术吗
鼻中隔偏曲的形态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