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关系新探:从孝的角度看*

2018-01-18 19:58:29罗祥相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庄子境界孔子

罗祥相

一、庄学中的庄孔关系难题

庄孔关系是庄学的一个重要而又难解的问题:重要乃因其不仅关涉庄子的师承所出问题,也关系着先秦儒道关系的判定问题;难解则因今本《庄子》中①一些学者认为:今本《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作,外杂篇皆非庄子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庄子》为庄子学派的作品总集,如无新的出土资料,仅凭现存材料,难以将《庄子》全部明确区分为庄子与非庄的作品,故更合理的做法是将其当作一个主要由庄子确立的思想整体来研究。笔者持后一种观点。,庄子对孔子形象的描摩及思想的评价存在许多让人费解的自相抵牾之处②很多研究者尝试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不一问题”提供一合理的解释。仅就论文而言,参见谢祥皓:《略谈〈庄子〉中的孔子形象》,《齐鲁学刊》1985年第5期,第86—90页;方勇:《论〈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多面性与解说者的偏执》,《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50—54页;陈品川:《〈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15—22页;李霞、李峰:《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第15—17页;徐克谦:《庄子与老年孔子》,《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第81—84页。,无论思想相对精纯的内篇还是主旨纯驳不一的外杂篇都存在“扬孔”和“抑孔”的章节③有学者认为内篇中的孔子都属正面形象。如罗根泽说:“譬如内七篇是很恭维圣人的。”“内七篇所谓圣人,是庄子理想中的典型人物。”(氏著:《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82、284页)这一总结并不切当,因内篇中庄子对孔子的评价也不尽是“恭维”。如《德充符》的“叔山无趾踵见仲尼”章,不仅直言孔子未达至人,而且批评孔子“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以名为桎梏;又《人间世》的“楚狂接舆歌孔子之门”章,批评孔子“临人以德”“画地而趋”;另《齐物论》的“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章,所谓“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也有批评孔子之意。。庄子到底是“尊孔”还是“诋孔”,从司马迁为庄子作传开始,就成为聚讼不已的话题。

由于聚讼双方都有文本上的支持论据,使得此一问题一直难有定论。古往今来的读庄、注庄与研庄者因不同的答案选择,分化为两个阵营:一派认为庄子“诋孔”。司马迁因给庄子作传时提出“庄子学本老而诋孔说”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3—2144页),成为此派的鼻祖。另一派主张庄子“尊孔”。自成玄英提出此说,后经王安石“庄子知孔说”和苏轼“庄子助孔说”的发力,“庄子尊孔说”逐渐发展成为庄学史上一极具影响力的诠释观点。东坡之后,非常多的庄子注家如褚伯秀、林希逸、沈津、焦竑、徐晓、钱澄之、林云铭、陆树芝等无不主张庄子尊孔②参考徐圣心:《“庄子尊孔论”系谱综述——庄学史上的另类理解与阅读》,《台大中文学报》第17期(2002年12月),第21—66页。。

庄学史上还存在一个作为“庄子尊孔说”之复调的“庄子师出孔门说”③庄学史上与之相似的还有“庄子儒门说”,明末清初的觉浪道盛、方以智、钱澄之等人主张此说。杨儒宾探讨明末清初这股“庄子儒门说”思潮,曾将韩愈发明的“庄子师出孔门说”也泛称为“庄子儒门说”(参见氏著:《儒门内的庄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127页)。“庄子儒门说”与“庄子师出孔门说”其实存有差别:前者在主张庄子别传儒家《易》《庸》等思想精神的基础上,直接将庄子归入儒家,列籍儒门;后者虽主张庄子之学脉继自孔子,但最终还是将庄子归籍道家。因“庄子儒门说”涉及《庄子》与《易》《庸》思想会通的复杂问题,本文暂不讨论。。韩愈因率先提出“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④[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成为此说的最先发明者。其后,章太炎虽因韩愈之说的论据问题而不取其说,但也认为庄子师出孔门后学,只不过庄子不是出子夏之后学,而是“传颜氏之儒”⑤参见章太炎著、虞云国校点:《菿汉三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69页。有论者已对章太炎提出“庄子传颜氏之儒”说的前后思想转变及其思想史意义论之甚详(参见杨海文:《“庄生传颜氏之儒”: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文史哲》2017年第2期,第123—133页),此不详论。。韩、章二人的主张,因与两千多年来“庄子属道家,其学主要本自老子”的普遍认识相违,故存在很多争议。然他们提出一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庄孔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师承关系?

韩、章二人探讨庄、孔是否存有师承关系,都只停留在较为空泛的外在师承关系的论断上,故皆有所不足。欲证庄孔之间确存某种师承关系,唯有深入庄子思想的内部。尤其是分析在某一具体的思想议题上,庄子是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如此才能真正明确二人的师承关系。本文拟从孝之角度,探讨庄、孔是否存有思想上的师(继)承关系,进而探析庄孔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

二、内篇对孔子孝观念的肯认和发挥

论及道家对孝的看法,学者们通常认为道家否弃孝的伦理价值。如肖群忠认为:“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先秦道家是要从根本上超越道德,主张返归于‘无名之朴’的。所以他们认为所谓‘孝’,无论其名称或现象都是人类堕落之后产生的一种不祥的东西,应该和仁、义、礼、乐、圣、智等等同归于毁灭。这便是道家对孝道的整体认识。”⑥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34页。朱岚认为:“道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无为’,在政治上体现为‘无为而治’,在道德领域则体现为超道德主义。因而,对孝道的否弃是道家道德哲学的逻辑必然。”⑦⑧ 朱岚:《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114,115—116页。他们做出如上论断,主要是基于通行本《老子》的第18、19章等对仁义孝慈这些儒家伦理的批评和否弃态度。

受老子的影响,学者们论庄子,也常认为庄子否弃孝之伦理价值。朱岚认为:“庄子对世俗间的仁义孝慈等人为的道德更是鄙夷有加,不屑一顾……他认为唯有物我两忘,抛却‘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自勉以役其德’的人性的枷锁,才能泯灭亲疏,超越自我,返朴归真,达到至仁至德的最高境界。”⑧如此论庄子的孝思想,不免失之于简单,盖因庄子对仁义孝慈,特别是对孝之态度,与老子存有极大的区别。就内篇而言,庄子论孝,不仅不是否弃,反而是积极肯定的态度。如《人间世》曰: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5页。“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一句,王孝鱼断为“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朱子采用这一断法:“庄子说:‘子之于亲也,命也,不可解于心。’至臣之于君,则曰:‘义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他看得那君臣之义,却似是逃不得,不奈何,须着臣服他。”([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91页)这一断法只强调君臣之义。笔者以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乃释何谓大戒,故当下断;若下断,不仅意谓君臣之“义”不可逃,还意谓子之爱亲之“命”也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大戒,于义为长,故此处改断。

庄子将“命”“义”归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两大戒法,“子之爱亲”即“命”之大戒法。此处所谓命,实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性命”②成玄英曰:“夫孝子事亲,尽于爱敬。此之性命,出自天然,中心率由,故不可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55页)成玄英将此“命”释为“性命”。本性。子女爱敬双亲,乃固植于人之生存本能的本性,故系结于心,不可解除。庄子将“子之爱亲”这一性分之固有的本性,归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两大戒法之一,乃是强调:爱敬双亲作为自不容已的天性,是人必须循顺的本性法则。其二是“天命”③“‘命’者,天之命也……命之自天,故不可解于心。”(钟泰著、骆驼标点:《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1页)钟泰将此“命”释为“天命”。之义。“子之爱亲,命也”,乃言子女爱敬双亲,是天赋之命令。因此“命”来自“天命”,故成其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大戒法。“命”若为“天命”之义,则庄子乃强调:子女爱敬双亲,是人必须承担、无可逃避的天命义务和责任。合二义而言,庄子的“子之爱亲,命也”,既强调爱敬双亲是人无可逃脱、必须循顺的性命本性,又强调爱敬双亲是人不可逃避、必须承担的天命义务和责任。

众所周知,儒家孝观念最基本的义涵是“爱敬父母”④《说文》曰:“孝,善事父母者。”朱岚认为:“孝的内涵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对在世或已故父母的孝敬。”(氏著:《中国传统孝道思想发展史》,第2页)。作为儒家孝道创始者的孔子,强调孝不仅应“爱”父母,而且要“敬”父母。《论语》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页。“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二解:其一,代词“其”指“父母”,整句之义为:子女唯父母之疾病而忧。此解意在强调子女应照顾好父母,不使父母生病。其二,代词“其”指“子女”,整句之义为:父母唯子女之疾病而忧。此解意在强调子女应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使父母担心(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页)。此处取第一解。唯父母之疾而忧,是子女爱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故此章强调孝首先当爱父母。紧接此章,《论语》又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56页。此章乃强调孝当敬父母。这两条语录编在一起,并非无由。此中的深意是强调行孝,不仅要“爱”父母,而且还要“敬”父母。因“爱敬”是行孝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故《孝经》中孔子常将两者并举,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⑦[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邓洪波整理:《孝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38页。。

回看庄子。庄子将“子之爱亲”归为“命”,归为天下人不可违逆的两大戒法之一。由此可知,庄子不仅极度认同“子女应爱敬双亲”之观念,而且将之上升为人不可逃避、必须承担的天命义务和责任。故庄子对孝并非“鄙夷有加,不屑一顾”,实情却是:庄子不仅认同孔子倡导的孝观念,而且积极继承和发展之。《人间世》又曰“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这是把事亲能够“不择地而安亲”作为“孝之至”。庄子这里的行孝应当安亲的思想,实继自孔子。《论语》中,孔子向颜渊、子路自述其志时尝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82页。孔子以“安老”为自己终生努力的志向之一。老是老者,不仅包括乡老,也包括自己的双亲二老。依孔子“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②③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邓洪波整理:《孝经注疏》,第41,56页。的价值排序,可知“安老”首先指安双亲二老。孔子因极重视安自己的双亲二老,故将之上升为孝道最基本的三个要求之一。据《孝经》载,曾子曾向孔子提出:“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③从前句可知,孔子向曾子传授孝道,曾将“安亲”“扬名”与“爱敬”当作三个最核心的要求。故“安亲”之重要性,实与“爱敬”相等,同为孝道最基本的要求。

庄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行孝应当安亲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向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安亲”应努力做到“不择地而安之”。“不择地而安之”之所以被庄子视为“孝之至”者,乃因孝子在践行“安亲”之要求时,其心始终将父母的安适放在第一位。无论遭何境遇,都努力创造条件去达此要求,其“安亲”之心从不因遭恶劣之境而有所移易,故成其为“孝之至”。

从内篇看,除《人间世》之外,《大宗师》的一段话也体现了庄子积极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孝思想。子来说:“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④⑦⑧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262,444,447页。“父母于子”是“子于父母”的倒装句法⑤[清]宣颖撰、曹础基校点:《南华经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页。。“阴阳于人”的“阴阳”,乃“天地”之异称。天是阳气之所聚,地是阴气之所聚。“阴阳”与“天地”因命名角度不同,故而异名。“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实乃言“天地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以为:子女孝顺父母的极致,就是对父母要自己到东西南北的命令都“唯命之从”,对不啻于父母的天地(阴阳)向人提出的死亡要求同样“唯命之从”。如果天地之父母以死来迫近我,我却不听其命,那我就成了悍抵不顺父母之命的天之不孝子。

孔子曾说:“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⑥[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12页。“事亲如事天”,因双亲博慈广大如天地;“事天如事亲”,因天地化生育养万物如双亲。庄子提出:人应当如同服从人间父母之命一样,服从天地父母之命。这一思想其实继自孔子的“事天如事亲”。从《大宗师》的子来之言可知,庄子不仅极为熟悉孔子论孝的各种文献,而且在吸收孔子孝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和演论,由此形成了其独特的孝论:对天地父母之命“唯命之从”,如此才是“天之孝子”。

三、外杂篇对孔子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内篇只有两处论孝,外、杂篇则有多处论孝。如《天地》论孝有两段:

赤张满稽曰:“天下均治之为愿,而何计以有虞氏为!有虞氏之药疡也,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⑦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⑧

前段的“孝子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虽不是庄子专为论孝而言,但由此可推知庄子所持的孝观念:真正的孝子应时刻照顾好双亲的身体,使父母不病,而不是平时漠不关心,等父母生病后再急切求医,“操药以修慈父,其色燋然”。孔子的“父母唯其疾之忧”认为子女应时刻唯父母之疾而忧。这为孝子确立了具体的行事标准:子女应使双亲不病,如此才是“真孝”。庄子应是受了这一观念的影响。

后段的“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则专门讨论孝与谏诤问题。真正的孝子不当谀谄双亲,如此才是孝子的盛德。如双亲所言皆然,所行皆善,世人将谓之“不孝子”。庄子这一孝观念,同样继自孔子。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73页。《孝经》中曾子专门向孔子提出:“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答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②[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邓洪波整理:《孝经注疏》,第56—57页。由上可知,孔子认为:碰到父母有过或不义,子女应积极委婉地劝谏,而不是亲所言皆然之,所行皆善之。庄子显然受了孔子这一孝观念的影响。

《天运》也有一处论孝: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③[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497—499页。

此章是《庄子》所载庄子生平事迹之一,明确代表了庄子的孝思想。此章论孝一直比较难解,常为人误解。朱岚正是基于此章的“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得出庄子对孝“鄙夷有加,不屑一顾”的结论。因脱离庄子提出问题的前后文语境,故这一解读有不当之处。

在此对话中,庄子针对当时儒者以“亲亲为仁”④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53、287页)可知当时儒者多以“亲亲”为仁的基本内涵。的思想倾向,提出“至仁无亲”的思想。因殊异于时人惯常的“仁”之理解,又显得极不近人情,故引起商大宰荡极大的不解。在商大宰看来,作为仁之实的“亲亲”,是培养“爱”这一情感的前提,而“爱”这一情感是人们行孝的前提;如谓“至仁无亲”,势必推出“至仁不孝”这一“荒谬”的结论。庄子以为,商大宰闻之于他人的“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的观点,实属“不及孝之言”。所谓“不及孝之言”,乃指“不及至孝之言”。

庄子提出行孝有不同的境界,依其践行的难易程度,依次为敬孝、爱孝、忘亲、使亲忘我、兼忘天下、使天下兼忘我这六个不断递升的境界。从庄子的“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可知“兼忘天下”和“使天下兼忘我”乃“仁”“孝”范畴皆不足以描述或概括的高超思想境界。“兼忘天下”是“德遗尧、舜而不为”的境界,“天下兼忘我”是“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的境界。此二境界,“仁”“孝”皆不足以言,故可名为“超仁孝境界”。如此,“仁”“孝”足以言的最高境界,乃“使亲忘我”的境界。若以孝言之,“使亲忘我”即“至孝”的境界。“使亲忘我”的境界,亲我两相忘;亲我两相忘,是为“无亲”。故与“至仁无亲”相似,“至孝亦无亲”。

庄子为何批评商大宰的孝观念为“不及至孝之言”?因其以“爱亲”为孝的观念,属“敬孝”“爱孝”这两个初级的境界,还只停留在“父子相亲”的层次,未超出家庭亲情的范围;而真正的“至仁”“至孝”,不以“亲亲”为限,它们超越了亲情和家庭的界限,以博爱天下人为己之追求的大仁大孝。在此“至仁”“至孝”的境界之上,更有“兼忘天下”和“天下兼忘我”的“超仁孝境界”。此二境界胜于“至仁”“至孝”的地方在于,其摆脱了天下人所予的“仁”“孝”之德名的束缚,不再以“仁”“孝”自拘自限,进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①②⑤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17,920,1031—1032页。的境界。

在“至仁”“至孝”境界的观照下,以“亲亲为仁”“爱亲为孝”的仁孝观念暴露了它们只重家庭亲情的局限性。同样,在“兼忘天下”和“天下兼忘我”这两个“超仁孝境界”的观照下,“至仁”“至孝”依然存有“德名”,终将不免为此“德名”而劳役其性。庄子正是基于这一极高的境界标准,提出“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的思想。这一思想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抛却“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德行,而是要人们认识到“孝悌仁义,忠信贞廉”因还存有德名,故还存在役劳人之真性的弊病,它们并非就是德修之至境,在其之上更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超仁孝境界”。

虽然庄子对当时儒者过分崇举“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的做法有所批评,但他并没有否定这些德目,以及它们对常人修治德行的作用和价值。他只是认为:相比“兼忘天下”和“使天下兼忘我”的“超仁孝的境界”摆脱了“德名”对人的真性的劳役和束缚,“孝悌仁义,忠信贞廉”作为“皆自勉以役其德者”,还不足以让人们过分尊崇。因此,所谓庄子对仁义孝慈“鄙夷有加,不屑一顾”的结论,实属误解。因为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弃”孔子所倡导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德行,他只是对孔子的“仁孝”思想进行了扬弃:要人们超越“仁孝”境界,摒弃黏附在“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德行之上的“德名”,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超仁孝境界”,使人的天性保持真朴的状态,并自由自在、自得自适地舒展。就此而言,《天运》论孝,是对孔子孝思想的扬弃式发展,而非简单的否定,其与孔子的孝思想存在紧密的联系。

《外物》的首段论孝: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②

庄子说: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孝顺,然孝亲未必见爱于亲。孝己和曾参的事迹真切体现了此点:孝己是殷高宗武丁之子,爱亲至深,“一夕五起,视衣之厚薄,枕之高卑”③[周]尸佼著、[清]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尸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6页。,然在其母早死后,高宗惑于后妻之言,将之流放至死;曾参亦孝亲至笃,然一次芸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④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3页。。由“忧、悲”可知,庄子实以“孝未必见爱”为憾,故此处积极肯定了孝观念。

《渔父》载有孔子与渔父的对话,也论及孝的问题: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⑤

庄子在此借渔父之口提出“贵真”的思想,认为只有“真”充于内,才能以至诚的真情感动他人。故以“真”事亲,自然“慈孝”;以“真”事君,自然“忠贞”;以“真”处丧,自然“悲哀”。庄子这一“贵真”的思想,也与孔子存在思想上的联系。首先,它不仅采用《中庸》的“诚”解释“真”,而且还将“真”与“慈孝”“忠贞”“处丧”等儒家思想主题联系起来。其次,“事亲以适为主”“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既是对《人间世》的“不择地以安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释,也是对孔子的“安亲”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最后,“处丧以哀为主”“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是对孔子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⑥[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62页。的进一步发挥和演论。故庄子这里的孝思想,与孔子的孝论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⑦《盗跖》也有两处论孝:一处是盗跖批评孔子,“妄作孝悌,而儌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另一处是盗跖说“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参见[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992、997页)。。

四、庄孔关系之复杂面相

综上可知,无论内篇还是外杂篇,庄子的孝思想都是对孔子“孝”之某一方面思想的继承、发挥、演论或发展。如《人间世》的“不择地而安亲”为“孝之至”,是对孔子“安老”“安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宗师》认为人应当如服从人间父母之命一样,服从天地父母之命的思想,是对孔子“事天如事亲”思想的独特发挥和演论;《天地》的“孝子不谀其亲”,是对孔子“事父母几谏”等思想的继承;《外物》的“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也体现了对孔子孝观念的认同;另外,《渔父》论孝,皆与孔子的孝论存在思想上的联系。《庄子》书中所有的孝思想,基本上是继承或发展自孔子。

庄子与孔子在孝思想上存有承继关系。实际上,不仅是孝思想,庄子的很多思想如至礼、至义、至仁、至信等①《庄子·庚桑楚》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808页),都是继承或发展自孔子②张松辉指出:“庄子的许多思想是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上的,如他的大仁、大义、至礼、天乐等思想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一次跃进,而不是对儒家仁义礼乐的简单否定。”(氏著:《庄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页)。韩愈、章太炎等人称庄子师出孔门,并非无由。庄子本人从未交待他的师承所出。就算常被视为《庄子》一书的后序,亦即历史上最先评述庄子思想的《天下篇》,也未交待庄子的思想渊源。司马迁为庄子作传,说“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这只是司马迁对庄子思想宗旨的理解与判定,并不是认定庄子师出老子或老子之后学。总之,庄子的师承来源,在先秦诸子中最为神秘难知。如此,庄子自何处继承孔子的思想,成为庄学的一大疑案。由于史书无载,于史无据,要像韩愈、章太炎等人那样给庄子和孔子排定明确的师徒传承关系,存在极大的困难。故更合理的做法是基于庄子的确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认定其思想的传承关系。因此,只就庄子与孔子之间所存的思想承继关系而言,“庄子师出孔门说”才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③所谓只在某种意义上成立,正如司马迁所言“其学无所不窥”,孔子只是庄子众多的思想渊源之一。。

因自己的很多思想都是继发自孔子,如此,现实中的庄子应非常尊敬孔子。据《寓言》篇的“庄惠对话”,庄子对孔子“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953页。的高超境界赞佩不已,并向惠子亲承自己不及孔子。“庄惠对话”一向被视为《庄》书所载的庄子之真实事迹,故庄子向惠子亲承的对孔子的赞佩态度,应代表了庄子对孔子真实的态度。《庄子》一书为何又频频出现诋訿孔子言行的章节?从《天运》所论的“仁孝”思想可知,庄子对孔子“仁孝”等思想并非全然肯定,也有所批评,并进行了扬弃式的发展。如果将《庄子》书中其他批评孔子仁义思想的章节考虑进来,可以十分确定庄子对孔子的思想也有所不满。

整体而言,庄子对孔子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批评和发展:继承代表着庄子对孔子思想认同的一面,批评和扬弃式的发展代表着庄子对孔子思想不满的一面。庄子对孔子其实处于一种既认同、又不满的矛盾心态之中。受此矛盾心态的支配,庄子在一些思想章节中“扬孔”,表达其对孔子赞佩和尊敬的情感;而在另一些思想章节中“抑孔”,表达其对孔子不满的情绪。“尊孔”情绪驱使庄子在使用众多“重言”人物时,偏爱挑选孔子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⑤据统计,《庄子》出现孔子的章节达50处,其中对话性的章节45处;老子出现的章节只有15处。;而对孔子不满的情绪,驱使庄子忍不住对孔子的形象进行道家式的改造,使其心目中的孔子形象符合其道家化的思想要求。

总之,庄子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只有尊孔、诋孔,其实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既尊孔、又批孔。这种既认同、又不满的矛盾心态,使得庄孔关系充满复杂的思想史意味。

猜你喜欢
庄子境界孔子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品“境界”
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庄子说》(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庄子说》(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慎独的境界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4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