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湖湘文化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湘中医文化亦与其一脉相承,湖湘医家自古便怀救死扶伤之心,抱大医精诚之德。李聪甫、刘炳凡、谭日强、夏度衡和欧阳锜是民国至20世纪末享誉全国的五位湖湘中医学家,并称为“湖湘五大名老中医”。五老不仅精研医术,治病救人,在医德风范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堪称后世楷模。
李聪甫(1905- 1990年),湖北黄梅人,年幼即专攻医术,后声名渐振,1946年定居长沙。李聪甫长期从事李东垣脾胃论的探究,倡导“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确立“益脾胃、和脏腑、通经络、行气血、保津液,以至平衡阴阳”的治疗大法。主撰《脾胃论注释》并主持了《中藏经》的研究整理工作,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李老辗转医林几十年,深切地感到,要做一个好的中医,必须讲究医德和医风。
第一,要赤诚地接待病人,他认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这样,在诊治过程中,才能做到详询病情,细察脉色,辨证认真,处方周密,医嘱详尽,态度谦和。每个医生几乎都会遇到病人赠送礼品的事,应该有礼貌地、坚决地拒收一切礼物。
第二,要热诚地尊师爱友,关心同志。李老认为,在师承友助中,贵在诚恳、虚心,忌在虚假、相轻,牢记“谦受益、满招损”。
20世纪30年代,李老对脑膜炎、盲肠炎的名词很不理解,冥思苦想,努力探求,后来写了题为《脑膜炎与盲肠炎之认识》一文,发表于《九江日报》。文章结语中指出:“‘脑膜炎’、‘盲肠炎’皆属肠胃湿热积滞为病,上下郁遏者为‘盲肠炎’,‘肠痈’是也;表里郁遏者为‘脑膜炎’,‘痉病’是也。”为了进一步“求是”,曾向上海陆士谔先生致书求教,并附寄了原文。陆先生的复函是:“阁下千里外惠书论学,虚怀若谷,不耻下问,钦佩之至。尊论脑膜炎即是痉病,盲肠炎即是肠痈,认症正确,足见手眼明快。惟论治立方则鄙见稍有出入:肠痈有未成之治法,将成之治法,已成之治法;痉病有刚痉之治法,柔痉之治法。尊方所拟似乎专于已成之肠痈,痉病之刚痉。而将成未成之肠痈,痉病之柔痉,似当别谋治法。孟子云:‘不直则道不见。’士谔年虽衰朽,姜桂之性未免老而愈辣,直言莫怪,诸希谅之!”
陆先生既对李老提出的看法作了充分肯定,又启发他开拓思路,作进一步的探讨。李老认为,要为中医现代化作出贡献,就要言者能直言、敢直言,听者爱直言、纳直言,若要如此,又必须待师友以诚。那种当面奉承,背地诋毁,抬高自己的庸俗腐朽作风,对中医药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要真诚地对待成败。李老认为,任何一个医生,不管他多么高明,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总有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如何正确对待成与败、誉与毁却是关系到自身医德医风的问题。他的体会是:应当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获誉思过,闻过则喜,不慕虚荣,但求真理。
1935年夏秋之交,李老在武昌为友人救治垂危之证。当时,病者身热不退,神志昏糊,头摇谵语,夜不安睡,便闭尿赤,口干少饮,脉沉弦,舌质干,苔淡黄,口甜。前医一派寒凉,犀羚每方都用,而病反进。李老断为湿困脾机,改用温胆加味,一剂安睡,再剂热清,大便如酱,人事清醒。居一周而返,友人赠诗:“缠绵病榻扁仓来,着手成春马上催。不敢殷勤留小住,万人翘首望君回。”而李老只把它看作是患者对他的鼓励,想到的是自己的天职: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以求深造,为更多病人解除疾病痛苦。
李老一辈子精研学术,教书育人,除了专业理论知识,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他在湖南培养学生数百人,无论对青年学生还是中年医师,总是热情接待,尽心指教。
刘炳凡(1910- 2000年),湖南汨罗人,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对金元四家学说和血吸虫病的中医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晚期血吸虫病辨证分型论治》、《脾胃论注释》、《刘完素学说研究》、《朱丹溪学说研究》等。
刘老认为,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第一,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这是必须毕生身体力行的医德。刘老认为,在应诊中,应该要做到:耐心地倾听主诉,详细地询问病史,专心地进行四诊,精心地求出诊断,细心地组方用药,详尽地交代服药宜忌。更重要的是,无论病人地位之高下,性别之男女,年岁之长幼,外貌之妍媸,家境之寒裕,关系之亲疏等,均一视同仁。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
另一方面,不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接受病人的礼物。刘老认为,接受了一次礼物,就暗暗滋生贪婪之心;接受了一个病人的礼物,其他病人也会或出于感激、或出于有所需求,甚或出于迫不得已来投其所好。把救死扶伤的高尚人道主义逐渐变成了卑贱的利己行为。有一次,刘老治愈的一位疑难症患者寄来了一个包裹,并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恳求收受礼物的信,他当即原物寄还,并附了一封婉谢的信。后来,又有一位国外侨胞之子久患精神病,在海外遍治无效,寄养于长沙,由刘老治获初验。其父不但写信给刘老所在单位领导表示感谢,而且致函于刘老,问需要什么。刘老复函说:“一根灯草也不要!”刘老相信,凡是立志为病人服务的医生,都是不会把医疗技术当作变相的商品的,都会是不以受馈为荣而以受馈为耻的。
第二,处世持身,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刘老认为,“同行生嫉妒”这句话,是自私自利者的真实而典型的写照。中医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彻底地根除这个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其实,嫉妒别人,对己、对国家、对事业均有害无益。刘老秉持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认为处世持身,“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格言。
谭日强(1913- 1995年),湖南湘乡人。17岁拜师学徒,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擅长内、妇科,对心血管病、血液病、肝脏病颇有研究。著有《传染性肝炎的辨证治疗》、《金匮要略浅述》等书。
谭老认为,医生以医疗为职业,就应该医德高尚作风好,一生恪守医德。
第一,为中医事业当不遗余力。谭老热爱中医,常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诫门生,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1960年代,湖南中医学院创办伊始,困难不少。当时,全院仅有一栋楼房,既要作教室、办公室,又要作师生宿舍,担任第一副院长的谭老,为了安定教师情绪,首先安排新教师住楼房,而自己就住在刚建起的厕所里。为了加快筹建进度,他和教师们打成一片,家住市内,但常连续几个星期不回家。学院招生后,他又亲自去全国各地中医学院学习办学经验,带病编著教材。
第二,对待病患当尽心尽力,一视同仁。谭老临床经验丰富,活人无数,远近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对患者,他总是热情接待,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从不厌烦,遇病家有困难者,除送诊外,还给病家出钱买药,外地来的甚至还安排食宿,常使患者及家属大受感动。谭老认为,对待病患,要急病家之急,而不要乘人之危,向病人需索财物。病人情绪急躁提出过高要求时,不要投其所好,迁就病人,但要态度和蔼,耐心说服,重病人要给以治愈的希望,帮助其树立治病的信心,再者不要为提高自己而贬低同道。
谭老认为,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
夏度衡(1912- 1992年),湖南安化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在胃肠病、肝病、脑神经病的中医疗法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夏老年轻时,怀着为民众治病疗疾、救死扶伤的朴素感情而学医,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又拜师于中医名家郑守谦先生门下精修医术。郑老先生切切叮嘱他:“医家治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严肃负责,把中医三件法宝——病(问病)、脉(辨证)、药(处方)全部掌握,还要注意医疗态度,同情病人,讲究医德,一切为了病人。”
第一,救疾扶厄不问贫富贵贱,皆如至亲。抗战期间,夏老随逃难的队伍从长沙去沅陵,在难民队伍中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他沿途遇病则治,且不收酬金,充其量吃一顿饭、喝几口水,成了缺医少药的难民队伍中的“救命菩萨”。1939年,他随难民队伍辗转到了湖南耒阳,恰逢此时耒阳温病流行,他得以大展身手,采用叶天士的温病疗法,医好了不少病人。结果,病人络绎不绝都来找他,他没日没夜地接待病人。这时,他仍然是义务行医,从不收病人一文钱。
从医多年,找夏老看病的人不计其数,但在他眼中,病人是没有阶层、职别、身份之差的。他对每一个病人都同样热忱,同样负责。开处方时,每一味药都力求用得恰到好处,不多一味,不少一味。他对患者的态度,正是秉承了孙思邈所言:“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第二,为中医事业发展不辞辛劳,殚精竭力。夏度衡先生一生坦荡,无名缰利锁之烦,无朋党利欲之争,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中医事业的发展更重要。晚年他忧心中医事业之衰落,在各种场合疾声呼吁:“我们不要把祖宗留给我们的传世之宝丢失了,不要让子孙后代戳我们的背脊,有关领导如果再不引起重视,10年、15年后,我们就可能要到外国人那里去学中医,这将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我们上要对得起祖宗,下要对得起子孙……。”
欧阳锜(1923- 1997年),湖南省衡南县人,15岁随伯父湖南名医欧阳履钦学习中医,18岁起,即在家乡行医,以内科为主。欧阳氏致力于辨证论治理论方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证治概要》、《证治概要》、《伤寒金匮浅释》、《中医病理概说》等。
欧阳老自行医以来,医德医风高尚,乐于助人,无论病人有钱无钱他都看,并且处方简廉,擅长于用简单的几味平常药治疗大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曾立下一条规矩,周围七、八里路以内的民众看病不收钱,八里以外者看病,没有钱也要送点药。他在衡南10年,为贫苦群众免费看病上万人次,还为许多人免费送药。调到长沙后,衡南县每年仍然有许多人从数百里之外来到长沙,找上门请他看病,他每次总是热情接待,尽心诊治。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数十年如一日,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不计其数垂危病人的生命,众人有口皆碑,在病患者中享有崇高威望。
欧阳老一生胸怀豁达,性情直爽,常以中医之盛衰为己任,超然脱俗,专心学习,不为名利得失所囿。他在70寿诞即席诗曰:“济世仁术承家传,潜心攻读探渊源,能减人间病残苦,救死扶伤志益坚。”表达了一代良医一生献身中医事业的冰雪情操。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德术并重”就是中医的重要特征。湖湘五老仁心仁术,把解除病患疾病痛苦始终放在首要位置,不论富贵贫贱一视同仁,精勤不倦,谦和谨慎,济世活人,不为名利。他们的高贵德行,是湖湘中医文化的宝贵财富,其对中医后辈的启发和感召价值,不亚于精湛医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