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2018-01-18 14:15史羽桐鞠成国罗思敏孙悦
中国现代中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硫黄点校辅料

史羽桐,鞠成国,罗思敏,孙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硫黄别名硫、黄牙、天生黄、胶体硫、硫黄块、石硫黄。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治练而成。系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融化,除去杂质;黄色或略呈绿黄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有特异的臭气,味淡。阳光久照会发生破坏而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氧、氢、卤素(除碘外)、金属等大多数元素化合,生成离子型化合物或共价型化合物。临床应用可治疗慢性气管炎,蛲虫,红皮病,阴囊、阴唇湿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用于阳痿足冷,喘冷哮,虚寒便秘。特注意孕妇慎服。古代文献对硫黄炮制记载首先于汉代。历代有关硫黄的炮制方法呈现多样化,但尚无文献对其作过系统阐述。笔者在系统查阅硫黄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硫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硫黄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古代炮制

硫黄最先载于汉《神农本草经》,但书中未记载炮制方法。稍后的汉《华氏中藏经》中首先记载“以火煅之”[1],之后各代医药书籍中记载了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加辅料制和加辅料制两类,前者主要有炒、烧、煅、煨、蒸、煮、浸、研、飞、熬、炼。后者有醋、酒、百部、豆腐、甘草、荞麦、白矾、猪肠、皂荚、紫背天葵、紫背浮萍、莱菔、龙尾蒿、莱菔、水银、益母草、寒水石、硝石、童便、猪血、萝卜。

1.1 不加辅料炮制

1.1.1 烧法:明《鲁府禁方》中提到“烧”[2]。

1.1.2 煅法:汉《华氏中藏经》首先提出:“煅”[1]。其后,在宋《圣济总录》[3]、《证类本草》[4]、明《鲁府禁方》[2]、清《本经逢源》[5]均有相同记载。一些书中还记载了对于煅的不同要求,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一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6]。宋《普济本事方》[7]亦有相关记载。

1.1.3 煨:首见于明《本草纲目》中记载到“稻糠煨熟”[8]。其后《医宗必读》曰:“糠火煨熟”[9]。清《得配本草》[10]《握灵本草》[11]都有相同记载。

1.1.4 浸:首见于宋《圣济总录》曰“甘草水浸”[3],其后明《本草蒙筌》记载为:“以火熔倾水浸过可饵”[12]。

1.1.5 研法:汉《华氏中藏经》首先提出“研”[1]。其后宋《太平圣惠方》[13]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普济本事方》[7]。明《奇效良方》[14]《本草纲目》[8]《医宗必读》[9]、清《医方集解》[15]《本草述》[16]均有相同记载。一些书籍还记述了研的不同要求,如宋《博济方》曰:“用柳木槌子研”[17]。《三因极—病症方论》[18]亦有相同记载。明《景岳全书》记载到:“研极细用柳木槌杀过”[19]。清《本草新编》中提到“研为末”[20]。

1.2 加辅料炮制

1.2.1 单一辅料炮制

1.2.1.1 以硝石为辅料:在明《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中记载:“一两,透明者同硝石(一两)为末磁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名二气末”[21]。清《本草述》中提到“一法打碎,以娟袋盛,用无灰酒煮三伏时用,又硝石能化硫黄水,以竹筒盛硫……名硫黄液”。

1.2.1.2 以醋为辅料:首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为“酒煮令黑色,细研”[22],其后《圣济总录》[3]、明《本草原始》、清《蒿崖尊生全书》中都有记载。一些书籍还记载了醋煮的不同要求。如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6]。明《景岳全书》云:“用醋煮半日”[19],清《外科大成》中记载为“溶化淬醋内九次和醋磨涂纸上”。

1.2.1.3 以荞麦面为辅料:首见于宋《卫济宝书》曰:“用荞麦面为窝子,包黄在内,于热火中两边煅令黄黑,取去,细研”[23]。

1.2.1.4 以益母草为辅料:首见于宋《小儿药证直诀》曰:“不以多少,淡黄通明者为上,飞,炼去砂石,研为细末,用有盖砂罐一个,取水中田字草或益母草捣瘀土成泥,更入纸筋同捣固济罐子,贵不破,(晒)干盛硫黄末在内,可不满两指,于露地深画十字,放罐子在中心,使底下通透,四面用炭约四五斤,匀火簇,不盖罐子顶,时时捣觑,候化为汁速去四面火,用湿土埋一宿,次日取出于北荫下不见日气处撅一坑子约一二尺,将罐子去盖倒埋一宿,次日取出和罐入汤内,煮五十沸,漉出取药”[24]。

1.2.1.5 以水银为辅料:首见于宋《太平圣惠方》云:“与水银结砂子细研”[25],《圣济总录》曰:“入铫子熔入水银搅匀焰起下火以湿布扑灭[3]。其后《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为:“研与水银”[2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记载为:“硫黄研细,用瓷盏盛,慢火养成汁,入水银,急炒如青泥,成炒再研,半两”[6]

1.2.1.6 以寒水石为辅料:首见于清《本草新编》曰:“硫黄十两,研为末,加入寒水石一两,亦研为末,和在一处,以水化之,寒水石化而硫黄不化也,候其水干,然后取出用之,自无他患[20]。

1.2.1.7 以甘草为辅料:首见于宋《太平圣惠方》曰“滴甘草水研一复时”[25],其后《圣济总录》记载为:“甘草水浸柳水椎研水飞过”[3]。

1.2.1.8 以童便为辅料:首见于明《医学入门》曰:“凡使溶化入麻油中,或入童便中,浸七日,细研水飞,入痼冷药,以雀脑拌之则不臭。[26]”

1.2.1.9 以豆腐为辅料:明《医学纲目》记载为:“入豆腐中煮三五沸。”其后,清《本经逢原》曰:“入豆腐中煮七次。[5]”

1.2.1.10 以猪大肠为辅料:首见于清《握灵本草》曰:“一法,入猪大肠中煮。”后《医方集解》记载为:“石硫黄一斤,猪大肠二尺,将硫黄为末,实猪肠中,烂煮三时,取出去肠,蒸饼为丸,如梧子大。[15]”

1.2.1.11 以猪脂为辅料:首见于宋《太平圣惠方》曰:“都烂研令匀,以腊月猪脂调匀,日二三度调之。[27]”

1.2.1.12 以无灰酒为辅料:首见于汉《华氏中藏经》记载为:“无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为末”[1]。宋《太平圣惠方》曰:“打如皂荚大,娟袋子盛,以无灰酒煮三复时取出,研如粉。[25]”《圣济总录》[3]亦有相关记载。

1.2.2 两种或两种以上辅料

1.2.2.1 硫黄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辅料首见于刘宋《雷公炮炙论》,其中记载为:“凡用四两,先以龙尾蒿自然一镒,东流水三镒,紫背天葵一镒,粟遂子茎汁一镒,四件合之,撹令匀一,坩埚用六乙泥固济底下将硫黄碎之,入于埚中,以前件药汁旋旋添入火煮之,汁尽为度,再以百部末十两,柳(硅)末二斤,一簇草二斤细剉之,以东流水并药等同煮硫黄二伏时,日满去诸药,取出,用熟甘草汤洗了,入钵中研二分匝用”[28],明《本草纲目》中记载:“凡硫黄入丸散,须以萝卜剜空入硫在内,合定,稻糠火煨熟,去其臭气,以紫背浮萍,同煮过,消其火毒,以皂荚汤淘之去其黒浆,一法:打碎,以绢盛,用无灰酒煮三伏时用,又消石能化硫黄为水:以竹筒盛硫埋马粪中一月,亦成水,名硫黄液”[8]。其后《本草备要》[29]亦有相同记载。

1.2.2.2 以豆腐与白矾、萝卜合制:首见于明《医学纲目》曰:“入豆腐中煮三五沸,”其后《医学入门》中记载“硫黄四两,用白矾半斤,入瓦罐内,以豆腐浆煮一日,去水,慢火熬干,令结成一块,次日挖地坑,埋一瓦罐内贮米醋一碗,另用铁叶一片钻十数孔于上,盖定罐口,却取前硫黄罐值覆铁叶上,两口相对,对以盐泥封固,候干,以炭火煅三炷香久或白矾粘于上罐,硫黄溜于下罐醋内,侯冷取出,水浸一宿,阴干,研用”[26],其后清《本经逢原》中记载为“以莱菔挖,入硫黄蒸熟用,或入豆腐中煮七次用,或醋煅用,或猪脏中制用,各随本方。[5]”

1.2.2.3 以猪脏与米泔、酒、童子小便合制,在宋《三因极—病症方论》中记载为“猪肠内缚两头以米泔、酒、童子小便各一碗煮干一半,取出,洗秽气搽干”,清《握灵本草》也均有相同记载。

2 现代炮制方法

2.1 豆腐制

先将豆腐切成片,铺一层于锅内,再铺上一层净硫黄块,如此层层铺好,加清水没过药材,用文火加热煮至豆腐显黑绿色,取出,除去豆腐,漂净,阴干。硫黄每100 kg,用豆腐200 kg。

2.2 猪大肠制

取硫黄灌入猪大肠内,煮后晾干,或将硫黄放入生猪肠内,两端扎紧,放热汤中煮3 h,反复3次,每次令换猪肠。

2.3 萝卜制

取疏黄与萝卜共煮,至萝卜烂时,取出,晒干。每硫黄100 kg,用萝卜40 kg。

3 硫黄的临床应用

3.1 生用

3.1.1 疥:单以本品、或煎香油调涂,或研末外敷,可治顽癣不愈。以硫黄、石灰各等分加香油调匀外擦,能解毒杀虫、尤适于疥疮。配轻粉治白癜风。

3.1.2 阴疽恶疮:与荞麦面、面粉用清水调拌,干燥后研末,能散痈杀虫,治疗顽硬恶疮,漫肿走散不作脓者,或破皮血流,以及丹毒、粉刺、酒糟鼻等症。如真君妙贴散。

3.1.3 遗尿:硫黄与葱白合捣如膏,睡前敷脐上固定,可用于小儿遗尿。

3.1.4 湿疹:硫黄与青黛研末,外敷,治阴囊湿疹。与雄黄、寒水石、樟脑研细,母乳汁调搽,治婴儿湿疹。

3.2 制用

3.2.1 虚冷便秘:常配伍半夏、生姜,温肾逐寒,通阳泄浊,用于老年人虚冷便秘。如半硫丸。

3.2.2 肾虚寒喘:常配伍附子、肉桂、黑锡等。温肾散寒定喘,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而致寒喘者。

3.2.3 肾虚腰冷:单用硫黄能补火助阳、温肾益精,用于肾虚阳衰之腰膝冷痛,遗精遗尿、如金液丹。临床常与鹿茸、补骨脂、淫羊藿等配伍。用于治疗火衰阳萎、小便频数、腰膝冷痛。

3.2.4 虚寒泄痢:常与五灵脂、陈皮、青皮等配伍,祛寒壮阳,用于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痰饮,泄泻如水,如来福丹。

4 小结

硫黄煅法和研法出现的最早,其后出现多种炮制方法。古代所用的硫黄都为石硫黄,常夹带着杂质及带有腥臭味,所以要用多种炮制方法炮制,以达纯净和去毒。现代多用升华硫,杂质中重金属量是少于石硫黄,现代常用豆腐制,萝卜制,猪大肠制。按药典升华硫项下砷盐检查方法测得As2O3量,未经炮制过的为29.80 ppm,超出药典规定值的23.8倍;炮制后硫黄的As2O3含量明显降低,证明供内服前对其进行炮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汉·华佗著.古求知校注.华氏中藏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3.68.

[2] 明·龚廷贤编.张惠芳,伊广谦点校.鲁府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5.

[3] 宋·赵佶编.圣济总录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9.146.128.

[4] 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7.

[5] 清·张璐著.顾漫,杨亦周校注.本经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26.

[6] 宋·陈承等著.彭建中,魏富有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1.102.

[7] 宋·许叔微著.刘景超,李具双校注.普济本事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8.35.

[8]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上)[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0.239.

[9] 明·李中梓著.王卫等点校.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1.

[10] 清·严西亭著.周德生,刘志龙,董小峰编著.得配本草释义[M].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9.

[11] 清·王翃著.叶新苗校注.握灵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3.

[12] 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16.

[13] 宋·王怀隐等编.邓松波,赵会茹校注.太平圣惠方校注.7.[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15.31.

[14] 明·董宿辑录.方贤续补.奇效良方[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0.

[15] 清·汪昂著.鲍玉琴,杨德利校注.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4.13.

[16] 清·刘若金原著.郑怀林等校注.本草述校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0.82.

[17] 宋·王衮编撰.王振国,宋咏梅点校.博济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0.

[18] 任健主编.中国历代名医名方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40.

[19] 明·张景岳著.李玉清主校.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78.

[20] 清·陈士铎著.柳璇,宋白杨校注.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58.258.

[21] 明·戴原礼撰;沈凤阁点校.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83.

[22] 宋·王怀隐等编.田文敬等校注.太平圣惠方校注.10.[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55.

[23] 宋·东轩居士撰.赵正山点校;赵正山点校.卫济宝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0.

[24] 宋·钱乙原著.杨金萍,于建芳点校.小儿药证直诀[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1.65.

[25] 宋·王怀隐等编.田文敬等校注.太平圣惠方校注.3.[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35.134.

[26] 明·李挺著.医学入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41.441.

[27] 宋·王怀隐等编.田文敬等校注.太平圣惠方校注.4.[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75.

[28] 南朝宋·雷敩撰著.(清)张骥补辑.施仲安校注.雷公炮炙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0.

[29] 清·汪昂辑.陈赞育点校.本草备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猜你喜欢
硫黄点校辅料
不溶性硫黄的分散性研究及其对钢丝带束层胶性能的影响
硫黄回收及尾气处理技术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热销面料及辅料
熔硫釜在络合铁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流行辅料